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 讲与练13-第1讲 原子结构与性质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696689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 讲与练13-第1讲 原子结构与性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 讲与练13-第1讲 原子结构与性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 讲与练13-第1讲 原子结构与性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 讲与练13-第1讲 原子结构与性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 讲与练13-第1讲 原子结构与性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 讲与练13-第1讲 原子结构与性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 讲与练13-第1讲 原子结构与性质课件(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 堂 反 馈,课 堂 探 究,考 点 突 破,课 时 作 业,高 考 集 训,考,高,集,训,1(双选)(2011海南,19)下列分子中,属于非极性的是 ( ) ASO2 BBeCl2 CBBr3 DCOCl2 答案BC,2(2011四川,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晶体中一定存在分子间作用力,不一定存在共价键 B分子中含两个氢原子的酸一定是二元酸 C含有金属阳离子的晶体一定是离子晶体 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活泼性一定越强 答案A,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化学键、物质分类等化学概念。惰性气体组成的晶体中不含化学键,只含有分子间作用力,A项正确。1分子能电离出两个H的酸才是二元酸,如C

2、H3COOH分子中含有4个H,却是一元酸,B项错误。AlCl3晶体中含有金属阳离子,但是分子晶体,C项错误。氮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强,但N2很稳定,故D项错误。,3(2011安徽,11)中学化学中很多“规律”都有其适用范围,下列根据有关“规律”推出的结论合理的是( ) A根据同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变化趋势,推出Al的第一电离能比Mg大 B根据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族序数的关系,推出卤族元素最高正价都是7 C根据溶液的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推出pH6.8的溶液一定显酸性 D根据较强酸可以制取较弱酸的规律,推出CO2通入NaClO溶液中能生成HClO,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元素周期律、溶液的酸碱

3、性等,突显了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共性与特性。Mg元素具有全充满的3s2状态,Al元素的3s23p1不是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的状态,因此,Mg的第一电离能比Al大,故A错误;在卤族元素中F元素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只能显负价,不能显正价,故B错误;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受温度的影响,C项中没有说明溶液的温度,因此,无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故C错误;由于H2CO3的酸性比HClO的强,故将CO2通入NaClO溶液能生成HClO,符合较强酸制取较弱酸的规律,D正确。,4(2011浙江,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B原子吸收光谱仪可用于测定物质中的金属

4、元素,红外光谱仪可用于测定化合物的官能团 C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但它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有较大的影响,而对溶解度无影响 D酶催化反应具有高效、专一、条件温和等特点,化学模拟生物酶对绿色化学、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重要的化学概念、化学术语。A对,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必然伴随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变化过程分别遵循质量、能量守恒。B对,因为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被测元素基态原子在蒸气状态对其原子共振辐射的吸收进行元素定量分析的方法;红外光谱法作为分子吸收光谱的一种,是利用物质对红外光区的电磁辐射的选择性吸收来进行结构分析及对各种吸收红外光

5、的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C错,因为氢键也属于分子间作用力的一种,由于氢键的存在,很多物质譬如氨、乙醇、小苏打等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增大了。D对,因为科学家正是利用酶催化反应的原理造福人类。,(3)H可与H2O形成H3O,H3O中O原子采用_杂化。H3O中HOH键角比H2O中HOH键角大,原因为_。 (4)CaO与NaCl的晶胞同为面心立方结构,已知CaO晶体密度为a gcm3,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CaO晶胞体积为_cm3。,(3)在H2O分子中,O原子采用的sp3杂化方式。 (4)根据CaO晶胞与NaCl晶胞相同,可知CaO的晶胞中含有4个CaO;晶胞体积为V,则Va gcm3N

6、A4 mol56 g/mol,V456/aNAcm3。,堂,课,探,究,解读考纲,基础回扣 一、原子结构 1能层与能级 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2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1)构造原理 随着原子_,绝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如图所示的排布顺序,人们把它称为构造原理。,(2)电子排布式构造原理的应用 根据构造原理,按照能级顺序,用能级符号_的数字表示该能级上_的式子,叫做电子排布式。例如,Na:_。,3基态与激发态、光谱与光谱分析 (1)基态与激发态:处于_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当基态原子的电子_能量后,电子会_到较高能级,基态原子变成激发态原子。 (2)光谱与光谱分析 光谱:不

7、同元素的电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_,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_,总称原子光谱。 光谱分析: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_来鉴定元素,称为_。,4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现代量子力学指出,不可能像描述宏观运动物体那样,确定一定状态(如1s,2s,2p)的核外电子在某个时刻处于原子核外空间何处,而只能确定它在原子核外各处_,_图看起来像一片云雾,被形象地称为电子云。,(2)原子轨道 概念:常把电子出现的概率为_的空间圈出来,这种电子云的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 形状,(3)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 泡利原理 条件:当电子在_排布时; 结论:1个轨道里最多容纳_,且_相反。 洪特

