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4-2015届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683686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2014-2015届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川省2014-2015届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川省2014-2015届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川省2014-2015届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川省2014-2015届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2014-2015届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2014-2015届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都外国语学校20142015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 本堂考试150分钟,满分150分;3、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卷(单项选择题 共27分)1、 (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惆怅(chng) 寥廓(ku) 血泊(p) 泥古不化(n) B青荇(xn) 忸怩(ni n) 携手(xi) 载歌载舞(zi)C百舸(g) 当铺dng 纸屑(xu) 如法炮制(po)D颓圮(p) 浣洗(hun) 悄然(

2、qio) 偃旗息鼓yn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苍茫 侯爵 阻遏 满腹经伦 B赡养 陵侮 挑畔 生死攸关 C朔风 杀戳 洞萧 凄惋迷茫D斑斓 玉玦 忤视 挥斥方遒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英国为了弥合其与主要欧洲国家在武力攻打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主张联合国尽早 伊拉克的战后安排,并起“主导作用”。那青青的嫩竹,或一两株临窗,或三五丛傍水,为生活平添许多情趣。郁郁葱葱的万竿碧竹,更透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 。交通事业迅速发展, 为城乡物质交流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们普通人和作家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而作家却能够捕捉到那些触动人心的细节、场景,找到生活的

3、闪光点、奇异处,从而产生创作灵感。而我们普通人却对自己的生活习以为常,鲜有新奇感受。因此可以说文学创作对于那些对生活 的人是基本无缘的。A介入忘怀从而熟视无睹 B加入忘怀进而 视若罔闻C加入释怀从而视若罔闻 D介入释怀进而 熟视无睹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年期间,代表们提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经济之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B2014年是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的第一年,东北三省经济开始提速,东北也有望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之后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C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心花怒放 这样一部以“失婚之旅”为题材的影片上映仅七天就

4、赢利7亿元的票房。D我校同学2013年人情消费比2012年的平均花费相比,增加了将近一倍。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诗的境界(节选) 朱光潜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见是产生诗的境界的重要条件。诗的“见”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

5、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就是“名理的知”。但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把全副精神专注在它本身形象,如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的“意象”。这种“觉”就是“直觉”。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读崔颢长干行,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

6、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这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引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

7、,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一种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独立自足的意象来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就不能算是好诗。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是永远新鲜的。(摘编自朱光潜诗的境界)5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无论是在诗歌欣赏中还是在诗歌创造中都很重要,有“见”才有“觉”,“觉

8、”可以是“直觉”,也可以是“知觉”。B凡所见皆成境界,这种境界能否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见是产生诗的境界的重要条件。C对于个别事物的知是“直觉”,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是“知觉”,因此,“知觉”比“直觉”更重要也更有意义。D看到一株梅花,觉得是梅花,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可插瓶或送人,这就觉出了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种“觉”是知觉。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读崔颢长干行,马上把诗中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出生动的戏剧,暂时忘去其他事物,这就用“知觉”见出了诗的境界。B欣赏诗歌,同时还思索诗歌的意义以及诗歌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C一

9、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独立自足的意象来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就不能算诗。D经过艰苦思索后豁然贯通,灵光一现似的,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就是灵感,灵感造就了诗歌的境界。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觉的知可以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以转化成直觉的知,因此,要想感觉出完整的诗的境界,需要二者同时进行。B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而好的诗歌一定要有独立自足的意象,不能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C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所“见”出的境界不会完全相同,这是因为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性格与情趣是有差别的。D诗的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因此,它

10、超越了时空而永远新鲜。三、(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

11、,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

12、,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节选自资治通鉴)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让: 谦让.奢不能难 难:困难。.妾请无随坐 坐:坐下。.张二奇兵以劫之 张:布置。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

13、法都相同的一项是.廉颇易与,且降矣! 若属皆且为所掳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 良曰:“长于臣” .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第卷(非单项选择题 共123分)四、(31分)10把第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和课文中的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3分)(2)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4分)(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11第卷文言文中,传主赵括熟谙兵法,为什么招致惨败?请从赵括自身方面作简要分析。(3分)12用斜线(/)给下

14、面的短文划线句子断句。(限划8处)(4分)太史公曰:“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司马迁孔子世家)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寒夜次潘岷原韵 (清)查慎行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不知十月江寒上,陡觉三更布被轻。霜压啼鸟惊月上,夜骄饥鼠阚灯明。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 注阚:看。(1) 哪些诗句表现了题目中的“寒”字?(4分)(2) 诗人主要抒发了深切的思归之情,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的?请简单赏析。(4分)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携来百侣曾游。 。(沁园春长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