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含解析)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692104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西省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西省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西省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西省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2014-7-23命题人晏小平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这段话的主要说明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答案】D【解析】考点:宗法制。分析材料“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 优于资格”从选拔人才的角度讲,立贤强于立嫡,但材料强调嫡长子继承制能能有效避免 “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的

2、问题,所以材料强调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故选D。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B项错误,从材料很容易可以看出历代均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历史传承的问题,而是实行这一制度能够有效的避免争论;C项说法与材料意思相反。2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答案】D【解析】考点: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本题题干材料信息反映殷

3、人将鬼神作为万物的主宰的天命观,而周代则认为命运无常,只有品德高尚、按人民意愿办事,治国有方的人才是天命的延续。因此周逐渐消除了盲目信奉鬼神的非理性因素。故本题选D。3.罗马人创立的特留份制度,它是指法律规定的遗嘱人不得以遗嘱取消的由特定法定继承人继承的遗产份额。遗嘱人在设立遗嘱时,如果没有给特留份权利人保留法定份额,则其相应部分的处分无效。这表明特留份制度A:是后来世界各国公法和私法的渊源。B:体现了公民在私法范围內的平等原则。C:确立了财产无限制私有的法律观念。 D:体现了平民财产继承关系的平均思想。【答案】B【解析】考点:罗马法特点。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如果没有

4、给特留份权利人保留法定的份额,则其相应部分的处分无效”说明范围内可以自由调节有关遗产的问题,即体现了平等的思想,故本题选择B。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朝廷决策机构C地位上升但职能基本未变 D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答案】C【解析】考点:明代的内阁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所以答案

5、选C,A B D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明代内阁的史实。5. 美国学者科恩在论民主中说“国家之间常为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民主发生争论。如果指称某一政府或某一套国家制度是民主的,那只会使这一问题益加混乱。声称某些国家是民主的,是要以武断的方式来解决这类问题。这是用未经证明的假定来进行辩论。问题的焦点是这一套或那一套国家制度是否更民主一些(或不太民主)。”其核心观点是 ( ) A.民主至今还未真正实现 B.有国家就不可能有民主 C.民主是一个比较级概念 D.对民主的争论毫无意义【答案】C【解析】考点:民主发展进程。从材料“这是用未经证明的假定来进行辩论。问题的焦点是这一套或那一套国家制度是否更民主一

6、些(或不太民主)”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民主是相对的,是也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民主是一个比较级概念,故选C。6.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犹如明清的省。宋代的路较常设的机构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转运使与提点刑狱司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这表明A. 行政机构分散、权属交叉有利于集权 B.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与明清两代没有区别C. 行政机构互相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 扩大行政区域是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答案】A【解析】考点:宋代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宋代的路较常设的机构有安抚

7、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说明宋代统治者通过分散地方行权权力强化中央集权,但这样处理问题容易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所以答案选A,B 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D项含义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7、杰斐逊认为:“如果国内外一切政务,事无巨细,均集中在作为一切权力中心的华盛顿的话,一个政府部门对与另一个政府部门的牵制就成为无力的了,并且变为和我们与之分离的那个政府(指英国政府)同样的腐败和暴虐了。”在此杰斐逊意在强调( )A三权分立 B中央集权 C地方分权 D民主共和【答案】C【解析】考点:美国的联邦制。分析材料,杰斐逊认为,如果美国国家的权力都集中在中央政府,那么

8、政府各部门间就无法相互制衡。据此可以看出,杰斐逊意在强调要想维护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必须给地方政府较大的自主权。故选C。8.约翰麦克里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指出:“社会主义理论之成败,判断标准是它能不能因应它当代世界的事实,而且如果它的当代世界改变,它却不变,未免奇怪。此外,我们不可忘了,社会主义批判的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是会转化的,与资本主义所取代的那些世界甚不相同。”在这里,该学者强调A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 B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C社会主义理论应与时俱进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应相互借鉴【答案】C【解析】考点:社会主义理论的特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

9、中文字“社会主义理论之成败,判断标准是它能不能因应它当代世界的事实,而且如果它的当代世界改变,它却不变,未免奇怪。”说明社会主义理论应与时俱进,因为资本主义世界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主义理论不改变就难以取代资本主义,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含义材料并未直接体现。9“至于法国大革命究竟是喜剧、悲剧还是闹剧,这不取决于历史本身,而取决于历史学家,取决于他的历史观、价值观等理论前提,取决于历史学家生活的那个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下列选项符合以上事例的说法是A一个完美的历史学家必须绝对具有足够的想象力B一个作者的观念看来更像是在反映他自己的生活于其中的那个年代,而不是他所描写的那个年代C历史是有个人特

10、征的人物的王国,是本身有价值而又不可能重演的个别事件的王国D不同的历史学家对同一现象可以提出十分不同乃至截然对立,但又同样似乎可能的解释而不至于歪曲事实,或违背通行的处理证据的准则【答案】B【解析】考点:考察对历史研究的认识。结合题干和选项的表述可知,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不能脱离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而是那个时代的反映。故B 项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故应选B。10近代西方国家机器的运行机制不断演变。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度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与。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美国在18851889年,总统否决议案达3

11、24项。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A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构B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C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 D行政机构权力逐渐凌驾于议会之上【答案】D【解析】考点:西方代议制的确立。提取信息:题目中表明政府官员在议会中的比重上升,说明政府权利渗透进入到议会中。在美国,议会的权利还受到总统的制约。故选D。B项错误,美国权力的中心是总统;C项错误,议会有监督的权利,但是并非材料的中心思想;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说的行政权力的不断的扩大而非议会的地位的问题。11“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收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

12、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作者试图说明A现代化世界大潮中,封闭的国策、落后的经济和僵化的制度必然带来民族的灾难B战争的屡屡失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并被迫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C落后招致民族的屈辱和反思,中国在阵痛中渐渐走出传统并被迫开始现代化探索 D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发动的战争实际上是现代化文明国家改造世界的唯一正确途径【答案】C【解析】考点:考察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

13、影响。在近代,一方面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断觉醒,奋起抗争,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故应选C。12.“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按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备物及银钱亦然。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对这个方案理解正确的是A针对北方的农村现状而设计 B体现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C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挽救了当时农民运动的危局【答案】B【解析】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14、依据材料中的“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可以看出是天朝田亩制度中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希望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故选B。其他三项均与材料史实不符。13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答案】B【解析】考点:辛亥革命的特点与局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特点与局限的认识与理解。从题干的描述中可知, 15个省都督中,既有旧官僚、旧军官,也有革命派,且旧官僚、旧军官比例较大,说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与妥协性。故A不合题意;C项材料并未体现; B项符合题意; D项表述错误,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所以应选B。14“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5.24)这说明当时A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