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12.3 机械效率随堂练习2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654472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下册 12.3 机械效率随堂练习2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 12.3 机械效率随堂练习2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 12.3 机械效率随堂练习2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 12.3 机械效率随堂练习2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 12.3 机械效率随堂练习2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下册 12.3 机械效率随堂练习2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下册 12.3 机械效率随堂练习2 (新版)新人教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节 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探究和测量)一、实验题1.(12宿迁)某学习小组使用几个相同的滑轮分别进行机械效率的测定,如图。他们将测得钩码重G、拉力F、钩码上升的高度h、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并将计算出的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和机械效率数据一并记入下表:次序G/NF/Nh/ms/mW有用/JW总/J122.10.10.10.20.2195.2%221.20.10.20.20.2483.3%320.90.10.30.20.271 2 3表格中数据=;比较实验1、2,第2次的机械效率较低,主要原因是;比较实验2、3,影响这两次实验机械效率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使用滑轮组的优点是。74.1% 动滑轮有重力

2、(或有用功相同时,使用动滑轮做的额外功等)摩擦 可以省力或能改变用力方向2.(12扬州)在测图示动滑轮机械效率时,得到如下数据(绳重和摩擦不计):实验序号物重G/N拉力F/N移动距离S/m钩码升高h/m110.650.40.221.50.90.40.2(1)第2次实验中拉力做的有用功是 J,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2)若实验时弹簧测力计没有沿竖直方向拉动,则测出的机械效率 (变大/变小/不变)。(1)0.3 83.3% (2)变小3(12长春)小明测量如图所示中甲、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他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正确操作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绳重、摩擦和弹簧测力计自重均不计):滑轮组物体重G/N物体

3、上升的高度h/m拉力F/N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m机械效率甲30.120.275%乙30.120.3F乙乙甲F甲(1)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2)甲,乙滑轮组机械效率不同的原因是_(3)若甲滑轮组提升的物体重从3N增加到5N,其机械效率将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1)50% (2)动滑轮重不同 (3)变大4.(12泉州)如图所示为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钩码总重6N。(1)实验时要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由图中可知拉力大小为 N,将弹簧测力计向上移动15cm,则钩码上升的高度为 cm,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2)取下2个钩码,再做实验,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将 。(选

4、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匀速 2.4 5 83.3% (2)减小5.(12安顺)在“探究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时,某小组利用自重不同的两个动滑轮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三次测量,数据记录如下:实验序号钩码重(N)动滑轮(N)拉力(N)钩码上升的高度(m)测力计移动的距离(m)有用功(J)总功(J)机械效率(%)140.52.30.20.40.80.9287.0240.92.50.20.41.01.080.0360.53.30.20.4(1)完成表格中实验数据、和的计算。(2)通过比较哪两次实验数据(选填实验序号),可以初步判断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的自重有关?(3)小明认为“同一个机械

5、,它的机械效率是一个定值”你可以用哪两次实验数据来验证他的观点是不对的?(1)1.2 1.32 90.9(或90.91或91) (2)1与2 (3)1与36.(12江西)“测算简单机械的效率”实验 (1)下表是小明做“测算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实验记录数据:斜面倾斜程度小车重力G/N斜面高度h/m沿斜面拉力 F/N斜面长s/m有用功W有用/J总功W总/J机械效率较缓100.1311333%较陡100.241250%最陡100.35135将表格中数据补充填写完整;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同一斜面,倾斜程度越高,拉同一个物体所用的拉力越 ,机械效率越。(2)请您尝试做“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在图中用笔画

6、线按最省力的方法组装好滑轮组。F设计一个记录此实验数据的表格。(1)4 60% 大 高(2)如图所示如下表实验次数重力G/N提升高度h/m拉力 F/N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m有用功W有用/J总功W总/J机械效率1237.(12泸州)(1)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某同学用图所示的滑轮组做了多次实验,其中第4、5两次实验中只更换了动滑轮,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实验次数钩码重GN动滑轮重GN钩码提升的高度hm弹簧测力计示数FN弹簧测力计上升的高度hm滑轮组的机械效率120.50.10.850.378.4240.50.11.540.386.6360.50.12.240.389.3

7、4610.12.400.383.35620.12.740.373.0这位同学在实验操作中,应该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对比分析l、2、3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物重的增加而。对比分析3、4、5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在被提升的重物一定时,所用滑轮组的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匀速 增大 小8.(12遵义)小明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每个钩码重2N,测得的数据如下表:物理量实验次数钩码总重G/N钩码上升的高度h/m测力计示数F/N测力计移动距离s/m机械效率h140.11.80.3260.12.40

8、.383%340.11.40.557%440.21.41.057%(1)在实验中,测绳端拉力F时,应尽量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且在拉动过程中读数。(2)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2次实验是用图做的;第4次实验是用图做的。(选填“a”、“b”或“c”)(4)分析第1、2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析第1、3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动滑轮个数越多(即动滑轮总重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5)分析第3、4次实验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1)匀速 (2)74% (3)b

9、c (4)增加物重 越低 (5)无关9.(11宿迁)在 “探究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时,某小组利用自重不同的两个动滑轮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三次测量,数据记录如下:实验序号钩码重/N动滑轮重/N拉力/N钩码上升的高度/m测力计移动的距离/m有用功/J总功/J机械效率/%40.52.30.20.40.80.9287.040.92.50.20.40.81.080.060.53.30.20.4(a)(b)(c)(1)完成表格中第3次数据(a)(b)(c)处的计算,填在下面的横线上:(a) _; (b) _ ; (c) _ (2)通过比较 _ 两次实验数据(选填实验序号),可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的自重 _

10、 (选填“有关” 或“无关”)(3)小明认为“同一个机械,它的机械效率是一个定值”,通过比较 _ 两次实验数据(选填实验序号),可知他的观点是 _ 的(选填“正确” 或“错误”)(1)1.2 1.32 90.9(或90.91或91)(2)与 有关(3)与 错误10.(11泰安)如图为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钩码总重6N。(1)实验时要竖直向上_拉动弹簧测力计,由图可知拉力大小为_N。若钩码上升的高度为10cm,则有用功是_J,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2)若仅减少钩码的个数,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1)匀速 2.4 0.6 83.3% (2)减小11

11、.(11安徽)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示装置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用轻绳悬挂杠杆一端的O点作为支点,在A点用轻绳悬挂总重为G的钩码,在占点用轻绳竖直悬挂一个弹簧测力计,使杠杆保持水平; 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缓慢匀速上升(保持0点位置不变),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利用刻度尺分别测出A、B两点上升的高度为h1、h2回答下列问题:(1)杠杆机械效率的表达式为=_。(用已知或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2)本次实验中,若提升的钩码重一定,则影响杠杆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_(3)若只将钩码的悬挂点由A移至C、O、B位置不变,仍将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杠杆的机械效率将_(选填“变大”、“

12、变小”或“不变”)。(1) (2)杠杆的自重 (3)变大12.(11芜湖)在“探究哪些因素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某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了四组数据,如下表所示。(1)前三次实验中,第_次实验数据明显出现错误,应当剔除。(2)第四次实验中,有用功是_J,总功是_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3)根据以上信息,请判断:该小组设计这四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_是否有关。(1)3 (2)0.3 0.36 83.33% (3)钩码上升的高度13.(11葫芦岛)小明在测一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1)在图中画出本实验的滑轮组绕绳方法。(2)将表格中空白处的数据补充完整。(3)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多次改变提升的物重,目的是为了_(选填字母)。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B获得多组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4)通过表中数据_(选填“能”或“不能”)计算出克服动滑轮重所做的额外功,理由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