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6.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课件 旧人教版选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691746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6.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课件 旧人教版选修2 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6.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课件 旧人教版选修2 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6.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课件 旧人教版选修2 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6.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课件 旧人教版选修2 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6.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课件 旧人教版选修2 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6.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课件 旧人教版选修2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6.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课件 旧人教版选修2 (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 农业中低产区的治理,我国耕地质量低,农业中低产区,形成,特点,分布广,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增产必然选择,提高单产,改造,中低产田,以黄淮海平原为例,三、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 1、中低产田的分布 (1)斜缓平原地区,土地质量较高,能够比较充分地 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是黄淮海平原粮棉稳产高 产的地区。 (2)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地区,土壤或土壤环境中 存在一些限制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因素,是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6。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由图可见,中低产地主要集中 分布在两大片 1、北部的河北沧州、衡水一带, 这是冲

2、积低平原地区;还有渤海 海滨地区;、 2、南部的阜阳、驻马店一带, 这里是淮河以北地区,河流支 流多,排水不畅,低洼易涝。,思考:中低产地主要集中分布区?,读图思考,1、图中A、B 、C、各 代表什么类型的土地?,A、耕地 B、林业用地 C、牧业,2、黄淮海平原土地利 用的优势在哪里?,类型多,数量大,宜农 林牧用地比例大,2、中低产田的限制性因素,3、改造中低产田的意义 读图“黄淮海平原高、中、低产地区分布图”,表“土地限制性因素面积统计”,(1)当地耕地的后备资源潜力不大。因此,提高农作 物产量的着眼点,应该是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 (2)对这些土地的整治,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尤 其是

3、种植业的关键所在。 (3)对全国而言: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主要途径。 (4)显著改善农村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地区为高产田,地区为低产田,形成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降水条件不同 B热量、蒸发条件不同 C地形、水源条件不同 D农业技术水平不同,2、改造黄淮海平原大面积中低产田,应采取的措施有 ( ) 合理进行排灌,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大量施有机肥,改良红壤 兴修水利,减少旱涝灾害 实施平原绿化工程 A. B. C. D,四、案例,1、辛店洼低湿地的治理,辛洼店地势低平,最低处海拔只有17.5米,四周高, 其洼缘海拔是19.5米左右。冬季和春季时,河流水位 基本与洼底高程

4、持平,河水不会倒灌入洼地。而在夏 季和秋季的时候,河流水位就高于洼底高程,当降水 量大,并与当地引黄河水相遇的时候,河水会倒灌入 洼,海拔18.4米以下的土地浸水,地下水位升高。,地势低平,渍涝严重,夏秋河流水位,冬春河流水位,15,2019181716,高程(米),丰收河,A,B,18.4米,洼地,辛店洼土地渍涝是严重,但其属于冲积平原的组成 部分,该地的成土母质为黄河冲积物,土壤质地较 好,而且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考虑到低湿地开 发潜力较大,再针对辛店洼土地的特点,辛店洼农 民开始以挖渠排水的方式治理低湿地,但治理效果 如何呢?,辛店洼的主要矛盾是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挖沟 排水的办法因

5、其地势低,排水困难,地下水位难以 下降,故其治理效果不明显。,只有把地下水、河水、洼地水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 治理,才能有成效。科学工作者逐步摸索出了鱼塘 台田的模式治理低湿地,思考1:鱼塘和台田之间是怎么样实现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 思考2:塘田系统中的鱼塘是怎么样实现立体开发的?,鱼塘和台田各有自己的物种结构。从鱼塘物种结构来看, 表层养鸭,上层养白鲢和鳙鱼,中层养草鱼,底层养鲤鱼、 鲫鱼。草鱼吃草,其粪便可作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的养料, 并增加水体中絮凝物,成为鲢鱼、鳙鱼的饲料。鸭子在水 面活动,排泄物落入水体,不断提供碳、氮和磷源,提高 鱼塘鱼类天然饵料生物的产量。从台田物种结构来看, 果

6、粮间作:粮食作物包括小麦、玉米、甘薯、大豆、花 生、绿豆等,果树为苹果;果棉间作:苹果树行间种植 棉花;果菜间作:苹果蔬菜(韭菜、白菜、茄子、番 茄、扁豆、青椒、黄瓜、西葫芦、冬瓜、蒜、大葱、萝卜、 胡萝卜等)间作和葡萄蔬菜间作。,小结:鱼塘台田系统是水陆复合人工生态系统,是根据 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进行规划、实施和建设的。鱼塘 台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相互利用,相互促进, 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生产方式,实现了微观上的专业化 和宏观上的综合化的高度结合,可以保持生产中获得最佳 的经济产出,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辛店洼塘田系统开发立体种养模式,充分利用空间和水体, 提高利用率,初步形成以鱼

