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沪科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654203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沪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沪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沪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沪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沪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沪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沪科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班级 姓名 考试号 2014学年第一学期浦东新区普高期中联考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一 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要流行不要脑残阿达s一首没有歌词的“神曲”忐忑突然蹿红,令人始料不及,包括龚琳娜本身。顺理成章,遵循一般商业逻辑,打铁要趁热,获利要趁红,龚琳娜遂与其夫老锣顺势而为乘风破浪,一鼓作气连作几首新“神曲”,什么法海你不懂爱啦,金箍棒啦,用反复循环的歌词加简单的肢体语言,让人进入催眠状态而“自愿学唱”。哪怕你觉得不胜其扰,但由于神曲具有“自动开启循环模式”的功能,你终因挥之不去而被迫“洗耳”。“洗耳”之后就是“洗脑”人的本能会让你变得“脑残”:哦,既然神曲只是想让咱们

2、过过嘴瘾,那就不妨练练嘴皮子,“俺老孙住花果山,寻得宝贝如意金箍棒巴嘎棒巴嘎棒巴嘎咦嘎棒”好,一场“全民洗脑”运动就这样开始了。对于“神曲”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从中看到“音乐家的底蕴”,有人从中发现“流行的奥秘”。作为一种艺术尝试,无论优缺点如何,其存在的合理性毋庸置疑。但是当龚琳娜夫妇在“新民歌”道路上从“至雅”转型到“至俗”之后,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地追捧它,明知其“脑残”依然乐颠颠去消费它,那么,这难道是民族音乐乃至民族文化的“正途”吗?因“脑残体”而激发的流行,让全民浸淫在充满感官刺激的庸俗文化中娱乐至死,这是喜剧还是悲剧?流行不等于庸俗,这是毫无疑问的。经典也会流行,或者是曾经

3、的流行。 。解剖“神曲”,不是为了质疑龚琳娜夫妇,而是为了反思隐藏其后的文化生态和俗众心理。为什么“脑残体”极易赢得拥趸?为什么会“越脑残越流行”?当这种现象出现时,是趁机“发脑残财”,还是优化“脑残体”,使之增添文化含量,找到流行文化的密码,打造优秀的流行文化,这是我们所要关心的。事实上,“脑残体”的神曲也并非所向披靡,一灵百灵。与有一定艺术含量的忐忑相比,龚琳娜后来的新神曲并没有那么火爆和受追捧,当你想用恶俗讨好观众时,其实低估了观众的智商。你把观众想象成一群弱智,故意降低难度,刻意迎合,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炼成神曲,有偶然因素和运气因素,如想回回得手,只能适度开发“脑残”因素,用之过度,

4、就会品位下滑,最后的效果南辕北辙。要流行不要脑残。为优秀的“流行”建立标杆,这是大家共同的意愿和责任。当流行借助脑残,不分青红皂白泥沙俱下时,不妨记住专家的告诫:转基因的食品千万慎食! (节选自上海采风)1第段加点处“全民洗脑运动”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2分)2第段中加点的“脑残体”在百度百科中解释为“火星文”,即对汉字的一种扭曲的书写形式;请你根据本文的内容,重新给“脑残体”下一个定义。(2分)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划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龚琳娜夫妇用“精英”的身段和疑似“草根”的做派经营“艺术杂耍”,其动机究竟是启蒙还是愚弄,是先锋还是媚俗,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但如果

5、只是出于商业目的,发现“脑残体”的媚俗功能好生了得而用足其力,这样的推波助澜,人们也能心领神会。但流行的东西有优劣之分,流行感冒就令人避而远之。假如他们真的是启蒙者,创作的曲目真的是先锋艺术,人们即便一时不太懂,也会感知创作者的心血而肃然起敬。A BC D4下列和文章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3分)A对“神曲”的评价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作为一种艺术尝试,存在即合理,因此,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人们追捧它,消费它,其实是毋庸置疑的。B从神曲忐忑的突然蹿红,到后来的新神曲不再那么火爆和受追捧,说明观众并非弱智,作品也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含量和艺术品位。C对龚琳娜夫妇的质疑和批判,以及对“神曲”的

