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同步课件 中图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602189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同步课件 中图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同步课件 中图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同步课件 中图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同步课件 中图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同步课件 中图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同步课件 中图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同步课件 中图版必修1(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力,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内力作用:由 引起 外力作用:地球以外的 和 等 引起,2.分 类,地球内能,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思维点击 1.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注入渤海,但千百年来,渤海的 形态并没有太大变化,为什么? 答案 这是因为渤海位于地壳构造运动的下沉地带,即 内外力互补。,知识点二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1)概念:上地幔上部 状态的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 (2)活动方式: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结晶;另一种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 。 2.地壳运动 (1) ,熔融,火山,分 类, 运动 运动,岩石的永 久变形, 高山和谷地等

2、 地貌形态 断裂 构造,水平,垂直,断层,褶皱,地垒 山地 凹陷地带,地堑,块状,(2)地震 概念:是地球 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 引起的地壳震动。 构造地震:由构造运动特别是 所产生 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 冲击地震:因山崩、滑坡、地面塌陷、陨石坠落等原因 引起 诱发地震:由人类活动所导致 震级和烈度: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 表示;地 表面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 表示。,内部能量,内部变动,成 因 分 类,断裂构造运动,火山,震级,烈度,3.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 、 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 、 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矿物成分,结构,思维点

3、击 2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水平运动还是垂直运动的结果? 答案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从形 式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属于垂直运动,但从本质上 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 而形成的,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图表导思 读图238 六大板块示意,据此分析: (1)图中六大板块的交界处有几种边界类型?各是怎样形 成的?分别形成什么地形? (2)据图分析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是怎样形成的? (3)据图分析我国台湾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两种类型。板块的生长边界 是由于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多为裂谷和海洋,常形成海 岭或断层;板块的

4、消亡边界是由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的, 多形成海沟、岛弧链、海岸山脉、褶皱山脉等。 (2)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东 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3)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分层训练 对点练习 考查点1 地质作用 1.下列现象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 ) A.火山爆发 B.围海造田 C.沧海桑田 D.变质作用 解析 地质作用是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 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围海造田 是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不属于自然力引起的 变化,故B选项不属于地质作用。,B,2.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 ( ) A.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

5、能 B.地球本身的重力能 C.地球外部,主要是天体引力造成的 D.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解析 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内能主要 是指热能,而重力能、天体引力、太阳辐射能属于 地球以外的能量。,A,考查点2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3.如右图中所示,山岭属于地质构造中的( )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解析 图示山岭相对两侧上升,为地垒。,C,4.有关该次地震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 A.火山活动引起 B.地壳运动引起 C.山崩和滑坡引起 D.人类活动诱发引起 5.从地质作用方面分析,下列地质现象的成因与该次地震相似的是 ( )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崇明岛

6、的形成 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 D.约旦地沟的形成,解析 第3题,汶川地震的发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属于内力 作用,虽然火山活动也能引起地震,但汶川地震发生时并没 有火山喷发。第4题,云南路南石林是流水侵蚀、溶蚀形成 的地貌,属于外力作用;崇明岛是流水携带泥沙沉积而成; 澳大利亚大堡礁是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 约旦地沟处于大陆板块内部的断裂下陷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答案 4.B 5.D,课时作业 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一片海洋,按照 其上升的速度计算,目前的高度应是20 000多米,但2005 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的珠穆朗玛峰测量高度是 8844.43米。据此完成

7、12题。 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 作用是 ( ) A.外力作用 B.内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流水作用 2.导致珠穆朗玛峰只有8 844.43米的主要原因是( ) A.岩浆活动 B.内力作用 C.地壳运动 D.侵蚀作用,解析 第1题,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 板块相互挤压抬升形成的。第2题,在喜马拉雅山不断抬 升过程中,还同时受到外力作用的侵蚀,故实际高度远低 于理论高度。 答案 1.B 2.D,解析 图中处为断层抬升处,容易形成断块山,四选项 中只有华山为断块山;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地貌为山地, 其成因是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侵蚀而成山岭。 答案 3.A 4

8、.B,A,解析 阿尔卑斯山是由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相撞而 成的。,6乙图属于板块交界处的一种类型,箭头表示板块的运动 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乙图表示板块的生长边界 B台湾岛就处在乙图所示的板块边界上 C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过程与乙图相同 D在板块相撞地带都会产生乙图所示地形 解析 乙图表示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台湾岛处于太平 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处,东非大裂谷位于板块的生 长边界,海沟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处。,B,A渭河谷地 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 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 因此在_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 地下水。判断依

9、据是_。 解析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间地层老、两翼地层新为背斜,反之则为向斜。 在形成初期侵蚀不明显,往往表现为“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而形成年代久远的,由于侵蚀差异的 缘故则往往表现为“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图中 处两侧岩层相对上升,中间岩层相对下降,形成 地堑。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 构造。,答案 (1)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受侵蚀 中间地层老,两翼地层新 块状 (2)绘图略 (3)AC (4) 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处打井能打到向斜 槽部,地下水容易汇聚,(3)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 因是 ,褶皱构造上覆 盖有岩石是由 作用形成的。据此,

10、可推 断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为 。 (4)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 选择在 地,原因是 。 若想打一眼深水井,应该选择在 地;钻 探石油应该选择 地,原因是 。 解析 第(1)、(2)题要求据图判断,经过读图可以 知道甲地岩层向上凸起,应为背斜构造;乙地岩层 下凹,应为向斜。a、b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位,移,应为断层。且由图示方向,结合所学知识进 行分析可知,该地地壳受到了来自南北方向的水 平挤压力的作用,导致岩层发生了南北方向的水 平移动,形成弯曲变形。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 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类,其中水平运动起着主 导作用。又由图分析:甲构造属于背斜,顶部岩 层因受张力作

11、用,易被外力风化、侵蚀;褶皱构 造上面又形成了新的地层,说明该地地壳后来发 生了下降运动,形成了沉积环境,为外力沉积提 供了条件,据此易得出第(3)题的正确答案。对于,第(4)题,甲地属于背斜构造,上拱的岩层具有良 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 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成为修建隧道的选择地点。 乙地为向斜构造,岩层下凹缺少支撑功能,稳定 性差,且地下水沿岩层向隧道内渗流,导致隧道 潮湿,不能修建隧道。另外,甲地为背斜,岩层 上拱,容易形成储油构造,且其中的隔水层能防 止石油、天然气挥发,有利于其富集。,答案 (1)背斜 向斜 断层 (2)南北 挤压 水平 升降 水平 (3)背斜顶部因

12、受张力,易 被侵蚀 外力沉积 先是地壳运动使岩层产生褶 皱,地面隆起或凹陷,接受外力侵蚀,后来地壳 下沉,接受外力沉积 (4)甲 上拱的岩层具有 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 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 乙 甲 岩层上拱,容 易形成储油构造,且其中的隔水层能防止石油、 天然气挥发,有利于其富集,(5)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 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 “塑性”,竹片的受力变形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变 形过程比较相似。 (6)研究结论 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褶皱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是_。 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_。 解析 实验材料具有“弹性”和“刚性”即可,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变形”,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