高中语文 5-3 东海之大乐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700109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5-3 东海之大乐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高中语文 5-3 东海之大乐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高中语文 5-3 东海之大乐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高中语文 5-3 东海之大乐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高中语文 5-3 东海之大乐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5-3 东海之大乐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5-3 东海之大乐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作者背景】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遭权贵诬陷,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白居易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中消沉了,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当时他与嵩阳处士刘十九来往密切,写下了不少反映这种生活的诗作,问刘十九就是其中的一首。,【主旨感悟】 这是一首邀请朋友前来饮酒的劝酒词。作者写得极富情趣,在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一层层地进行渲染:备下新酒红炉,又天晚欲雪,这对朋友很有诱惑力,而更有诱惑力的是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与朋友把酒共饮所表现出的友谊,更令人神往。诗人正是用极平常的事物,表现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艺术鉴赏】 1意象的精心选

2、择和巧妙安排。 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的组合来完成。“绿蚁新醅酒”,开门见山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近酿好的,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绿蚁”。诗歌首句描绘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人们的联想,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次句“红泥小火炉”,粗拙小巧的火炉朴素温馨,炉火正烧得通红,诗人围炉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降临的屋子,照亮了浮动着绿色泡沫的家酒,也照亮了诗人怦然而动的心!“红泥小火炉”对饮酒环境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酒已经很诱人了,而炉火又增添了温暖的情调。“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样一个风寒雪飞

3、的冬日里,在这样的暮色苍茫的空闲时刻,邀请老朋友来饮酒叙旧,更可显出诗人那种浓浓的情谊。“雪”这一意象的安排,勾勒出朋友相聚畅饮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衬出火炉的炽热和友情的珍贵。若将“新酒”“小火炉”和“暮雪”三个意象分割开来,孤立地看,索然寡味,神韵了无,但是当这三个意象被白居易纳入这首诗意情境的整体组织结构中时,我们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属于单个意象而决定于整体组织的气韵、境界和情味。,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2色彩的合理搭配。 诗画相通贵在情意相契,诗人虽然不能像

4、雕塑家、画家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但是可以通过富有创意的语言运用,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配置上很有特色,清新朴实,温热明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诗歌首句“绿蚁”二字绘酒色摹酒状,酒色流香,令人啧啧称美,酒态活现,让人心向“目”往。次句中的“红”字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人们的身子,也温热了人们的心窝。“火”字让人想象到炭火熊熊、光影跃动的情境,更是能够给寒冬里的人们增加无穷的热量。,“红”“绿”相映,色味兼香,气氛热烈,情调欢快。第三句中不用摹色词语,但“晚”“雪”两字告诉我们黑色的夜幕已经降落,而纷纷扬扬的白雪即将到来。在风雪黑夜的无边背景下,小屋内的“

5、绿”酒、“红”炉和谐配置,异常醒目,也格外温暖。,(2010年高考江西卷)(原文在荀子上)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3分) 译文: _,(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4分) 译文: _ (3)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3分) 译文: _,【解析】 文言文语句翻译题,句子大意正确,得分至多一半,考生要树立“采分点”意识,即语句中的重要实词、常见虚词及典型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要落实到位。如(1)中的“挟、干、治”,(2)中的“因、典”,(3)中的“以、骄”等等。 【答案】 (1)军人敢于倚仗诏命来

6、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再整治。 (2)孔道辅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如此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机密的大事,及跟随在君王身边。 (3)王公一生,少有玩好,不凭借名声官位傲慢待人。,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重点学习第1则;分析、理解庄子的“大乐”思想。 3领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大气象、大格局。,2掌握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虚通“墟”)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卒通“萃”)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通“毫”) 困百家之知(知通“智”) 氵亡然异之(氵亡通“茫”),公子牟隐机大息(机

7、通“几”) 还视虷蟹与科斗(科斗通“蝌蚪”) 且夫知不知事非之竟(前一个“知”通“智”,竟通“境”) 反于大通(反通“返”),6特殊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莫若己”。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被动。,1课文前半部分的内容是什么?是如何说理的? 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通过对河伯的刻画,引发议论来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文章没有枯燥的说理论证,而是用形象的寓言故事来说理,写得惟妙惟肖。,文段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

8、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2河伯是在怎样的情形下东行的?此时的心态如何? 河伯到北海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季节。秋季多雨,黄河纳百川而成奔涌澎湃之势,河宽水急,浩浩荡荡,对岸的牛马都分辨不清。文章开头以简洁生动的语句,描摹了秋水形成的磅礴的黄河壮景。在这种壮阔的气象中,作为主管黄河的河神,当然地就高兴莫名,以为天下美景尽汇到自己这里来了。文章以“欣然自喜”写出了河伯洋洋得意,沾沾自喜,不知天高地厚的心态。,3文章写北海之大的用语同写黄河之宽的用语分寸上

