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曹刿论战》素材 沪教版九年级下 (2).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5597844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1《曹刿论战》素材 沪教版九年级下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3.1《曹刿论战》素材 沪教版九年级下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3.1《曹刿论战》素材 沪教版九年级下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3.1《曹刿论战》素材 沪教版九年级下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3.1《曹刿论战》素材 沪教版九年级下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1《曹刿论战》素材 沪教版九年级下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曹刿论战》素材 沪教版九年级下 (2).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刿论战导案导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等;2.品析“论战”内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知识链接1.左传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

2、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2.“春秋三传”“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

3、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3.背景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

4、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4.伟人评价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一对长勺之战的评价: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隋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山战,后米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预习导学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左传的

5、相关常识和时代背景。2.读通课文:结合课下注释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3.读懂课文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重点字词做好标记。4. 预习检测(1)给下面的字注音:曹刿(gu) 又何间焉(jin) 鄙(b) 弗(f)敢专也 小惠未编(bin) 玉帛(b) 小信未孚(f) 公与之乘(chng) 辙(zh) 夫战(f) 轼(sh) 旗靡(m)(2)加点词的古今义a.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b.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c.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d.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e.牺牲玉

6、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自己的生命)f.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g.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h.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i.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j.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k.忠之属也(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l.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m.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和占有)n.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o.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p.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3)翻译下列重点语句肉食者谋,

7、未能远谋。居高位,享厚禄的人(当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能根据实情(来判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用完了。对方的士气用完了,而我方的势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预习检查;2.熟读课文;3.理解文章一、二段。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

8、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二、预习检查三、自主学习(一)朗读课文:节奏合理,语速适中,声音响亮。(二)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

9、合相关资料,逐字逐句理解第一、二段的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在小组内讨论。(三)分析理解第一段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3.“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这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四)分析理解第二段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

10、何在?作战地点选在哪里?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四、合作交流五、展示点评(一)朗读课文:节奏合理,语速适中,声音响亮。(二)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相关资料,逐字逐句理解第一段的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在小组内讨论。(三)分析理解第一段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

11、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

12、以借指有权位的人。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4.“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这几个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三方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

13、参战指挥。(四)分析理解第二段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六、归纳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第2段,叙述的

14、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七、课后作业:(一)文学史常识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是我国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叙述的是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齐师伐我”。(二)翻译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3.吾视其辙

15、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后来)我看到他们车辙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第二课时导学要点1. 理解文章三段;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导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二、作业检查三、自主学习(一)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相关资料,逐字逐句理解第三段的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在小组内讨论。(二)分析第三段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可以分为几层?(三)分析人物形象1.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2.曹刿认为“肉食者鄙”在文中能找到根据吗? 3. 庄公除了见识鄙陋之外,就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吗?(四)详略分析1.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2.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四、合作交流五、展示点评(一)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