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周周练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691878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周周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周周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周周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周周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周周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周周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周周练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周周练1、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反映老子 A提出事物发展的辩证思想B提出“道”是万物的本原C强调脚踏实地的拼搏精神 D强调无为而治2、史记报任安书云:“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文中涉及到了下列的哪些流派儒家 法家 道家 名家 杂家兵家A、 B、 C、 D、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体现了A.荀子的“

2、人定胜天”思想 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4、下面的史料应有两处句号,读材料判断句号应该处于的位置是汉书.主父偃传中,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A. B. C. D.5、王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 其出于孔子者乎!”下列与该思想一致的是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B.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

3、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 谓至圣矣C.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 而后为正脉也D.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6、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7、苏格拉底是保守派的代表,当时不存在明确的生活准则使他深为忧虑。(他)发起一套辩证科学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或者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因为它会为人生提供永久性的指导。苏格拉底深为忧虑的原因是 A人是

4、万物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 B希腊的政治腐败阻碍哲学的进步 C人们不重视辩证法导致道德标准失控 D希腊人不理解人生追求是真善美8、书传纂疏是元代安徽休宁县著名学者陈栎的代表性著作,此书就儒学流踪,将历代名家的意见加以纂疏,凡数十万言。以下名作中的观点可能被引用的是A道德经 B明夷待访录 C四书章句集注 D焚书9、尚书虞夏书中说“皇祖(大禹)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并具有民主启蒙色彩。下列主张符合这一条件的是A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B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C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

5、众治之而刑措矣D天下之民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10、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这说明儒家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 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C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D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12、吕氏春秋贵公中说:“昔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明清之际,黄宗羲认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

6、使天下释其害”。对以上材料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中国古代学者多主张实行公有制 B.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源于战国时代C.反映了古人对大同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D.小农经济决定私利思想的产生13、下列言论与李贽观点最为吻合的是A”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B“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C“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D“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间14、关于“天道”与“人道”相互关系的研究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基本问题,下列人物主张“天道自然,人道不妄为”思想的是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15、“欧洲从希腊继承了什么?继承了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这里

7、所说的“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是指古希腊的A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 B人文主义和民主政治运作机制C轮番而治的管理模式 D集体管理的新形式16、古希腊哲学家朗吉弩斯的著作论崇高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包罗万象的宇宙中来,要我们做万物的观光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心灵中植下一种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这段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A强调发展个性,追求民主平等 B提倡个人奋斗,鼓励发展私有C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性至上 D要求自由平等,反对神学世界观17、文德尔班在哲学史教程绪论中说:“希腊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原始的

8、宗教意识和伦理意识便进入分崩离析的过程中:这不仅使有关人的天职和使命问题变得愈来愈有必要作科学的调查研究,而且使有关正当的生活行为的教导成为首要目标,最终成为哲学或科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希腊化时期的哲学便获得了基于科学原则的生活艺术的实践意义智者派和苏格拉底早已为这种涵义开辟了道路。”这里的“这种涵义”是指哲学应关注于对人的 A宗教意识和伦理意识的研究 B天职和使命的研究C生活行为的研究 D本身的研究18、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雅典人口总数雅典公民总数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表决形式程序罪名陪审员审判员产生方式约40万约42万6,000501抽签举手一审制慢神和蛊惑青年表明雅典民主制民

9、主范围狭隘; 抽签的产生方式不能反映民主性;公共权力使用 表决方式简单A、 B、 C、 D、19、某天上学路上下雨了,同学甲说:“今天真倒霉,偏偏这时候下雨!”同学乙说:“太好了,今天不会热了!”他们看法的差异与下列谁的观点相类似 A亚里士多德B普罗泰格拉C苏格拉底 D柏拉图20、欧洲部分哲学家特别强调学习“修辞学”。所谓“修辞学”就是“不知道对与错、高尚与卑劣、正义与非正义,却发明了一种就这些事情说服听众的技艺,因此,尽管他对这些事情无知,却能在无知者中间显得比专家们更有知识”。他们的代表人物是A苏格拉底 B普罗泰格拉 C孟德斯鸠 D康德21、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

10、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22、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理念论C逻辑三段论 D美德即知识23、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D代表

11、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国家政权24、“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A墨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 D儒家思想25、“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说的是A佛教与道教的调和 B儒学与佛教的调和C三教的调和 D儒学与道教的调和26、有一书生,在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气概和抱负,潜心著述。这位士人是A黄宗羲 B王夫之C魏源 D曾国藩27、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一书中提到“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以下不属于梁启超所说的“雄主之布划”

12、的是 A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汉武帝建立内朝C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 D汉武帝实行推恩令28、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和欧洲,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百家争鸣和智者学派 B. 罢黜百家和智者学派C.百家争鸣和启蒙运动 D. 百家争鸣和文艺复兴29、朱熹从鹅湖参加学术辩论凯旋时,途经武夷山分水关,赋诗一首题分水关:“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意思指朱、陆二人在理学上各有“地势”,并且呈“西东”鼎立。流有万千,其源为一,基础都是儒学,都沿袭着孔孟的认识论和封建伦理道德观,所以说“合处同”,也就是说他们相同的主张是 A格物致知 B心外无物,心即是理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30、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班级: 姓名: 学号: 题号12345678910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