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答案 - 西北大学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56733 上传时间:2017-05-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答案 - 西北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7年整理]答案 - 西北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7年整理]答案 - 西北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7年整理]答案 - 西北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7年整理]答案 - 西北大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答案 - 西北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答案 - 西北大学(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答案一、1古生、中生、新生;2大陆、山岳;3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4石炭纪;5凹、凸;6重力能、地热能、地球旋转能;7滨海、浅海、半深海、深海;8悬运、推运、跃运二、1地表以下一定环境中的岩石在固态下发生结构、构造或物质成分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2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称为岩石圈;3地表以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称为层间水;4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形或变位所留下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5岩浆的形成、演化直至冷凝成岩石的全部地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6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7在日月引力下海(湖)水周期性涨落现象;8在地表或近地表(微生物生存的下限)条件下,岩石、矿物

2、在原地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过程;9砂咀与砂坝的伸长,常常连接起来,构成滨海带的障壁,在其内侧形成一个与外海隔绝或联系较少的浅水域,称为泻湖;10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着的巨大冰体。三、1地球物理学家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下传播特征的变化情况,发现了不同的波速与密度界面,以此为基础推算了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状况,进而分析了地球内部的物理结构和物质分布的基本特征。地球内部有两个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一级界面(波速不连续面) ,即莫霍面和古滕堡面。按照这两个界面,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慢和地核三大层圈。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地球部分,一般厚33km(大陆)或 7km(海洋) ,平均厚度约 33km。是地

3、球表部的一层薄壳,进而可以划分为上下两层,即花岗岩(硅铝)层和玄武岩(硅镁)层。地幔即地壳与地核(莫霍面与古滕面)之间的层圈。进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上地慢上部的软流圈(或低速带) 。地核位于古滕堡面以下直至地心,根据波速的变化,进而划分为外核(液态)过渡层和内核(固态) 。2以外部能为主要能源并在地表或近地表附近进行的地质作用,称为外动力地质作用,简称外力作用。其主要类型有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硬结成岩作用和下披运动(荷载或重力作用)3滨海带系指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之间的地带,为陆海交互环境。滨海带进而分为后滨带(位于平均高潮线以上,在特大高潮时方可被海水淹没

4、) 、前滨带(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的地带)和滨外带(位于低潮线以下,是滨海向浅海过渡地带) 。滨海带的绝大部分地区,时而出露水面,时而被水淹没,环境极为复杂,是潮流、拍岸浪、底流等强烈作用的地带,海水中氧气充足,光照良好,除有大量藻类外,多为钻孔生物和厚壳生物。4矿物是天然形成的无机化合物或元素单质,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是相对均一和固定的,一般为结晶质,极少数为胶体。肉眼鉴定矿物的主要依据是解理、硬度、透明度、颜色、光泽、比重、磁性、熔点等矿物的物理性质。5断层存在的证据如下: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岩层、含矿层、岩体、褶皱等地质体或地质界线等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的突然中断、错开等现象;地层

5、的重复与缺失,在某一地区如出现有某些地层的不对称重复、某些地层的突然缺失或2加厚、变薄等现象;擦痕、磨擦镜面、阶步及断层岩;地貌及水文标志,较大规模的断层,在山前往往形成平直的陡崖,其被沟谷切割,便形成一系列三角形的陡崖,即断层三角面;水系突然直角拐弯,泉水沿一定方向呈线状分布等。6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现简述如下: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露天采矿破坏土地;废石、尾矿堆放占用土地;地面塌陷破坏土地、矿山井下开采,由于岩石易落、地面发生大面积变形塌陷和积水,致使大量农田废弃、村庄搬迁。对水环境的影响:矿井突水;海水入侵;地域地下水位下降;矿渣、选矿废水等对地表及地下水污染。斜坡效应,

