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3.9 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696698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3.9 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高中语文:3.9 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高中语文:3.9 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高中语文:3.9 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高中语文:3.9 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3.9 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3.9 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3.9 兰亭集序 课件(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王羲之 走进精彩课堂 蓝天下是崇山,崇山上是绿竹,绿竹间是清流,清流旁有一群文人才俊在洗濯嬉戏。阳春三月,惠风和畅,想来少不了欢愉,更少不了诗酒。酒袭诗醇,诗借酒兴其中有一位,展开长卷,蘸墨挥毫,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才思泉涌,情怀放达,书成珍品,文成杰作。这就是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品读这篇潇洒的散文,去体察那字里行间渗溢着的旷达情怀。,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临”的意义。 2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景,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1字音识记 (一

2、)正音,2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3重点实、虚词,4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5古今异义,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修禊事也 死生亦大矣 (2)定语后置句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3)状语后置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当其欣于所遇 不能喻之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4)省略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7文学文体常识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曾任右军参军,故人称“王右军”,出身于名门望族,酷爱书法,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创妍美流便之体,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达到神妙境地

3、,故有“书圣”之称。其行书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为人胸怀旷达,潇洒放脱,“东床袒腹”即由他而来。,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语言表达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是叙述与抒情相结合,孙中山先生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则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

4、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诗序。,8写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

5、享有崇高声誉。,353年(晋穆帝永和九年)上巳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境内的兰亭,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文人集会。他们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文,把聚会的盛况作了形象生动的艺术概括,并抒发了个人感想。文章里对老之将至和人的年寿虽有长短,但终归于尽,生发感慨,就这点来说,它的情调是比较低沉的。但是作者对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提出了批判,斥责这种论调为“虚诞”“妄作”。在玄谈之风日渐流行的东晋,作者这种批判是有意义的。此外,本篇技巧方面,处在雕辞琢句的骈体逐渐风行的时代,作者却能独创一格,以清新朴实的语言,反映现实,直抒胸臆,也是可取的。,9结构图示,10课文

6、译释 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三月上旬(的某一天),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会聚在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辉映围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列坐在曲水之旁。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抬头观望寥廓的宇宙,低头看地上万物的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

7、,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安静与躁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产生了。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

8、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这次集会的诗文吧。,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时突出了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提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是心语。作者的情怀与周遭的景色相互映衬,当然作者的情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解答时应注意联系那个特殊的时代。,答案: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涧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

9、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映。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遇”,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2本文在亦“乐”亦“悲”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提示:作者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解答此题要抓住本文的感情线索:乐痛悲,分析作者乐、痛、悲的原因。,答案: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

10、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会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3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自然段中起

11、到什么作用?“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 答案: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的“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1自然段中描述景物只写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没有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4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

12、然流畅,如宋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对此你如何理解? 提示:要结合两晋时流行的文风来解答此题,找出两者的异同之处,然后再结合文中的句子具体分析。,答案: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其中,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

13、一,所以宋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判断句、省略句的类型 (一)判断句 1“者,也”式及其变体。例如:,2用副词“乃、则、即、皆”和助词“耳”等表示判断。例如:,(二)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例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承前省略)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承后省略) 2谓语的省略。例如:,3宾语的省略。 (1)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屠惧,投(之)以骨。 (2)使令动词后兼词的省略。例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 (3)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

14、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14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岂不痛哉 死生亦大矣 当其欣于所遇 则与斗卮酒 A感叹句 感叹句 宾语前置句 陈述句 B反问句 判断句 介宾结构后

15、置句 省略句 C反问句 判断句 陈述句 宾语前置句 D感叹句 反问句 介宾结构后置句 省略句,【解析】 有“岂哉”作标志,是反问句;是判断句;是介宾结构后置句,正确语序应为“当其于所遇欣”;是省略句,应为“则与(之)斗卮酒”。 【答案】 B,15下列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解析】 可从“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句得出答案。 【答案】 C,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16、) A这两段文字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其内容突出了一般书序的特点。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 B这两段文字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的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作者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正是见解高远之处。 【解析】 这两段文字的内容并没有突出一般书序的特点,只是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答案】 A,17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虽趣舍万殊,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