9、有何不同?河伯此时的心态该是怎样的? 文章以“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状北海之阔。“不见水端”即看不到水的尽头。显然,较之黄河的“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要宽阔不知多少。文章的用语极有讲究,在黄河与北海之间的宽窄上有意造成巨大的落差,因而也就在河伯到北海的前后心态上造成了一个反差。先前以为黄河是天下第一壮观景象,因而得意之状溢于言表;随后才知道自己原本只是井底之蛙,其沮丧和醒悟也就随之而来。这样就为下文写河伯的感叹作好了准备。,4河伯的感叹包含哪几层意思?河伯的感叹表现出他怎样的可贵之处? 河伯的感叹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嘲笑自己的狂妄自大,“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二是庆幸自己尚未盲目自大到

10、危险的地步。三是表述了对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的估计:“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在这一段感叹中,我们能看到河伯对所犯错误的翻然醒悟、严以解剖,能读出那种“觉今是而昨非”的庆幸,也能读出其深深的后怕。,5本文通过河伯东行前后所见所感,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哲理? 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在比较中就会显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自满、狂妄自大,只会使自己无所长进并贻笑大方。,6应如何认识河伯这一人物形象? 河伯是一个不拘泥于自己的境界,能随境界而不断提升自我认识的人,当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时,以为天下之美都在自己,他既没有认清自己,也没有认清世界。进入大海意味着

11、其视野的原有格局被打破了,他对自己、对世界有了更准确的认识,他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表明他对大海心悦诚服。意识到自己如果不是到了海神若这里就危险了,就会永远摆脱不了夜郎自大的心态,成为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的笑柄,这种知错能改的谦虚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7你从海神若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海神若体现了一种大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体现了一种蕴蓄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世间所有人,如果被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束缚,境界、气象、格局便始终不大。只有像海神若一样不断地超脱于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的束缚,不自我赞许、不自以为贤,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8这两则选文各是从什么方面来阐明“学无止境,境界无限

12、”的? 本节第1则选文,主旨是说大小的相对性,启发人们超脱对自我的偏执;第2则选文,主旨是批评公孙龙那种自满于一时口舌之利、自恃见识最高远最通晓事理的人物,说他们就好比是井底之蛙,说他们试图以明察和辩说来探求庄子,就好像是用竹管来窥视天之广、用锥子来测量地之深一样。,9第1则选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 这是庄子秋水的开篇文字,这段文字篇幅极短,但很富于哲理意味,这与文章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很大关系。正是由于有对比,文章的“真知”才得以体现;正是由于有对比,优劣才得以辨别。现将该文使用的多组对比总结如下:,(1)两次所见情景之比。 河伯两次所见之比,在文中体现得很明显。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领域内的

13、所见,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开阔何等雄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时,见到的却是大海“不见水端”的广阔。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2)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有所见必有所感。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百川灌河”“不辩牛马”之后,“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若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为自己的浅陋而叹,也为大海的广阔而叹,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14、”,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鲜明对比。,(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和神态之比。 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这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了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喜”所表现的是河伯那志得意满、飘飘然的神态,“叹”则表现了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所表现出的羞愧、佩服的神态。,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所见后,河伯是“始旋其面目”,一“顺”一“旋”所表现的是不同的人物心情,“顺”字反映当时河伯在“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之后的那种春风得意、志得意满之情,而

15、一“旋”字则表现了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又重新审视自己,发现了自己认识上的片面性和错误之处。,(4)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河伯第一次自大、自满,结果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自大自满往往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导致他人的耻笑、鄙视。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这里既有河伯对自身的新的认识,即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识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这是由“不自知”到“自知”的升华;也有对事物的新的认识,即由“始吾弗信”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此时的河伯已认识到了大海的无穷性,即世界的无穷性,从而对他物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做法不同,结局也必然不同,正确的做法带来的是收获,错误的做法带给人们的是失误。,10研读两则寓言故事,简要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 (1)展示了一个奇特的艺术世界。河伯、海神若、坎井之蛙、东海之鳖作为寓言的主体形象,映衬着井鱼、夏虫、蝌蚪等小生物,传达着庄子对社会人生睿智而深刻的洞察,给读者一种鉴赏童话世界般的愉悦。 (2)两则寓言分别含有一组对比。河伯与海神若;坎井之蛙与东海之鳖。 (3)运用了一些独具匠心的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