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件 粤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696691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件 粤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件 粤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件 粤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件 粤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件 粤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件 粤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件 粤教版(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谜语:衣锦还乡(打一明代著名散文家 ),归有光,归有光,项脊轩志,归有光 (15061571年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之、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 提倡唐宋古文,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著有三吴水利录、马政志、易图论、震川文集、震川尺牍等。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项脊轩志是他的名篇。,整体感知,触发语感,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把握情感。,齐读课文,语音,轩 漉 葺 垣

2、 迨 爨 妪 妣 闺 扉 呱 阖 笏 扃 牖,xun,l,q,yun,di,cun,y,b,gu,fi,g,h,h,jing,yu,1、凡再变矣,2、先妣尝一至,3、妪每谓余曰,4、殆有神护者,5、吾妻来归,6、吾妻归宁,再,两次。,解释字词,妣,母亲。,每,常常。,殆,大概。,归,旧指女子出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家省亲。,词类活用,1、雨泽下注 2、使不上漏 3、前辟四窗 4、垣墙周庭 5、乳二世 6、执此以朝 7、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方位名词作状语 从上面,方位名词作状语 向下,方位名词作状语 在前面,名词用作动词 喂养,名词用作动词 上朝,名词用作动词 砌上垣墙,名词用作状语 亲手,1

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3、使不上漏,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4、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省略句,使之不上漏,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省略句,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我给大家三个数字,“一、二、三”,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三个数字各加上几个字,就是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一间书房项脊轩; 两种情感一喜一悲(重点写悲); 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阅读理解“一间书房”部分(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这是一间怎样的书房?,修葺前:,狭小、破旧、阴暗,狭小、破旧、阴暗,修葺后:,不漏,明亮, 优雅,宁静,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前辟四窗

4、 日影反照 室内洞然,植兰桂竹木于庭,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作者在轩中读书生活有怎样的感受?,舒适,怡然自乐 多可喜,修缮前后的项脊轩:,修缮前,修缮后,多可喜,鲜明对比,你最喜欢第一段中的哪几句话?为什么?,“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几句写得很美。 作者善于从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一间本来破陋不堪的老屋,经过修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确实像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在这幅画面上,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

5、影珊珊。然而,给予人最突出的印象,还是幽静。它突出“静”的境界,但又不是死一般的沉寂,依然富有生机,常常从动态中显示静境。“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小鸟来啄食的行为,本是动态,但“人至不去”,则从动态中显示了静境。这就是用一件细小的生活现象,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进一步把环境静化了。主人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或静静端坐,悠然自得。,“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引出下文对家庭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作者的悲哀之情.,课文重点是抒写悲的情感,可是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

6、,这是否会冲淡悲情?为什么?,不会,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是为了反衬下文所抒写的悲情。,作业:,一、熟读并翻译全文,注意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的译法。 二、阅读课文第二五段,然后思考: 这几段主要写悲,结合相关背景及课文内容,说说文中写了哪几个方面“可悲” 的内容,这些悲情又是怎样抒写出来的?,阅读课文第二五段,然后思考: 这几段主要写悲,结合相关背景及课文内容,说说文中写了哪几个方面“可悲” 的内容,这些悲情又是怎样抒写出来的?,写了诸父异爨、忆先妣、忆大母、四遭火、悼亡妻。 一、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二、少年早慧却遭遇科举

7、不利的现实,这是不好接受的;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四、失去妻子的伤痛。 -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即他“永远的伤痛,不尽的亲情“。,默读课文第2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共分两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研读第一层,思考: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来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

8、过用了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回忆母亲遗事 时,为什么借老妪之口道出?先妣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齐读第三段,思考:先大母是怎样一位长辈?文中如何刻画她的?,作者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

9、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喃喃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第4段内容在结构上 有何特点?,这一段写悲喜交加之情,与第一段相呼应,最后一段是补记,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突出“恩爱情深” 。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

10、相同的地方?,1、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2、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文章以描写庭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来收束全篇 ,有何用意?,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使文章余音缭绕,意蕴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小结:本文处处写小屋 ,到底有什么作

11、用?,小屋与作者内心感情有密切联系: 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 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 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修缮前后的项脊轩:,修缮前,修缮后,多可喜,鲜明对比,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多可悲,思念、悼亡之情,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12、,殆有神护者。,自己闭门苦读,多次遭火未焚,悲喜交加,补记:怀念亡妻,乐,悲,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3.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2.善于利用细节描写。,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母亲,慈爱,祖母,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亡妻,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关怀期望,恩爱,选取生活中的小事:,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人物,殷切 期望,细节描写:,环境,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幽静,“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南梁王籍,祖母,语言委婉含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江城子,苏 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