6、解剖,实质上是对隐藏其后的文化生态和俗众心理的深刻反思。D“转基因的食品千万慎食”,以此来类比流行的艺术作品未必都是优秀的,也要慎重对待。5联系全文,分析第段的作用。(3分)6作者称法海你不懂爱、金箍棒等新“神曲”为“脑残体”,并提出了“要流行不要脑残”的观点,你是否赞同?请结合实例表达你的观点。(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地铁中的乐手冯骥才倘若到了纽约,想听听音乐,内行的人一准会带你去麦哈顿岛南端那些小咖啡馆。几个黑人,两三件亮闪闪的铜管乐器,一架老掉牙的立式白钢琴,再加上一杯苦味的浓咖啡,就可以领略到地道又醇厚的美国黑人的爵士乐了。 那么到了巴黎想听听当地特色的音乐呢?

7、更好办,不用任何人做向导,去买张地铁票到里边东南西北地转一转吧! 只要随着地铁中的人流走起来,便会自然而然进入音乐之中。你走着走着,便感到音乐出现了,并一点点离你愈来愈近。忽然,在一个拐角处,你看见一位乐手在拉琴。这乐手似乎很瘦,脸有些苍白。但他给你的印象也只是到此为止,因为你被流动的人群裹在中间,很快就会走过去。小提琴如泣如诉的声音在你的身后愈来愈小。不等你识别出这似曾相识的有一点凄凉的旋律出自什么曲目,前边一个金属般男人的歌声迎面把你笼罩起来。你进了另一个同样动人的音乐空间。 整个巴黎下边全是地铁,它通往城中任何地方。在这纵横交错的地铁通道中,处处可以碰到乐手和歌手。他们往往在两条或多条通

8、道的交口处,有时也在通道中间。大多时候只是一个人,拉提琴,或吹黑管、萨克斯管、风笛,有的连拉带唱,甚至加上一个鼓,连接上带蓄电池的小喇叭,演奏起来极有气氛。偶尔也会有两个人一起演奏,他们用不同的乐器美妙地搭配着。甚至还有三四个人一组,有说有唱,还有伴奏,够得上一支有声有色的小乐队了。他们通常把琴盒打开放在脚前,有的则把帽子反过来撂在地上。过路赶车的人群中,时时会有人一猫腰,把几个法郎放在里边。他们并不一定被演奏的曲子感动了,才掏这几个钱。全巴黎的人都会这样做,以表示对艺术和艺术家的敬重与支持。而且,也别以为这些乐手都是在卖艺乞讨。他们有的是出于对音乐的爱好,为了让公众共享他们演奏的乐曲;有的则

9、是喜欢这种流浪汉式的自由自在的艺术家生活。他们自娱自乐,当然也需要你的理解与帮助。在他们中间有很棒很棒、甚至很杰出的乐手。 一次,我们乘四路车,在夏特莱站准备换乘一路去往拉德芳斯。在穿过一个低矮的通道时,有一个黑人乐手挎着吉他,边弹边唱。这黑人沙哑的嗓子粗犷( )有力,听起来宛如大漠上的飓风。他的吉他也弹得有滋有味。更绝妙的是,他一只脚踩着一个踏板,敲打着一面弹簧鼓;同时,弹吉他的右手的食指上套着一个铁箍,时不时举起来,“当、当”敲两下脑袋上边一根露在外边的金属水管。歌声,吉他声,鼓声和敲水管清脆悦耳的声音,彼此相配,极有节奏感,新奇而又美妙。他声音的感染力、穿透力和演奏时随手nin 来的创造

