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作文结构训练十三式(十三)总分结构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695508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6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作文结构训练十三式(十三)总分结构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作文结构训练十三式(十三)总分结构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作文结构训练十三式(十三)总分结构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作文结构训练十三式(十三)总分结构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作文结构训练十三式(十三)总分结构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作文结构训练十三式(十三)总分结构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作文结构训练十三式(十三)总分结构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作文结构训练之总分结构,结构解说,本式的特点是:先总说,提出论点或论题,然后分几方面论述,最后再总起来说(或重申论点,或总结引申)。 分述时,有时各层次间表现为并列关系(可以是几个分论点,如课文北宋苏洵的六国论),有时则表现为对比关系(如伶官传序的本论部分)。 这种结构适用于各种体裁的议论文,尤其是写作关系型的题目。如果认为提炼分论点比较困难,也可以从几方面论述。 总分之间的关系有几种:总分总,总分,分总,分总分。,结构图解,分 总 分 总 分,六国论结构图示,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分论一: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例证:韩、魏、楚),分论二:不赂者丧 盖失强援 (例证:齐、燕、赵)

2、,总结,讽喻,写作时注意点,在使用并列式结构的时候,还要注意两点:首先各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相互之间要避免交叉,否则在论证过程中容易造成思维混乱; 其次是各个分论点之和要等于总论点。若小于总论点,文章的论证就不充分,说服力不强,若超出总论点的范围,又有跑题之嫌。,分论点的位置和句式,分论点的位置和句式。位置常见的有两个:居于段首或单独成段。苦与乐是单独成段的,这样做十分显豁且更显条理清晰。当然也可以放在段末或段中。 要注意分论点最好句式一致,用判断句或陈述句,字数也差不多,这样实际形成了排比句,既鲜明又美观。 分论点句的前面可以用序数词(一、二、三或首先、其次、再次)也可以不用。,例1、分

3、论点并列,苦 与 乐 人人都渴望欢乐,但未必人人都真正理解“乐”的含义。 有人认为,无苦便为乐,只有轻松闲适、无忧无虑的生活才是乐。这话乍听起来似乎有理,实则荒谬。因为世界是矛盾统一的,有乐必有苦;没有苦的比较,又哪有什么乐呢?苦与乐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首先,苦是乐的前提。 俗谚说:“不吃苦中苦,哪得甜上甜。”这说明乐是建立在苦的基础之上的。试想一下,世界上有哪位成功者是一帆风顺、一生享乐而获得成功的呢?当然没有。相反的,取得成就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够在艰苦中磨练自己、勤奋工作的人。正如司马迁所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可见,没有苦痛的挣扎,便不会有成功的喜

4、悦。 其次,乐是苦的目的。 人人都要有一种信念支持着,才有可能忍受随时而来的“苦”。这种信念就是“乐”即理想、追求。只有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才不会被些许困难吓倒,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乐”。 试想一下,假如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不取真经誓不回头的决心,玄奘还能坦然面对艰难的旅途,取到真经吗?恐怕他出不了长安城就得叫苦连天,返回宝刹了。,再次,苦中乐才是真乐。 一个人若是一辈子吃喝不愁,享乐无穷,似乎是一种“完美的乐”了。其实不然,这只是一种无头脑、最低级的乐。且不说它的虚无缥缈,即使真有此乐,也只能像刘禅的“乐不思蜀”一样,使人贻笑千古。真正的乐,只有历尽艰辛,不懈奋斗才能实现苦中的乐,才是真乐。

5、 总之,苦与乐是辩证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能正确对待苦与乐的关系,从苦中咀嚼出甜味才是正确的处事态度。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才有可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获得“真乐”。,本文思路分析,总说:苦与乐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 分说: 首先,苦是乐的基础。(引用俗谚和司马迁的话) 其次,乐是苦的目的。(以玄奘取经为例,假设举例) 再次,苦中乐才是真乐。(联系实际,反面类比刘禅“乐不思蜀”的例子) 总说;正确对待苦与乐的关系,号召青年勇于吃苦,以获得真乐。,例2、不同方面的并列,保持奋发进取的心态 读欧阳修伶官传序 后唐庄宗的由盛而衰,正如作者所言:岂非人事哉!孟子也说过:生于

6、忧患,死于安乐。可见,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保持一种奋发进取的心态。,首先,在逆境中,这种心态可以使人毫不气馁,在重重困难中不断前进,终会迎来成功的一天。除了后唐庄宗在复仇激励下连灭三国的壮业外,我们还可以联想到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他隐忍多年,当马夫,做仆役,却没有一天失去那种奋发进取的心态,终于大败吴国。再联想到今天下岗再就业人群中的成功人士,他们都经历了逆境,却不曾自暴自弃,终于重新站了起来。这要靠他们过硬的知识技能,更要靠他们那不服输的精神,如果失去了这种精神,只会终日沉溺在抱怨、悲叹之中,毫无作为。,而在顺境中,这种精神更为可贵。创业艰难,守业更难。后唐庄宗和越王勾践在成功之后,由