8、规则 条件:当电子排布在_时; 结论:总是优先_,而且_相同。 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排布要遵循三个原则:_、_、_。,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每一周期的元素数目 随着周期序号的递增,金属元素数目逐渐_,非金属元素数目逐渐_。,2各区元素性质及原子外围电子排布的特点,三、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1原子半径 原子半径r的大小取决于电子的_和_两个因素,电子的能层越多,则电子间的负电排斥_,使原子半径_;核电荷数越大,则核对电子的引力_,使原子半径_。,2第一电离能 (1)概念:_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_所需要的_。单位:_。 (2)第一电离能的递变规律 同一周期随着

9、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_的趋势。_的第一电离能最小,_的第一电离能最大。同一主族随着电子层数的_,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逐渐_。,3电负性 (1)含义: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_吸引力的大小。 (2)递变规律 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电负性_,表明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电负性逐渐_,表明元素的金属性逐渐_,非金属性逐渐_。,三、1.电子层数 核电荷数 越大 增大 越大 越小 2(1)气态电中性基态 气态基态正离子 最低能量 kJmol1 (2)递增 每个周期第一种元素 最后一种元素 递增 减小 3(1)键合电子 (2)逐渐变大 变小 增强 减弱,点,考,突,破

10、,1各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 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填充原子轨道时,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存在以下规律: (1)相同电子层上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nsnpndnf。 (2)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1s2s3s4s (3)电子层和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的能量相等,如2px、2py、2pz轨道的能量相等。,2各电子层包含的原子轨道和可容纳的电子数,3.电子层与原子轨道的类型、原子轨道数目的关系 有n个电子层就有n2个原子轨道,如有3个电子层就有(3s、3p、3d)9个轨道,只是不同的轨道有不同的伸展方向,处在n电子层上的原子轨道类型为ns,np,nd,(3)电子排布式 用数字在能级符号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

11、电子数,如K:1s22s22p63s23p64s1。 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如K:Ar4s1。,例1A、B、C、D、E、F代表6种元素。请填空: (1)A元素基态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未成对电子,次外层有2个电子,其元素符号为_。 (2)B元素的负一价离子和C元素的正一价离子的电子层结构都与氩相同,B的元素符号为_,C的元素符号为_。 (3)D元素的正三价离子的3d能级为半充满,D的元素符号为_,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4)E元素基态原子的M层全充满,N层没有成对电子,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E的元素符号

12、为_,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 (5)F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snnpn2,则n_;原子中能量最高的是_电子,其原子轨道呈_形。,(2)B、C的电子层结构都与Ar相同,即核外都有18个电子,则B为17号元素Cl,C为19号元素K。 (3)D元素原子失去2个4s电子和1个3d电子后变成3价离子,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即26号元素铁。 (4)根据题意要求,首先写出电子排布式: 1s22s22p63s33p63d104s1,该元素为29号元素Cu。,(5)s能级只有1个原子轨道,故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即n2,所以元素F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

13、2s22p4,由此可知F是氧元素;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的能量最低原理,可知核外电子中的2p能级能量最高,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哑铃形。 答案(1)N (2)Cl K (3)Fe 1s22s22p63s23p63d64s2或Ar3d64s2 (4)Cu 1s22s22p63s23p63d104s1或Ar3d104s1 (5)2 2p 哑铃,答案D 解析A、B、C三个选项只是表达出氦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而D项能详尽地描述出电子的运动状态。,答案A 解析解答该题应弄清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及各种表示方法的不同点,Na的轨道表示式中电子违反了泡利原理。,3(双选)下列是某些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其中处于基态的是( )

14、A1s22s22p3 B1s22s22p63s23p63d2 C1s22s22p63s23p64s2 D1s22s22p33s1 答案AC,解析处于基态的原子,其核外电子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即按照构造原理,先排能量低的轨道,待能量低的轨道排满后,再排能量稍高的轨道。能量从低到高的顺序是:1s2s2p3s3p4s3d4p5s4d。按照这个顺序分析题目中的四个选项:选项A是按照1s2s2p的顺序,所以A表示的原子处于基态;B是按照1s2s2p3s3p3d的顺序,而3d能级上的电子能量比4s能级上的电子能量高,所以3d能级上的两个电子是从4s能级的原子轨道中吸收能量后跃迁过来的,故选项B表示的原子处于激发态;,选项C是按照1s2s2p3s3p4s的顺序,故C中电子排布式表示的是基态原子;选项D是按照1s2s2p3s,但p能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