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654488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松江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上海市松江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上海市松江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上海市松江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上海市松江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松江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松江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一卷)高二语文(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一、阅读(6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1分)古文之美妙在简约杜牧阿房宫赋开篇气势磅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将六国败亡,秦皇一统,残民自逞,骄奢淫逸,以寥寥十二字概括,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史诗式简约美。老子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仅十三字,阐发宇宙万物生发变易之哲理,既通俗易懂又寓意深远。辞简意赅,无出其右。试问:古今中外还有哪种文字具有如此之简约美?古人行文惜墨如金,其来有自。简牍容字有限,物质条件限制使古人不得不行文简约。纸代竹简后,条件虽改善,习惯已成自然,惜

2、墨如金成为古文之传统。简约美与文法有关。较之拉丁语系,中文文法更简约灵活。就名词而言,英文有“单数”和“复数”,俄文和德文还有“格”以及“阴性”和“阳性”之分;中文一概免除,必要时以形容词代之。英文动词也讲究“数”,逢主语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后须加“s”;动词“时”(tense)的变化更复杂,分“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还不够,更细分为“现在进行时”、“过去完成时”等等。繁文琐节,要简也难。中文动词皆原形,免“数”无“时”一身轻!既简约又灵活。李白的行路难只用一“行”字,究竟是独行还是结伴行?是“现在行”还是“将要行”?自己体会去吧。体会随心所欲,因人而异,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这就

3、引出了简约美的一个重要内涵-朦胧美。“烟笼寒水月笼沙”,此情此景令人感到,夜泊秦淮之朦胧飘逸;反之,若水明如镜砂粒可数,那不就煞风景了。古文以最简单文法表达极丰富之内涵,围棋以最简单规则包含千变万化之策略。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此乃根植于东方哲理之美学精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第三场开篇为:“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这是全世界引用最多的名句,妙在一短句中用了两个“be”,既为原形动词,当然也就免“数”无“时”。“be”具多种含义,可解释为是“或”“存在”,更具有“生存”的意思,“to be”与“not to be”说

4、的是“生”与“死”。莎翁此名句既简约又含蓄,堪与中国古文媲美,难怪一句风行名扬四海。我在揣摩:假如他知道中文动词均为原形,莎翁会作何感想?古文之简约不仅在于文法,还与用典有密切关系。我在用典举例及其他文中举出一些例子,有兴趣者可参看2008年10月18日解放日报朝花。用典之妙在于以寥寥数语,唤起读者对古籍所载往事的记忆。不仅使文章显得古朴,并可表现出极致的简约美。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百字词中,一口气引了六个典故,上溯西周下续南宋。读来回肠荡气,发思古之幽情。若非用典,谁能及此?简约美来之不易。古人为文,字斟句酌,务求达意传神。最著名的是推敲:“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一字之斟传

5、为千古美谈。写长文易,写短文难。长文可恣意铺陈,尽情发挥;短文而达意传神,非功力火候俱臻上乘者不办。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简约之可贵。语言文字反映人的思想,行文简约说明思想精炼鞭辟入里。文如其人,良有以也。古文简约美则美矣,难免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易生歧义。科学论文贵在精确无误,简约之古文勉为其难。有人认为,这是我国科学落后的根源。我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因素,将之归为根源言重了。题外之议,另当别论。先秦诸子、诗经、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我国古典文化之宝藏,简约之美尽在其中,够我们欣赏玩味的了。1.第、第段分别引述杜牧作品和老子名言,是为了_。(2分)2.下列对第段中引用莎士比亚名言分析正确

6、的一项是()(2分)A.引用莎翁名句,进一步证明中国古文具有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美感。B.引用莎翁名句,证明了行文简约之美普遍存在于中外文学名著之中。C.莎翁此句因为风行名扬于四海,所以堪与简约而含蓄的中国古文媲美。D.引用莎翁名句,就是为了证明莎翁戏剧语言具有既简约又含蓄的特点。3.古文的简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依次写出。(3分)(1)_(2)_(3)_4.有人说:“第段可有可无”,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_(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9题。(13分)听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

7、而知了。“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

8、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

9、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差别。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10、”了。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濛濛。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

11、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

12、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1995年4月13日)【注释】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县。北大教授,著名学者。精通多国语言文字。 5.第段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表达效果是_(2分)6.第中“然而,试试却正相反”的具体意思是_(2分) 7.第段中作者说“我虽然自认为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为什么第段却又说“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3分)_8.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作者写自己“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与听雨的喜悦形成了比照。B.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春雨给燕园的二月兰带来的生机。C.作者插叙乡下生活的

13、经历,表明了喜欢春雨的缘由,突出了对农民和农村的感情。D.本文的思路层层展开,由古到今,由近及远,视野开阔。9.通过合理推断,想象作者家乡下雨时的情景,补充第段中省略的内容。(4分)(三)默写(6分)【任选6空。如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0. (1)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呴以湿,_。(庄子.大宗师)(2)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_,信者效其忠。(谏太宗十思疏)(3)_;侈,恶之大也。(训俭示康)(4)二十四桥明月夜,_。(寄扬州韩绰判官)(5)可堪孤馆闭春寒,_。 (踏莎行.郴州旅舍)(6)树木丛生,_。(观沧海)(7)愚人千虑,_。(晏子春秋)(8)我关汉卿是有名的_、_、捶不扁、炒不爆,响

14、挡挡的铜豌豆。(关汉卿)(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3题。(6分)瀚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注】 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11.诗中扣“秋”的词语除“落叶”、“寒灯”外还有_。(1分)12.对这首诗歌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诗歌首联写景秋气肃杀,“频”字写出风雨过后雁儿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B.全诗意境深远,写景体现画面感,从天际转向地面,再到更细致的景物,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 C.这首诗的前六句创造了浓烈的客愁气氛,结句则以委婉含蓄的笔触表露自己的心境。 D.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13.有人认为诗中“独”和“久”两字最能体现诗人的真情实感,请就颔联或颈联结合具体表现手法分析所寓情感。(3分)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