7、为中心的四个物种结构模式: (1)鱼、粮、果;(2)鱼、菜、果;(3)鱼、棉、果; (4)鱼、草(饲料)、果。,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自然特点,地势低平,渍涝严重,(17.5米19.5米),水土较好,农业利用,芦苇、茅草和沼泽地占了大半,无法种粮,因洼制宜,鱼塘台田,低地,高地,鱼,鸭,蟹,水生 植物,果粮,果棉,果菜,果草,为什么?,低湿,鱼塘台田系统包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个子系统。 台面、坡径上的盐分、养分和有机物质通过地表径流,对 鱼塘水质产生影响。台田种植的粮、饲草等是鱼饵料来源。 因此,把鱼塘和台田物种有机地结合起来配置,能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初级生产力,并合理调配好食物链,有效地

8、利用空间和水体,提高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效率。,(思考)该种治理模式的有何合理性?,这种模式既可保证生产中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又 可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在地下 水位不变的情况下,加高台田,挖低洼地咸鱼塘,从 而利用自然规律,相对降低了地下水位,既做到了水 体的充分利用,又使作物避免了低湿的影响。充分利 用自然规律,充分利用空间和水体,进行立体开发, 提高光能利用率,合理调配食物链,以起到改造自然, 提高生产力的双赢功能。,2、北丘洼(盐碱地治理),北丘洼土壤的盐渍化严重,盐碱化土地占可耕地面 积的91,其中重度盐渍化土地占可耕地总面积的25 。北丘洼的自然条件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9、大面积 的盐碱地使农作物产量低,而且品种单一,因而农民 的收入也很低。要改造治理盐碱化土地,也先要认识 其形成的原因。,思考:北丘洼盐地的成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强烈地影响着水盐运动,使其具 有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有 明显的季节变化。土壤表层盐分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有 向表层集降的特征,具有明显空间变化。,(1)治理开发的原因,(2)主要矛盾水盐运动,北丘洼盐碱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气候上引起频繁的旱涝变化,而治理其盐碱地的关键是认识水盐运动规律,也就是其治理实质是对水盐运动的调控。其治理核心是治水。,以治水为中心调控水盐运动,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也称水盐运动。 旱季(春

10、季、秋季、冬季),蒸发强烈,土壤中的盐分随 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 壤表层积累。 雨季(夏季),土壤表层的盐分又被雨水淋洗,使土壤表 层脱盐。雨季过后,随着蒸发的增强,土壤又开始了积盐 的过程。,因此,土壤中的水盐运动,具有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 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3)、盐碱地整治的方法:调控水盐运动 (1)核心:以治水为中心,完善排灌系统,建立工程、 生物和农业等综合配套技术,科学地调控土壤中的水盐 运动。 (2)关键:使土体脱盐 (3)使土体脱盐的方法 读教材图“水盐调控的基本方法”,填写下表。,引淡水灌溉,降低作 物、林木根区土壤含 盐量,土体脱盐,低产

11、田、盐渍 化荒地,抽取盐水,补充淡水,咸水淡化,土 体脱盐,重盐碱化荒地,适当选择覆盖物,抑制 蒸发返盐,控制耕作层盐 分含量,低产田、盐渍 化荒地,营造防护林网,果与 椿棉间种,培育、使 用良种等,巩固水盐调节效 果,控制耕作层 盐分含量,中低产田,北丘洼水盐运动特点,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稳定,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方法,引淡淋盐,井排井灌,土体脱盐,咸水淡化,抑制耕作层 盐分含量,巩固水盐 调节效果,引淡水灌溉, 降低作物根区 盐量,抽取盐水 补充淡水,选择覆盖物 抑制水分 蒸发返盐,营造防护林带 果与椿棉间作,生物措施,原因,蒸发量与降水量,以上措施,目的在于对水盐运动的时空进行调控,从 空间上控制耕作层强表聚过程,降低作物根区含盐量; 从时间上减轻干旱季节特别是播种和苗期的强季节性积 盐,加深脱盐土壤深度,为作物萌芽、出苗生长创造适 宜的土壤环境条件;在以上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当地农 民充分体现劳动者的聪明智慧,新创了很多有效的治理 方法。北丘洼盐碱地通过一系列排盐、增肥和良种技术 ,其粮食、棉花连年增收,为重盐碱荒地的改造和利用 闯出了一条新路。,小结,两案例的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