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692086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届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 选择题,每题3分,12题共36分一、(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蓬蒿(go) 迤(y)逦 央浼(mi) 少不更(gng)事B、讥诮 (qio) 月晕(yn) 细菌(jn) 窸窸窣窣(s)C、踌(chu)躇 付梓(z) 拱券(qun) 咬文嚼(jio)字D、刊载(z) 丧(sng)葬 岑(cn)寂 不落言筌(qu2选出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棕叶 天然气 锱铢必较 不即不离B福祚 大拇指 金碧辉煌 食不裹腹 C桥礅 荧火虫 莺啼鸟啭 委曲求全D陨落 笑

2、咪咪 苦思冥想 盛筵难在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B、公园里,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C、这些肖像体裁丰富,风格各异,色彩斑斓,有的是笔墨浓重的油画,有的是一蹴而就的速写,有的是笔墨线条都清晰可见的素描。D、边城描写了秀色可餐的湘西自然风光,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这里的一切如梦一般宁静美好。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去云南不全是为了那玉龙雪山,还为了那被誉为“第一美味”的过桥米线和独具特色的“汽锅鸡”。据说,品尝这两样美食最好是在

3、秋末初冬较为合适。B、某网站就居民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收入分配、居民住房、社会治安等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收入分配”以8248%的关注度高居榜首。C、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商业与环境”全球峰会,是继哥本哈根大会之后,世界环保组织和全球商界领袖首次谋求绿色共识。D、受快餐文化的影响,真正喜欢阅读中外名著的中学生并不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就显得格外重要。5.依次填入文段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 _。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板 它要求笔墨有

4、出处,结字有法度“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 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 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 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A B C D6.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行刺董卓不成,逃至乃父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吕伯奢出门沽酒,其家人磨刀欲杀猪款待,曹操疑心自身遭擒获,误杀了吕家八口。出庄后,又故意杀沽酒而归的吕伯奢,说出了“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话。三国演义B、三国演义刘备、关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后,一直情如手足,三人名为君臣实为兄弟。三国演义C、堂吉诃德想要解救被地主绑在树上痛打的牧羊童,他命令地主给孩子松绑,并如数付给孩子工钱。地主被吓

5、得一一照办。但堂吉诃德一走,地主就把小孩重新绑在树上,狠抽一顿。堂吉诃德D、堂吉诃德在路上遇见一辆运载狮子的车辆,他想与狮子较量一番,便用长枪挑开笼门,但这匹体格雄壮的狮子,不但没有冲出狮笼,反而掉转身子,慢吞吞、懒洋洋地躺下了。他认为狮子是被吓得不敢应战,就给自己取了“狮子骑士”的称号。堂吉诃德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中国的桃花文化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

6、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并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

7、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物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

8、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

9、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7.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因此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B“桃都”、“蟠桃宴”、“桃李满天下”

10、等美好传说都与民间“尚红”的礼俗有关。C中国文人虽有“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所以他们对桃花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D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8. 根据文意,不符合中国“桃花文化”形成条件的一项是( )A.桃花俏丽的色彩和缤纷的落英会使人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B.人们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审美情感寄托于桃花,使其成为一种共同认可的移情物。C.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而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更是几乎无处不在。D.中国的“桃花文化”的形成要有世代沿袭相传的民族积淀。9.对作者把文人学士寻找桃花源上升为“

11、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的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B.“桃花源”是一种理想社会的象征,探寻桃花源就是对理想社会的探寻和追求。C.探寻桃花源,是中国文人的自然观的反映,他们寻找桃花源,歌颂桃花,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D.探寻桃花源,体现了儒家与庄禅思想互补的人生哲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三、(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 题。周节妇传宋濂周节妇,姓赵氏,名淑。父孟德,有文学,生二女,节妇长且贤。尤爱之,授论语、孝经、列女传,皆能通其义。年十八,求宜婚者,得同

12、邑周本恭,归焉。始归而姑卒,既而,舅及兄公、姒氏亦相继死。兄公子宗显尚幼,节妇相夫饬丧,治葬咸尽礼,育宗显如子,归十一年,生三男:宗善、宗祚、宗政。宗政始生时,天下大乱,夫婴疾甚,恐不起,顾节妇曰:“今兵革四兴,嗣子单弱如此,我死尔能自保乎?”节妇啮指流血,泣曰:“天在斯,吾有不能保孤儿者,天实诛之!”夫卒,节妇年二十九,号泣,泣间,含食哺诸儿,不暂出户限。明年,国朝与伪吴分邑拒战,两兵交焚掠,家资无纤毫存,节妇抱儿及宗显从一媵出,走匿。惟持田籍,以行深山穷谷间,饥饿颠踣,削木肤,采藜藿以食。或劝之曰:“呱呱者何足恃,奚为自苦也?”节妇怒,不与言,剪鬓发示之,厉色峻辞,使人莫敢近。兵完而归,富

13、民侵主,其田殆尽,节妇持田籍与辩,卒赖以完。知州田若赋高其行,欲上其事于朝。节妇力辞不愿,乃复其家,节妇感泣,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市诗书,教诸子,夜焚松脂于室,坐诸子两旁而口授之。或怠睡首俯,辄笞咄不少恕。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竟日。节妇以兄公早殁,惟宗显存,为之婚娶,先于己子,羞服与诸子同,人不知辨。诸子逊悌,皆有士行。宗祚入为太学生,以文行称,人咸谓节妇善教所致云。(选自宋濂散文选,有改动)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婴疾甚 婴:缠绕B乃复其家 复:恢复C市诗书,教诸子 市:购买D羞服与诸子同 羞:食物11.下列各组句子中,

14、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节妇以兄公早殁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B夜焚松脂于室 不拘于时,学于余C剪鬓发示之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兵完而归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12下列句子中,表现节妇“善待兄公之子”和“困苦不改其节”的一组是 ()育宗显如子 不暂出户限含食哺诸儿 为之婚娶,先于己子剪鬓发示之 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A BCD第卷(共114分)四、(31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或劝之曰:“呱呱者何足恃,奚为自苦也?”(4分)(2)节妇持田籍与辩,卒赖以完。(3分)(3)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竟日。(5分)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晓望杜甫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注】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1)诗歌描写的景色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来?(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