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12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一)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598601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2012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一)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2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一)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2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一)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2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一)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2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一)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潍坊市2012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一)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2012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一)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历史寒假生活作业一一、选择题1.“气备四时,与天地明鬼神合其德,教重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下列各项中与对联所写的历史人物主张无关的是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法不阿贵”2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3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说明孔子提倡 A要体贴他人 B应贵贱有序 C为政以德 D人

2、际关系要和谐4某学生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个著名思想家为:思想上“矛盾”,政治上“无为”。这个思想家应该是 A孔子 B孟子 C韩非 D老子5.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句话出自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6如果一对父母在小孩子偷了东西的时候,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他们可能会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的糊涂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D认为孩子

3、犯错误并非本性造成的,而是环境不好,应该择善而居7孔子和墨子虽然代表不同的思想派别,但是他们思想也有共通之处,下列表述中属于两人思想共同点的是 A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B. 实行仁政来恢复人的善性C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D. 主张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8学完“百家争鸣”有关历史后,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本班各科老师的教学管理风格,其中借用史实评论不太恰当的是 A小刘:数学老师是法家的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班规,并严格执行B小张: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风范C小汪: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主动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的真传D小徐:政治老师很会摆架子,特别注意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9在东汉时期,

4、南阳也发生了大地震,光武帝刘秀便下诏自责,说:“而今震裂,咎在君上,鬼神不顺无德,灾殃及吏人,朕甚惧焉。”(后汉书)从刘秀的自责中,可以看出与当时盛行的思想有关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10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发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要求君主施行仁政 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A B C D11“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

5、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学说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它学说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12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A心即理也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C“私欲”是指那些超出正当要求以及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D一概反对人的欲望13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

6、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14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15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下列主张体现人文精神的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民贵君轻 存天理,灭人欲 齐家、治国、平天下 A B C D16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7、17“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A B C D18假如李贽能穿越时空,他会极力反对的事件或现象是 A商鞅变法B花木兰替父从军C梁祝化蝶相随 D对贞节牌坊的颂扬19观察右图,该著作的最精彩之处在于 A将儒、佛、道三教合流 B将心学发展到顶峰 C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D提出工商皆本思想20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

8、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21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D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22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封建官办教育

9、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A B C D23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指的是 A指南针 B黄道游仪 C简仪 D地动仪24假如你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根据九章算术来计算田亩面积 运用圆周率计算谷仓容积 阅读伤寒杂病论 参照农书制造生产工具A B C D25英国史学家韦尔斯说:“19世纪以前的2000多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明一般优越于世界其他各处的文明产生过任何认真的疑问。”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 B中国古代封建政府禁绝任何外来文明C中国古

10、代并不是世界领先 D古代中国人缺乏对本国文明的深刻思考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中庸工夫密,规模大。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朱子语类材料二 心之良知是为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良知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虽其弊昧之极,良知又未尚不存也。全书请回答:(1)材料一中论语主要反映了谁的思想?据所学知识,简述论语的主要思想内容。(2)材料二反映了谁的思想?概述材料二的主要主张。(3)从学问和修养的角度,比较材

11、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不同点。据所学知识,归纳这两种主张的共同点。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

12、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材料二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三 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人格追求?(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对理学批判的主要思想观点。(2分)(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