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调研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654330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嘉定区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调研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上海市嘉定区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调研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上海市嘉定区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调研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上海市嘉定区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调研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上海市嘉定区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调研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嘉定区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调研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嘉定区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调研试题(无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试卷一 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欧洲文学传统中故事的消失何为“故事”?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这样认为:“口口相传的经验是所有讲故事者都从中汲取灵思的源泉。”在当今这个充斥着小道消息的时代,我们似乎最不缺少的是“故事”。一桩事情发生了,其“故事性”的强弱与否,取决于它所产生的“未曾料到”对我们的生活经验到底产生了多大的颠覆。我们都认为这是“故事”,而根据本雅明的理论,这恰恰不是故事。 故事的要义不在于讲述“未曾料到”的事情对我们生活经验的颠覆,而在于传达了“口口相传的经验”。故事讲述的关键,在于把握到人们生活中经验的共通状态,并将这种共通经验由幽深处呈现出来。真正的故

2、事乃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公器。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化中故事讲述的真正开端,也是故事讲述的高峰时刻。荷马史诗中的主角是英雄人物,然而,“神”的在场使所有的“英雄”顿然呈现出其凡人的特征,阿迦门农虽贵为众王之王也难抑自己的贪欲,而奥德赛,这个古希腊最聪明的人,也在归家的途中一次次迷失。在以“神”为背景的叙述中,“英雄”呈现出了凡人人生的整体内涵,有生必有死,是高贵也是卑贱的,是自信也是失落的,完全相反的人生品格在一人身上聚首,勾勒出凡人人生的整体形象。荷马史诗之后,故事讲述的传统绵延不断,圣经文学、骑士文学、中世纪民间文学以至到文艺复兴文学传统的初中期,因为这些文学传统都给予了“神”的

3、超验性以确然的存在位置,所以在“神”的朗照之下,人的整体性品格一直是明朗的,而由对人生整体性的共同领悟则构成了故事圆舞的核心。 圆舞蹁跹,故事不断,直到16世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出现,故事讲述由此走向衰微。在中世纪骑士文学传统中。骑士的使命是维护圣教,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最后总是要在因他找寻而呈现出的“神迹”面前观证、赞唱自己一生的。在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以骑士之名出发,找寻到的却与“神迹”无关,他策马引仆向前冲,却不知道要走向何处。在西方文学传统中,堂吉诃德首次出色的描绘了人生旅程因“神”的缺席而产生的失栖与碎片感。这种碎片化的人生体验,与人生的整体体验相对,包含着深刻的虚无主

4、义,并由此产生了对人与人之间经验共通性的彻底否认。堂吉诃德之后,故事传统继续衰落,到19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而达到高潮。西欧现实主义文学标榜眼见为实,摈弃一切超验。在西欧,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的成功造就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拿破仑之神”,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以及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其实都是“拿破仑之神”的信徒。然而,“拿破仑之神”引导他们走上了向现实和他人掠夺的骑士之旅,却没有提供一个使之回顾、唱赞自己一生的完整化契机。“拿破仑之神”在文学传统中的出现,是从荷马史诗以来,西方文学传统延续数千年的有“神”叙事的最后闪光,

5、自此之后,进入尼采所预言的“上帝死了”的时代。“上帝死了”,现实之人失去了发现自我完整性的光照,经验消失,故事渐远。 卡夫卡则向我们首次展现了故事写作的不可能。卡夫卡在西方文学史上是谜一样的人物,他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在众人讴歌“拿破仑之神”的合唱中,他对于自我与现实世界的虚无性却早早领悟,并将人生彻头彻尾的失败作为自己的宿命坦然接受。卡夫卡对人生虚无的强调,其实是对在资产阶级时代现实个体将再次获得“神”性朗照的坚决否认;在他看来,在绝对没有“神”性降临的时代,写作对人生整体经验的传达已不可能,能做的就是对个体碎片化与孤独本质的展示。 在欧洲文学传统中,从卡夫卡开始,文学开始了无“神”写作。作

6、品不再是展示人在“神”性光照面前的完整性人生体验,而是要揭示人在“上帝已死”时代的碎片化生存现状,这正构成了一战之后欧洲文学的主流传统。在今天,随着世俗价值的全球扩散,故事的消失早已不是欧洲文学独有的现象。然而,故事虽日渐消失,在日益支离的当代,人们对自身完整性的体验和统观却变得日益迫切,在没有故事的时代,我们的文学能否于此补阙? 1、第二段加点词“公器”在文中指的是 。(2分)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二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3分)“整体性体验”的实质是一种界限体验,比如新生与死亡、繁荣与衰落、强大与软弱等。 以其至深往往使人无从明确查知。 所谓“经验”,并非人们从现实经历中获

7、得的认知碎片,而是人们在层层叠叠的认知碎片中沉淀下来的生活整体性体验。 然而也正因其至深而成为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共同经验。 这种整体性体验发生于人们的日常认知而又埋藏于日常认知。 因此才具“口口相传”的共通性。A、 B、 C、 D、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欧洲文学传统中故事消失的原因是神的缺席B、卡夫卡认为写作不可能传达人生整体性经验C、西欧现实主义文学否认了人生经验的共通性D、整体性体验因埋藏生活深处而无法明确认知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3分)欧洲文学传统中故事讲述的发展阶段标志性作品特征高峰阶段勾勒了人的整体性品格堂吉诃德描绘了人的碎片化体验渐远阶段“拿破

