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新人教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693222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吉安一中2014-2015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 (选择题 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漫溯(s)彷徨(png)巷道(xing)挥斥方遒(qi)B. 彳亍(ch)颓圮(p)浮藻(zo)载歌载舞(zi)C. 河畔(pn)青荇(xng)给予(gi)忸怩不安(n)D. 百舸(g)瞋目(chn)强劲(jn)变徵之声(zh)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惆怅瓦菲万户侯心浮气躁B. 拊心箕踞辗米机峥嵘岁月C. 长篙笙萧

2、东道主天伦叙乐D. 寥廓斑澜橘子洲凄婉迷茫3. 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在人生春意盎然的季节,我把青春的风筝放飞了。我翘首凝望 澄清的碧空,俯瞰朝晖四射的旷野,心潮澎湃。 (2)要打造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但是创新不能抛弃老字号的文化底蕴和历史 。 (3)危机往往 着希望,正如股市大行情往往爆发于绝望中一样。A. 寥廓 积淀 孕育 B. 辽阔 沉淀 蕴含C. 寥廓 沉淀 蕴含 D. 辽阔 积淀 孕育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年1月18日,返乡务工旅客姜有则在火车上厕所时,手机袋不慎滑入便池掉至铁路线上(内有手机1

3、部、现金4000元)。在进贤铁路民警的帮助下,姜有则最终找回了2700元。 B. 江西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已经开幕,记者注意到,会场上有不少年轻的“80后”面孔,他们朝气蓬勃。可能有读者会产生疑问,这些“80后”委员是怎样参政议政的呢? C.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D. 新浪高考发布2014中国大学排行榜:北京大学连续7年排名第一,清华大学居第二,上海交通大学居第三,复旦大学居第四,武汉大学名列第五,这一消息引起了网友的热议。5.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通过第一单

4、元诗歌的学习,给了我们一个十分有益的启示:要学好诗歌,必须反复朗读。B. 新诗的“新”,体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了古典诗词严格的格律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等方面。C. 大堰河我的保姆之所以使艾青一举成名,是因为他说真话,抒真情,情深辞切,感人肺腑而形成的。D. 80以上读过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的人和听说过这个故事的人,在讨论其人其事时,都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 ,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 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 在西周,诗

5、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 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 是政坛言说的产物 与歌并不同源 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 A. B. C. D.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

6、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字真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

7、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 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 意在参禅悟道,见性

8、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

9、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7. 下列不能作为给“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 A. “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 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 注重色香昧,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 “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8.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按照中国茶道

10、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 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 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三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 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

11、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9.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 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 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 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

12、文言文,完成1012题。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

13、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之疑人,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

14、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战国策燕策三注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已乃图之。” 道:通“导”,引导。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乃造焉 造:到去 B. 却行为道 却:退 C. 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逮:达到,及 D. 愿足下急过太子 过:超过 1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燕太子丹质于秦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 见秦且灭六国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 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D. 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12. 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太子“礼贤下士”和田光是“节烈侠士”的一组是( )(3分) A. 太子丹患之 欲自杀以激荆轲 B.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遂自刭而死 C. 太子避席而请曰 偻行见荆轲 D. 太子送之至门 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第卷 (非选择题 共1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