7、胜到败的经历给了我们最好的教训。他们那个不是有雄才伟略?又有哪个不是曾于逆境中奋发图强而终获成功?可是他们都过不了“守业”这一关,都在骄傲与轻敌中失去了昔日的锐气,沉湎于歌舞升平、太平盛世,却不曾料想会有惨败直至灭亡的那一天!“创业难,守成更难!”能守好业的君主们发出这样的感叹,但他们懂得以史为镜,终于在那种平实沉稳、不骄不躁的心态下守住了江山,这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最好的一例。而这种心态正来源于顺境中保持着的奋发进取的精神。 成功带给人甘甜的感受,可谁敢说这甘甜的背后不隐藏着苦的一面呢?若要保持成功,不重蹈庄宗的覆辙,请记住:留住那份创业时进取的心态,例3、分总式,说“转 折” 黄河,是一

8、条雄伟壮丽的河。它震撼我,是因其在晋、豫、陕三省交界处那极为有力的一次转折。尽管它在上游几经周转,但就此一折,它调头向东,一泻千里,直奔大海。这伟大的转折,滋养了悠久的中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画出了一条壮丽的折线。 这让我联想到了人类的生命之河,想到了在四通八达的水系中航行的人的生命之舟。 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这是鲁迅人生航程中最自觉的一次转折。如果他按赴日时既定的航向做一名医生,完全可以避开“围剿”与通缉的狂风恶浪,驶进平静的小河。但面对饥寒交迫的同胞,他毅然调头,驶向了民族解放的激流。鲁迅人生的这一转折,使中华民族生色,让反动势力胆寒。,我深知,为鲁迅的人生转折导航的,是民族的存

9、亡。 我又想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当年邓稼先与杨振宁一同从西南联大赴美留学,并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取得了过人的成绩。新中国成立时,国家积贫积弱,邓稼先毅然驾起生命的小舟调转船头,越过太平洋,驶回了祖国的怀抱。他钻进大山,隐姓埋名,搞起了中国的核弹。如果没有这一次转折,也许诺贝尔奖的得奖名单上会多一个中国人的名字,但我们的祖国将在核武大国的淫威下遭受更多的屈辱。 我深知,为邓稼先的人生转折导航的,是祖国的命运。 我还想到了前苏联的氢弹之父萨哈罗夫。他本可以在科研的航道里把勋章挂满胸膛,享尽荣华富贵。但为了人类、为了真理,他毅然调转了生命之舟的航向,冲向了反抗专制的政治旋涡。他毅然上书苏联当局,要求

10、终止军备竞赛和核试验,并向那些因“自由言论”而被关进集中营的作家伸出了援手。于是,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当局将他流放到偏远的高尔基市,克格勃像苍蝇一样聚集在他的门外。为了人民的自由他失去了自己的自由,为了人类减少战争的苦难,他自己承受了苦难。为此他获得了1975年诺贝尔和平奖。这是对萨哈罗夫人生转折的最好的评价。,我深知,为萨哈罗夫的人生转折领航的,是人类的前途与真理的光辉。 伟大的转折,成就了伟大的生命。透过这些转折激起的水花,我看到的是良知与责任感;看到的是追求真理的执著与坚贞。我更在这些伟大而有力的转折中看到了一种伟大的“柔软”,那就是对祖国和人类的挚爱。正因如此,生命显出了他的高贵;正因

11、如此,人类的航船才搏浪而不覆,历尽艰险而终将向前。 今天,我们自己生命的小舟也已起锚,让我们透过这些伟大的转折,去参悟生命,参悟历史,在人生的河流中划出壮丽的航线。,写作练习,关系型的一组题目 进与退 美与丑 追求与放弃 规则与道德 语言与沟通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 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 “羡鱼”与“结网” 昨天今天明天 树木森林气候,规则与道德 什么是规则?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还是七大章八大节的校规?应该不全是这些。当一个孩子在你身边摔倒时,没有哪条规则要求你必须把他扶起来,但你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你心中有这样一个规则:要帮助比你弱小的人。心中这种规则多了,道

12、德也就随之形成了。 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规则是人定的,无论如何严密也不能达到“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规则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 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

13、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闭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道德的底线规则划出来的。,理想的社会应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规则约束着人们,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而规则就是路旁的灯,照亮我们纯洁的灵魂,也照亮那条充满理想的大道。让我们将道德埋在心底,将规则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对未来。 (2002年北京高考题,话题:规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