6、引起滑坡、崩塌灾害。对大气的污染:包括开采矿石、运输矿石等的粉尘颗粒以及释放的气体物质等。海洋矿产开发造成的污染:如油井漏油、喷油等,固体矿产开发也会危害环境。3答案一、1宙、代、纪、世;2片流、洪流、河流;3水星、金星、地球、火星;4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5走向、倾向、倾角;6淡水、咸水二、1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可以改变固体地球物质组成、构造和地表形态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2在日月引力下海(湖)水周期性涨落现象;3指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之间的地带,为海陆交互环境,波浪和潮流作用强烈;4岩浆喷出地表后,其中的大部分挥发组分已经逸出,称为熔浆;5是大陆上被水充分湿润的,其上面长有大量嗜湿

7、性植物,并有有机质或泥炭堆积的地段;6是天然形成的无机化合物或元素单质,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是相对均一和固定的,一般为结晶质,极少数为胶体;7河流在河口沉积下来的物质,从平面上看,外形象三角形或鸡爪形,即为三角洲;8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着的巨大冰体;9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以及使洋底增生和消亡的地质作用;10大陆板块(即陆陆)的碰撞带叫地缝合线。三、1地球物理学家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下传播特征的变化情况,发现了不同的波速与密度界面,以此为基础推算了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状况,进而分析了地球内部的物理结构和物质分布的基本特征。地球内部有两个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一级界面(波速不连续面) ,即莫

8、霍面和古滕堡面。按照这两个界面,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慢和地核三大层圈。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地球部分,一般厚33km(大陆)或 7km(海洋) ,平均厚度约 33km。是地球表部的一层薄壳,进而可以划分为上下两层,即花岗岩(硅铝)层和玄武岩(硅镁)层。地幔即地壳与地核(莫霍面与古滕面)之间的层圈。进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上地慢上部的软流圈(或低速带) 。地核位于古滕堡面以下直至地心,根据波速的变化,进而划分为外核(液态)过渡层和内核(固态) 。2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叫冲积物。其主要特点如下:分选性好,碎屑物质按颗粒的大小、比重依次从水中沉积下来,因此粒度较均一。磨圆度较好

9、,碎屑物质在长距离搬运途中,相互碰撞、磨擦,使棱角消失,搬运距离愈远,磨圆度愈高。一般呈次棱角状、次圆状和圆球状外形。层理清晰,沉积物可由于矿物成分、粒度、颜色等的不同而在纵向上显示出成层现象,如水平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等。砾石最大偏平面倾向上游。具二元结构,即下部为粗粒(砾石等)沉积物,上部为细粒(如粉尘或粘土) 。3浅海带是指大陆周围较平坦的浅水海域,即低潮线以下至 200m 深的海域。浅海海底为一微向海洋方向倾斜的平坦阶地,即大陆架、宽度各地不一,平均坡度007。浅海带处于海水面以下,海水动力较滨海带弱。潮流和洋流的影响可遍及整个大陆架。但流速低。由于浅海阳光充足,大量的底栖生物、游泳

10、生物和浮游生物竟相生存,植物亦很茂盛。浅海带是大多数生物的繁衍场所,生物种类和数量都超过其它各带。4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和玄武岩等。4沉积岩是由各种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岩石,最主要的岩石有砾岩、砂岩、粉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变质岩是由原来已存在的各种岩石,在特定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变质而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等。5大陆漂移的证据如下:大陆边界的拼合:大西洋两侧大陆(非洲和南洲)边缘具有很好的拼合性,拼合结果表明在海平面以下 915m 等深线处,其平均误差小于一

11、个经度。地质构造带对比:大西洋两岸北美和北欧之间地质构造具有一致性,非洲与南美洲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的造山带亦具有相似性。古生物与冰川、气候证据:南半球各大陆找到的二叠纪爬行类等陆生生物有惊人的相似性。晚古生代南半球各大洲的冰川均来源于南极。古地磁极移轨迹:大量资料表明,北美和欧洲所测得的极移曲线并不相合,但形态大致相似。若将两大陆拼合在一起,则这两条曲线就会基本重合,说明两大陆曾经相连在一起。6土壤污染源包括天然污染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前者由某些元素的富集中心或矿床周围等地质因素造成的地区土壤污染;某些气象因素(如洪水)造成的土壤淹没,以及火山爆发降落的火山灰等。人为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

