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第17课 解放战争五年真题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630369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 第17课 解放战争五年真题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 第17课 解放战争五年真题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 第17课 解放战争五年真题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 第17课 解放战争五年真题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 第17课 解放战争五年真题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 第17课 解放战争五年真题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第17课 解放战争五年真题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7课 解放战争五年高考新课标真题演练1.(2007广东卷)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2(08上海综合能力)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为缅怀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老师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见下表)。根据老师所列周总理的主要事迹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参加重庆谈判,同学们自上而上填写表格

2、“主要事迹”一栏,正确的填写顺序是时间主要事迹评价20世纪20年代为国民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扭转了时局20世纪40年代争取实现国家的民主与和平20世纪50年代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A B C D3(2008年广东文基)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4(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科学家竺可祯写了60年日记,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

3、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C.解放军入北京城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5(2009上海历史卷)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6、(10年北京卷)图7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7、(10年全

4、国卷1)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材料三:1958你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尊敬阶段(18世纪)轻视阶段(18401905你年)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赞赏阶段(1937-1944)清醒阶段(19441949)敌对时期(1949)问题:(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4分)(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

5、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5分)(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和第两个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4分)(4)从 “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10(2009广东历史卷)(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问题:(1)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6分)(2)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级揣摩了哪些纲领和政策?(4分)(3)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

6、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分)11.(海南卷)(10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材料二: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

7、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事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6分)参考答案(1)答: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2)答: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

8、一定的民主和自由;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3)答: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9、解析:本题以“中国形象”为切入点进行命题,主要考查学

9、生对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发展的基本脉络的掌握情况,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问的“中国形象”的含义可以结合材料中的“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等文字加以归纳,而目的的归纳可以从启蒙运动的背景分析,特别是应注意其宣传的内在动力以及减少阻力的角度来把握;第问从“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归纳“中国形象”的内涵,原因可以结合鸦片战争前西方对中国的鸦片输入的影响来分析;第问可以从不同阶段的历史特征及其背景分析,如19371944可以联系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1949可以联系新中国成立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影响等等;第问

10、的启示可以把材料与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归纳。(1)“以德治国”(1分)。以此抨击法国的君主专制、宗教愚昧,倡导理性(3分)。(2)抽鸦片的国家(1分)。希望扩大对中国鸦片贸易;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西方的舆论宣传;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很多中国人吸食鸦片;中西力量对比发生变化(4分)。(3)第阶段:中美同属世界反法西斯阵营(2分)。第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美国实行冷战政策;朝鲜战争(2分)。(4)增强国力;加强交流;理性对待(3分)。10、解析:第一问,首先要理解梦想的含义,“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就是近代中国独立自主、民主富强的革命任务。其次要清楚中国社会各阶级应

11、该包括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等。第二问注意提示时间“近现代”。第三问回顾教材和所学知识即可回答。(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6分)(2)农民阶级:天朝天亩制度。(1分)资产阶级:平均地权。(1分)无产阶级: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3)重返联合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等(4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11、解析:本题考查时政热点-政治民主化问题,题目不算难,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第(1)问注意材料一给定的时间限定,不难再现抗战即将胜利的大背景,然后再阐述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和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第(2)问属于根据材料即时回答型,要注意正确提炼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首先注意给定的时间,以便正确判断“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1)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努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4分)(2)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