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文地理 2.2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672958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文地理 2.2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文地理 2.2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文地理 2.2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文地理 2.2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文地理 2.2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文地理 2.2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文地理 2.2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城市化,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对地理坏境的影响。,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 、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标志 (1) (最主要的标志)。 (2)城市人口增加。 (3)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特点:其变化曲线为一条 曲线。 (2)表现: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 。,稍被拉平的“S”形,后期成熟阶段,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退,而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基础上的。,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对自然地理

2、环境要素的改变 (1) 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 。 (4)出现城市 , ,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 、水污染、 和 。,生物多样性,土地质量,“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大气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3改善措施: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不利的方面,也有有利的方面。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城市化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较大差异,产业革命前缓慢发展,产业革命后加速发展,尤其发达国家与

3、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在发展速度、城市人口比重、与经济发展关系、产生原因及后果方面均有不同,图表展示如下:,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卷)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2)题。,注: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 (1)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 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 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 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4、2)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10年约为50% 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 C2030年超过80% 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 【试解】 (1)_,(2)_。,【解析】 (1)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由图可知,乡村人口比例持续稳定下降,但并非都转移到了郊区。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2050年乡村人口数约占20%,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百分比与2000年基本相等,但人口基数不一样,所以人口数不会相等。(2)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而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读图可知,2010年该区域城市化水平约为50%(40%10%50%),2

5、030年不到80%,且20002050年一直持续上升。 【答案】 (1)B (2)A,城市化标志及实质,(2010年泰安模拟)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1)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 C热岛效应 D“臭氧洞” (2)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 ( )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试解】 (1)_,(2)_。 【解析】 本题结合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1)题,城

6、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明显的地区,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人口、工业密集,释放大量的人为热,且城市建筑物密集,不易散热导致城市气温比郊区高,易出现“热岛效应”。第(2)题,城市热岛的出现,使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易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污染,为避免该问题出现,应将卫星城或工业区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答案】 (1)C (2)A,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改变了生物原有的栖息环境,使部分生物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而灭绝或减少。 (2)土地质量的下降:城市产生的大量生产、生活固体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堆弃于土地之上,污染了土地,使城市土地质量下降

7、。 (3)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中工业企业、住宅、交通干线的建设,以及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循环,影响到了各种水体的再分配,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4)对气候的影响:城市工业各种气体的排放和各项建设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和地面的热容量,导致气温的变化,产生城市“热岛”现象,也使城市中降水发生变化,以及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下图为某城市20年来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的年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该图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 ) A工业化过程 B城市化过程 C逆城市化现象 D区域化现象 2该现象最重要的标志是 ( )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B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C

8、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增大 D城市中心区的面积扩大,【解析】 第1题,图示反映出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都不断增加,这是城市化过程的具体体现。第2题,城市化过程最重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答案】 1.B 2.A,(2010年天津模拟)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34题。,3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 ( )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差距扩大 4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 ) AD时段 BB时段 CE时段 DF时段,【解

9、析】 第3题,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即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是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体现。第4题,图乙中b阶段农业就业比重约为58%,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分别约为15%和24%,应为城市化初期阶段。 【答案】 3.C 4.B,(2009年常熟模拟)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山东省正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2007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6.75%,接近47%的世界城镇化平均水平。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与山东省城市化速度加快无关的是( ) A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 B城市数量增多,用地规模扩大 C第一产业比重上升,二、三产业比重下降 D出现

10、城市密集区和城市群,6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环境的承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引起的问题可能有( ) A人口大规模由城市向郊区迁移 B城市降水增多,导致洪涝灾害频发 C城市规模缩小,城市化进程停滞 D造成资源短缺和利用效率低下,引起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解析】 城市化过程是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城市数量增加,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过程,伴随城市化的发展,可能引起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答案】 5.C 6.D,【解析】 城市化过程是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城市数量增加,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过程,伴随城市化的发展,可能引起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11、【答案】 5.C 6.D,7(2010年福州模拟)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各地区城市数量变化表,材料二 中国有四个主要的城市密集地带。据1990年统计,这四个地区的土地总面积占全国的1.56%,却有大中城市33个,城市人口达3 532万,占全国467个城市人口总数的23%。,(1)据材料一分析,19491978年我国城市化进程较_,1978年以后,城市化速度较_。 (2)根据材料一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有_,_。 (3)材料二中的我国四个城市密集地带分别是_地区、_地区、_地区、_地区;这里成为城市密集地带的原因有_。,【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与地区差异。第(1)题,对比两时间阶段的城市数量变化可得出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特点。第(2)题,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逐渐由低水平快速提高,目前仍属于快速发展阶段。第(3)题,我国城市密集地区是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的东部地带的主要工业地带。,【答案】 (1)慢 快 (2)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速度快 (3)京津唐 沪宁杭 辽中南 珠江三角洲 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农业基础好;农副产品丰富;交通便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