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培英中学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601543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梅州市培英中学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广东省梅州市培英中学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广东省梅州市培英中学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广东省梅州市培英中学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梅州市培英中学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梅州市培英中学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提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忆读书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2)我决定咬了牙 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5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

2、声声慢、茶花女逸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用:国文教科书、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6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7你知道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指哪些作品吗?写出它们的作者。元末明初水浒传施耐庵 元末明初三国演义罗贯中、清代红楼梦曹雪芹、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8请写出你所读过的一部名著,如水浒传或三国演义中的两个故事情节。水浒传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9在作者看来,读书有什么好处?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种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

3、的享受; 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读书能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8我为什么对外国小说产生了兴趣?读了外国小说有什么好处?因为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祖父的茶花女遗事 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9我中年时读红楼梦有什么独到的体会?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10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13比较下面一组句子,哪一句好?为什么?A、我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B、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B句好,

4、因为B句“咬了牙”形象地表现出作者读书的决心之大。14在作者看来,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故事精彩、人物生动、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15作者写到,看了精彩的西游记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是什么?说明如何挑选、比较好书。16文章结尾一段3个分句能不能颠倒顺序,为什么?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不能颠倒,因为它们是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排列的 点明了文章的主旨17怎样理解“读万卷书更是我惟一的消遣”一句中“消遣”一词?消遣指用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来消磨时间。用这个词体现了作者对读书的喜爱之情。1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含义。读书可以开

5、阔视野,间接地获取人生的经验19作者分别从古典文学 、现代文艺作品两个方面来向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4风筝一、文学常识填空。鲁迅,现代著名文学家家、思想家和 政治家。原名周树人,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风筝选自散文集 野草 ,体裁是 散文 ;故乡选自 鲁迅全集 ,体裁是 小说 ;孔乙己选自 呐喊,体裁是 小说 。二、思考回答。1、第一段末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北京在冬季竟然放起了风筝 ,悲哀是 因为想起了“我”小时候对弟弟进行“精神虐杀”的一幕,且永远无法补救 ,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6、,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因为这里的春天是指小时候有风筝的故乡的春天,那是很就以前的事情了,所以说“久经逝去;此时我在北京看见风筝,由此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的气息,所以说“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3、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3、4段),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段文字把“我“对弟弟的残酷无情写的很突出,隐含了我对弟弟的同情,对自己的深深自责。4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他却全然忘却,他的精神被虐杀却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此而无法弥补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悲哀是我无

7、法料想的,所以是“无法把握的悲哀” 。5、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的意思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天气的寒冷 ,而且指“我”心中的悲哀 。6、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知错必改,严肃认真的可贵精神。7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理解】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刻画“我”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引以为满足,以摧残小兄弟的风筝为胜利的特点。当“我”傲然离开后,我们读者可以想像小兄弟的痛苦。这里饱

8、含“我”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8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理解】因为“我”一向觉得自己管小兄弟管得对,直到现在看了书上的道理,才发觉自己的错误,良心受到了谴责,所以说“不幸”。9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周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理解】“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永远也没有机会补过,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5、第三段中写道“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

9、至于小半日”,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他对风筝入迷。6、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我为什么鄙视“放风筝”?“他只得-他高兴得跳跃。”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7、第三段中“只得”一词反映了什么?“只得”反映了小兄弟喜欢游戏喜欢风筝而又无法实现愿望的无奈。写出了儿童对游戏的渴望和封建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天性的扼杀与摧残。8、第三段第一句话中“最”字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最”是表示程度的副词,他写出了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程度之深胜过了其他任何东西。9、第三段如此写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文中如此写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深刻反映了儿童游戏的

10、天性,更突出了下文我的行为对这种天性的摧残与扼杀,也更突出了我现在回首往事的悔恨心情,使文章对封建教育观念的批判和对“春日”的渴望具有了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我”毁掉了弟弟做的风筝。(这是课文记叙的中心事件,也是“我”内心悲哀的缘由。阅读第四段,写出六要素。时间: 有一天 地点: 堆积杂物的小屋 人物: “我”和弟弟 起因: 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我恍然大悟- 经过: “我”发现弟弟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风筝,粗暴地折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 结果: 得到了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11、第四段中“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

11、掷在地上,踏扁”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动作描写。突出我的专制,盛怒和蛮横12、选文中剥夺弟弟的爱好对我的惩罚是指什么?“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中的“不幸”应该怎样理解?惩罚指自己心灵受惩罚,良心受到谴责,可谓不幸。13、第五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承上启下,为下文埋下伏笔;指“我”不许小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把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14、“我”得到弟弟的宽恕了吗?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示?没有得到。16、文中作者对待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所写的弟弟又是个怎样的人

12、?他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勇于自责反省,为人严肃认真。他是个勇于承认错误,勇于自责的人。弟弟则是个既渴望放风筝,又极为怯懦,不敢抗争,是个旧时代备受摧残的典型的儿童形象。 17、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本段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刻划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形象。)“不堪”不能忍受,以白描手法形象地勾勒出多病小兄弟的身材体态;“张

13、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一连串动词传神地显现出小兄弟凝神会精,仰头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惊呼”“跳跃”形象逼真地写出他喜欢风筝到了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也如痴如醉地看。18、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我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和 “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弟弟的精神虐杀,想补过又不得的经过” 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1)“我”原来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并以踏扁弟弟制作的风筝为胜利,且当年对此事,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年后,这件事剧烈地啃噬“我”的心,以至渴望得到补救,却已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这事,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2)产生变化原因:“我”中年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兄弟间的手足亲情;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勇于自责反省,为人严肃及善于思考的精神。19、课文第五段里谈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课文和你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