8、仑之神”5、概括第段的主要内容。(2分)_ 6、联系变形记,探究卡夫卡是如何揭示人的碎片化生存现状的?(5分)_(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山 注视(法)勒克莱齐奥我想谈谈实在的美,谈谈人的眼睛,例如山,例如光。 阳光下,它很大,它的石壁,它的褶皱,它的沟壑,它的覆盖着易碎的泥土的缓坡,它的雪崩似的滚滚尘埃。它岿然不动,独立于高空之中。它身上一切都是那么坚硬,那么真实。人们可以在它身上取一小块石头,带往很远的地方,或者扔进大海。人们可以在鼓荡的风中几天几夜地烧它,把它变成火山。人们可以在它的缝隙里放入炸药,按下起爆装置。然而爆炸之后,山依然如故。 山是持久的,强大的,它的基石扎根在

9、大地深处,随着人的远离,它始终赫然立于地平线上,继而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模糊。消失的是枯草、树、一座座房屋、道路、水泥场,剩下的只是轻淡的线,宛若空中膨胀的云,灰色和淡紫色的隆凸,胀满了空间。每天,每个早晨,都在同一个地方。它就是它,自由而强大,风从它身上吹过,侵蚀它的峭壁,沿着山谷,自北而南。 没有什么比这孤独的山更持久,更真实。任何庙宇,任何建筑,任何人的居所。它们很想跟它一样,充当登天的板凳,向着隐藏的神祗们举起盛满祭品的托盘。 然而山就是一位女神,人们注视不断地被引向它。 注视就是光,有生命的光,跳跃着奔向白色的山岩,热力深入岩石,令其微微地颤动。在不动的山的坡上,小树和松柏是灼热的,

10、让空气中充满它们的气味,而寒冷的风从它们周围滑过。每天它们都在那儿,用它们的根抓住风化的泥土。云在谷底积聚,然后很快,随风而降,然后散开,化水为雨,灌林和大树的叶子分开了,人们听见山里发出一阵阵古怪的喘息声。 光不断地从虚空的深处向山移动。重要的不是声音,重要的是人面对孤独的大山时,他所看见的,他所等待的。人们一无所知,一无所愿,不等待启示,也不等待变化。人在目光的一端,女神山在另一端,它们不再孤独了,它们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领域,可以让美通过。 遥远的美,人不能触摸。如夜空中的星辰,天上云层的堡垒的轨迹,或晨曦。然而它就该是这样,不可触及,比人看见的空间还要大,于是注视和它一样,不再是脚、翼和

11、轮子所能及的了:那边,直到那边,它到达路的尽头,越过了有限世界的门槛,进入不可逾越的区域。它像一个国家那样大,广阔得要几年工夫才能到它的顶。它像一个行星那样大,从大地的深处直达天的最高处。它是那样地大,不可能有空虚、恐惧和死亡。在一座孤独的山中有很大的力量。有许多的时间,许多的空间,许多的实在的规律。在它的石头中有许多的思想。在它的坡上,灌木和松柏就像白色灰尘中的许多黑色的符号。它们像是汗毛,头发,眼眉。几只鸟叫着,在悬崖上空慢慢地盘旋。风在石罅中穿过,古怪地哼着歌儿,隐蔽的溪流发出很温柔的声响。一切都来自于它,空气、水、土、火。甚至云也生自于它,在很高的地方,在绝壁之间。它们冉冉如火山的烟气

12、。有时山也是遥远的,灰蒙蒙的,被水包围着,人们只能看见它的臀部、腰肢、乳房和肩膀(一模选文时去掉了“臀部”、“乳房”,笔者坚决反对此类无谓的阉割)的柔和曲线,只能看见它的斜落进谷底的长发的波状线条。当晚霞中一切都消失的时候,山也远去了。它在拒绝中睡着,裹着沉寂和冷漠。女性的巨人,白色的女神,它突然厌倦了,闭上眼睛,不愿再让人看它。美是聋的、哑的、孤独地躲进它的蚊帐。谁敢靠近它?他将迷路,因为那已不再是坚硬的石头、牙齿状的绝壁、直立的悬崖了。那已不再是骄傲的生命的努力、德行和美的力量了。那是一种很单薄、很柔弱的命运,仿佛幻影,在沉睡的大地之上的半空中飘荡,也许是一句话,一段音乐,没有人能发现它。飞机在云的后面飞过,没有人看见。海天一色。太阳已远。于是目光模糊了,没有什么再发亮了。这一切过去了,到来了,散走了,周而复始。山是这样美,没有注视它就不存在;而注视若没有山就一直向前,如子弹穿过空气,在空中打着转儿,变小,什么也没有发现就消失了。名称、地点、词语、思想,有什么关系?我只想谈谈永恒的美,谈谈人的注视,谈谈在阳光中很高很高的一座山。7、第段画线句的含义是(2分)_8、赏析第段加点词“跳跃”的精妙之处。(3分)_9、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4分)_10、纵观全文,第段中山的“实在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1)_(2)_(3)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