10、性,都表现着一个民间乐手和歌手非凡的乐感与才华。 我遇到一位来巴黎学习音乐的留学生,她说逢到周末常常买张票钻进地铁站。巴黎的地铁很自由,只要你不出来,在里边乘着车可以来回来去跑上一天。她就一站一站地去听这些民间乐手们的演唱。巴黎是个国际化的都市,乐手也像旅客一样来自世界各地。不用去辨认他们的模样,只要一听乐曲就知道谁是法国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奥地利人、苏格兰人,谁是阿拉伯人、非洲人和墨西哥人。在香榭里舍站上,我见过一位中国姑娘坐在那里弹琵琶,她黑黑的披发瀑布一样从额头垂下来,弹得很投入。可是匆匆走着的乘客很少有人停下来听一听。也许这种古老的乐声对于法国人来说太遥远了。不同文化是很难快速沟通

11、的。但她的琴桌上却放着一支深红色的玫瑰。说不定这是哪位执花去看情人的年轻男子,将手中的花儿转而献给了这位如奏天音的东方神女了。 我相信,把玫瑰放在这里的,一定是巴黎人。 巴黎的地铁简直是一个巨大的网状的音乐厅。地铁的通道四通八达。这些长长通道便是传送着动听的乐曲的管道。上百个乐手分布在各个站口,演奏着他们各自心中的歌。如果他们相遇,相互总要保持着一定距离。当这个乐手的乐曲在通道的某个地方将要消失时,另一种悦耳的歌曲便会及时地送入你的耳鼓。这些乐手们经常要“转移阵地”,从这个地铁站迁到另一个地铁站,换一换对场地的感觉。当他们提着乐器上车之后,忽然兴之所致,便端起乐器,即兴地把一支欢乐的乐曲撩人兴

12、致地吹奏起来,整个车厢顿时一片光明。这时你会感到,整个巴黎全是音乐。 所以我说,巴黎的地上是绘画的世界,地下是音乐的世界。 音乐的世界五光十色。在这世界里你会感受万千。也许你的心被工作中的烦恼填满,但乐手们的几个闪光的音符会把你那些沉重的块垒挪开,他们哪来的这般魔力?也许你刚刚失恋,心灰意冷,空无所依,乐手们一段柔情的倾诉便给了你深切的抚慰。这支曲子原本你就熟悉,但它缘何此时竟成了你深切的知己? 于是,这看似寻常的地铁文化,这些无名的民间乐手,实际上处在巴黎生活的深层。这里不是高不可攀的艺术殿堂,却是人间真正的音乐生活的场所;这些乐手不是日月星辰般的音乐大师,但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走进每一个巴黎

13、人的心中。巴黎的地铁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巴黎人每天的生活全都离不开地铁,他们的心灵早与这流动在地铁通道中的乐曲融为一体。你去问一问巴黎人,他们会告诉你,每个巴黎人至少被这些乐手难以忘怀地感动过一次、两次、三次(选自巴黎艺术至上,有删节)7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第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8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9给第段中加点字注上拼音,以及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汉字。(2分)粗犷( )有力 随手nin 来10第段中开头,作者为什么说“巴黎的地铁简直是一个巨大的网状的音乐厅”?结合全文分列原因。(4分)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6分)A文章第段写到一个拉

14、琴的乐手“但他给你的印象也只是到此为止”,是因为很快就听到了更美妙的“金属般男人的歌声”。B第段中描写有的乐手“则把帽子反过来撂在地上”,这些乐手一般是在卖艺乞讨。C第段从不同的角度以及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极富音乐才华和创造力的民间乐手的形象。D文中写到一个弹琵琶的中国姑娘,“弹得很投入,可是匆匆走着的乘客很少有人停下来听一听”,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之情以及对中国文化不能快速融入西方的无限感慨。E巴黎人每天的生活离不开地铁,因而也离不开地铁里的乐手,这些无名的民间乐手比起高不可攀的音乐大师,更能带给人们感动和慰藉。F文章对地铁乐手的描写,既有个体也有群像,有详有略,表达了作者对地铁乐手的欣赏、赞美和敬重之情。12作者认为,正是这些无名的民间乐手使巴黎的地铁通道成为真正的音乐生活的场所。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地铁文化?请做出你的评价。(3分)(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可堪孤馆闭春寒, 。(秦观踏莎行) (2)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位卑则足羞,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