12、污染源、生物污染源和特殊的污染源(如核试验造成的放射性物质散布) 。污染物质主要有:有机物质、化学肥料、重金属、放射性物质、致病微生物等。5答案一、1宇、界、系、统;2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3沉积、侵蚀;4洋脊、海沟;5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6淡水、咸水、盐;7悬移、跃移、推移二、1全球气候变冷,水以固态形式封存在陆地上的时期叫冰期;2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可以改变固体地球物质组成、构造和地表形态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3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称为岩石圈;4砂咀与砂坝的伸长,常常连接起来,构成滨海带的障壁,在其内侧形成一个与外海隔绝或联系较少的浅水域,称为泻湖;5在地表或近地表(微生物生存

13、的下限)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过程;6地表以下第一隔水层以上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叫潜水;7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发生明显相对位移的地质现象叫断层;8冰川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叫冰碛物;9是大陆内气候干旱、草木异常稀少、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10大陆上较大的集水洼地叫湖泊。三、1地球物理学家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下传播特征的变化情况,发现了不同的波速与密度界面,以此为基础推算了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状况,进而分析了地球内部的物理结构和物质分布的基本特征。地球内部有两个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一级界面(波速不连续面) ,即莫霍面和古滕堡面。按照这两个界面,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慢和地核三

14、大层圈。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地球部分,一般厚33km(大陆)或 7km(海洋) ,平均厚度约 33km。是地球表部的一层薄壳,进而可以划分为上下两层,即花岗岩(硅铝)层和玄武岩(硅镁)层。地幔即地壳与地核(莫霍面与古滕面)之间的层圈。进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上地慢上部的软流圈(或低速带) 。地核位于古滕堡面以下直至地心,根据波速的变化,进而划分为外核(液态)过渡层和内核(固态) 。2河流在河口的沉积物,从平面上看,外形像三角形或鸡爪形,所以叫三角洲。三角洲的内部常具由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所组成的三重层构造(图示) 。前积层(下):沉积在水盆边缘上,具斜层理,倾向海洋方向,倾

15、角 20-30,主要是泥、砂沉积。底积层(B):在远离河口的海(湖)底上,地形较平坦,沉积物逐渐变得平缓,它是前积层的延续,主要是胶体物质沉积,具水平层理。顶积层(T):是前积层增长到河底高度时,随着三角洲向海推进,在前积层上沉积的近水平的河床沉积。3浅海带是指大陆周围较平坦的浅水海域,即低潮线以下至 200m 深的海域。浅海海底为一微向海洋方向倾斜的平坦阶地,即大陆架,宽度各地不一,平均坡度007。浅海带处于海水面以下,海水动力较滨海带弱。潮流和洋流的影响可遍及整个大陆架。但流速低。由于浅海阳光充足,大量的底栖生物、游泳生物和浮游生物竟相生存,植物亦很茂盛。浅海带是大多数生物的场所,生物种类

16、和数量都超过其它各带。4矿物是天然形成的无机化合物或元素单质,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是相对均一和固定的,一般为结晶质,极少数为胶体。肉眼鉴定矿物的主要依据是解理、6硬度、透明度、颜色、光泽、比重、磁性、熔点等矿物的物理性质。5地质作用按能的来源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硬结成岩作用和下坡运动。 6断层存在的证据如下: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岩层、含矿层、岩体、褶皱等地质体或地质界线等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的突然中断、错开等现象;地层的重复与缺失,在某一地区如出现有某些地层的不对称重复、某些地层的突然缺失或加厚、变薄等现象;擦痕、磨擦镜面、阶步及断层岩;地貌及水文标志,较大规模的断层,在山前往往形成平直的陡崖,其被沟谷切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