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镇平二高中201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摸底考试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611476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镇平二高中201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摸底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镇平二高中201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摸底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省镇平二高中201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摸底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南省镇平二高中201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摸底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南省镇平二高中201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摸底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镇平二高中201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摸底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镇平二高中201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摸底考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镇平二高中高三年级11月月考语文试卷(2011、12、4)(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3题。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根源中国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一般地说,中原民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植被差,只能发展放牧业;南方民族居住区多高山、丘陵,虽从事农耕业,但交通阻隔,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交错杂居,为它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和其

2、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北方游牧民族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为了获取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不得不依赖于中原的农业民族。南方、北方各民族我们称之为边疆民族。中原地区常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或掠夺、战争,或贸易、和亲,或入主中原。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迫。汉时,冒顿入寇,网开一面使汉高祖得以脱险,其目的是以此为条件向汉朝换取大量的物资。契丹、女真、党项等族虽然对北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但经济发展的程度仍远不如中原内地,他们仍然不断地逼近中原,要求南方朝廷供应物资甚至要求给予土地。中

3、原经济对北方民族不断吸引,使他们步步南下,留在汉地的就融合于汉族之中。当北方民族弱小,不敌中原朝廷时,有时也会以主动“入贡”的方式来谋求经济利益,换得中原天子的“赏赐”。边疆民族潮流般地一次次向中原靠拢、合聚的历史现象一直不断。同时,中原民族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开展贸易,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这种经济上互相联系和交往的形式,历时久远,难以中断,且逐步完善。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虽然曲折复杂,形式多样,但无论是以战争掠夺的形式,还是以和平交往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中原地区

4、的农业经济成为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边疆地区的畜牧业也成为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各自都不能相互缺少,这种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依赖,将各个民族社会生活内在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历史上各民族有过分裂,也有过统一,但分裂是短期的,而统一是长期的。经过分裂,总是走向统一。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在历史的长河中汇流,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选自刘学谦主编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作者陈育宁,有删节)1结合原文,下列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的理解不正确的

5、一项是( )A、中华各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了天然条件。B、边疆民族对中原地区的掠夺和战争阻碍了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而他们以和亲、贸易的方式向中原靠拢则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C、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上互相往来,相互补充,历时久远,难以中断,并逐步完善,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形成。D、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相互吸引,这更加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形成。2下列各项中,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最重要的因素是()A、各民族在地理上互相连结并交错杂居。B、各民族之间在政治上相互依存,相互吸引。C、各民族间经济上

6、的联系与依赖。D、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的一项是()A、中原地区常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而周边民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对中原地区没什么吸引力。B、北方游牧民族在经济上依赖于中原的农业民族,同时北方民族的畜牧业也可以为中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补充和支持。C、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D、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说明中原地区的商业繁荣离不开少数民族,但是农业生产力却可以独立自主地发展。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

7、言文,完成47题。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文长既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

8、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晚岁诗文益奇,然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岁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

9、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注】校越:主持越地的考试。永陵:是明世宗朱厚熜的陵墓,宋元明人都用陵名来称呼已故的皇帝。曲蘖:指酒。韩、曾:韩愈和曾巩。骚坛:文坛。 4 下列各句中加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目:名称 B、然数奇,屡试辄蹶蹶:失败 C、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当:担当 D、韩、曾之流亚也亚:次一等的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军人跪着说话,全身伏地,像蛇一样匍匐前进,不敢抬头 B、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文长自恃其才,喜好奇招妙计,谈论军事策略大多得其要领 C、当时

10、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 对于那些文坛主盟者,徐渭都怒斥之,并且发配他们当奴仆 D、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文长)经常带上钱去酒馆,召唤底层的仆役与自己一同喝酒6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督胡宗宪闻知徐渭运气差,请他做宾客,常常与之畅谈军事布阵之谋,胡宗宪非常高兴。 B、文长科场失意,于是纵意于美酒、山水,行走于全国各地,遍历于高山、大海以及沙漠。 C、徐渭身体虚弱,但由于他见识广博,胸有不可磨灭之豪情,因此诗作中流露出王者气概。 D、徐渭诗文成就突出,为难得之才,却不为当世所重用,最终怀抱悲愤离开人世,作者为之叹惋。7翻译下列语句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

11、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5分)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5分)(二)诗歌鉴赏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分)(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9衔远山,吞长江, ,横无际涯;-,气

12、象万千。(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 。- ,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几世几年,-,倚叠如山。(阿房宫赋)已选考题 (三、四任选一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苦 闷契诃夫 薄暮时分天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路灯飘舞,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坐在驾车人座位上,纹丝不动;他的马也一身雪白,纹丝不动。上午他们驾着车出了院子,眼看昏暗的夜色笼罩全城,可还没有过一个雇主。 “马车,去维鲍尔格街!”有人喊。约纳看见一个穿军大衣的军人。 “去维鲍尔格街!”军人又说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 约纳拉紧缰绳,从肩上落下一层雪,军人坐上车

13、,车夫扬起鞭子迟疑地挪动了。 “往哪儿驾,死鬼!”约纳听到黑暗里熙来攘往的人流中发出的叫喊,“靠右!” “车也不会赶!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车夫朝他骂;一个行人肩膀擦着马鼻子恶狠狠瞪他,约纳在车座上如坐针毡,两个臂肘左冲右撞,似乎不明白身在何方,又为何会在此地。 “这些人都那么坏!”军人打趣说,“一个劲地撞你。” 约纳回头望望坐车人,微微动动嘴唇,想说可什么也没说出来。 “什么?”军人问。 约纳使了使劲,逼出了沙哑的话音。“老爷那个我儿子这个星期死啦,在医院躺三天死了。”军人说:“照这样明天也到不了,赶紧点!” 约纳欠起身挥动着鞭子,几次转身看军人,可军人闭着眼没兴趣听他说。到维鲍尔格

14、街军人下车,他把车停到一家饭馆边,在车座上蜷着身子,一动不动一个又一个小时过去了 “车夫,去巡警桥!”三个年轻人走过来,两个又高又瘦,一个驼背;驼背用发颤的声音喊道,“三个人,二十戈比!” 约纳拉紧缰绳,二十戈比不公道,他顾不上讲价,只要有人坐车就行。 “出发!”驼背说,“看你那帽子,整个彼得堡没有比这更差的帽子了” 约纳笑,“是破得不行啦!” “头疼得要炸开了。”一个高个说,“昨天在杜克马索夫家我们俩喝了四瓶白兰地。” “干吗撒谎!”另一个高个子生气地说。 “对天发誓!事实是” “这是像虱子咳嗽那样的事实。” 约纳笑了,“开心的爷们!” “见鬼!”驼背愤愤地喊,“老不死的?有你这样赶车?用鞭子抽!” 驼背一个劲儿地骂人,两个高个开始议论一个叫彼得罗芙娜的女人。约纳回头看他们,等他们的谈话有了短暂的间歇,他回过头喃喃说:“这个星期我我儿子死了!” “所有人都会死”驼背咳了一阵说,“快赶车!什么时候到啊?” “你给他鼓点劲!” “老不死的,听见没有?小心让你吃脖拐!和你这号人讲客气还不如走路!”约纳听见脖子后面拍的一响。 “赶车的,有老婆吗?”一个高个问。 “我?老婆在坟里!儿子也死了,我还活着真是怪事,死神认错了门,本该找我,偏找上我儿子” 约纳转身想告诉儿子死去的经过,驼背吁口气说总算到了。约纳收下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