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章 引论 1.1 研究背景 ESP 是“ English for Specific/Special Purposes”的缩写,即“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 , 最早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 是指与某一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 ,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科技英语、法律英语、财经英语、工程英语、计算机英语等国外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经过近 50 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研究领域也非常广泛,涉及到 ESP 分类( Mackay & Mountford,1978; Carver, 1983; Hutchinson, 1987; Jordan, 1997) 、教学方法( Palmero,2002;Kavaliauskiene,2003; Arani,2005) 、需求分析( Mumby, 1978; Allwright, 1982;Stapa,2003,2005; Venkatraman,2007; Songhori,2008) 、教材设计( Rahman, 2008; ) 、师资培训( Robinson, 1991 ; Dudley-Evans and St John , 1998; Kone, 2007;Venkatraman,2007) 、语料库研究( Fuentes,2003;Oliveira,2003; Pérez-Paredes,2003; Milizia,2007)和评估测试( Noordin,2005; Kavaliauskiene,2006; Rahimy,2007)等多个方面。
尤其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基于计算机的语料库研究和评估测试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极大地提升和拓宽了 ESP 教学研究的空间和纬度 专门用途英语在我国又被称为专业英语( SBE: Subject—Based English,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版 ), 1999: 4)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专业英语属于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的内容,是某一领域的专门英语,如商务英语、财经英语、医学英语、计算机英语等,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读、听、说、写、译等能力和国外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相比,国内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一些,应该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的,杨惠中教授( 1978)发表了《科技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和《国外科技英语 教学与研究动态》两篇论文,介绍了ESP 的概念,并推荐了当时在国外流行的有关教材 (如 English in Focus, Nucleus 等 )进人 80 年代后,介绍 ESP 和 EST 教学的文章也还是屈指可数,仅有伍谦光( 1980) 、童登莹( 1981) 、张义斌( 1985)等几篇(引自秦秀白, 2003: 79) 。
进入 90 年代,国内探讨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和教学的文章才日渐增多,如梁俭( 1990) 、邓 海( 1992) 、范谊( 1995) 、程世禄、张国扬( 1995) 、赵雪爱( 1999)等,但这些文章大多局限于 2对国外 ESP 的起源、概念、分类、理论的介绍层面,很少论及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困难瞿云华( 1999)就认为, “学术界为数不多的关于 ESP 教学的论文,或是‘经验之谈’ ,或是对国外 ESP 理论的介绍和存在理据的探讨,实证研究微乎其微”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加入成功加入 WTO(世界贸易组织) ,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对于那些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直线攀升,而探讨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有效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的文章数量也开始激增, 如刘法公 ( 2001) 、 曾文雄 ( 2002) 、 秦秀白 ( 2003) 、蔡基刚( 2004) 、陈冰冰( 2005) 、段平( 2006) 、严明 ,冯莉( 2007)等王恒( 2008)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工具,以主题为检索项,以 ESP 为检索词,设定检索范围为文史哲, 结果显示 2000 年之前符合条件的文献数为 109 条, 而 2000 年至 2007年符合条件的文献数为 742 条, 8 年的研究成果数量几乎是之前二十几年研究成果总和的 7 倍。
应该说, 上述学者的观点都不同程度地帮助我们加深了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的了解和认识,但数量的激增并不意味着目前我国高校 ESP 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也相应有了较大的提高相反,目前我国高校的 ESP 教学现状并不乐观,甚至有些令人堪忧秦秀白( 2003)认为,我国高校的专门用途英语 (ESP)教学不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未进入成熟阶段,主 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未解决好专门用途英语 (ESP)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定位问题; 2)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性质和教学原则理解不一; 3)对专门用途英语 (ESP)的教学方法研究不够深入,最后提议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应遵循 “真实性 ”原则、 “需求分析 ”原则和 “以学生为中心 ”原则的三个基本教学原则梁雪松( 2006)就认为, “目前各院校在 ESP 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迫切的问题,几乎可以用“乱象丛生”来形容这些问题不能用“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套话一笔带过,而必须深刻剖析,认真解决 ”阮红缨( 2007)也认为, “与井井有条的 EGP 教学阶段相比, ESP 教学阶段却显得十分混乱,与当前的需要格格不入” 李箭( 2008)认为国内目前 ESP 研究存在“三重三轻的极端化倾向,即重综合性的宏观研究,轻 ESP 教学中某一专题的研究;重经验介绍,轻理论研究;重思辨式的争鸣 ,轻实证研究。
”总体来说,国内的 ESP 研究方法和视野过于单一狭隘,没能从根本上摆脱 ESP 本体研究的局限和束缚即便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如火如荼的今天,基于或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 ESP 研究仍然是凤毛麟角, ESP 跨学科研究则几乎是一片空白,严重滞后于国外相关的 ESP 研究 3笔者以为,相较于国内的基础教育改革,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有些滞后早在 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其中就明确指出: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此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发动了一系列 改革,包括课程改革、教材改革、考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这些改革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2003 年新颁布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以下简称《标准》 )以 2001 年秋季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为蓝本,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重新设定了高中英语的课程目标它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个人的潜力、个人的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做出自己的选择,使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具有体现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特点的学习过程,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表现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
《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英语课程目标是“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而 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以下简称要求)也提出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 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只不过在后面加了 一句“特别是听说能力” 高中英语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 语言技能分别设定了六、七、八、九共四个级别,其中九级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英语词汇量将达到 4500,一般高中毕业生也要求达到八级的 3300 词汇量而根据《要求》 (试行稿 ),绝大多数学生经过若干年的大学英语学习,要求达到的一般要求,词汇量也只是 4500 单词一般要求的其他听说读写语言能力要求也只是在高中英语 八级和九级的标准之间另外, 《标准》的课程设计提出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为基础设计课程,并且实行学分制课程管理体系其中必修课程有英语 1, 2, 3, 4, 5, 6 的综合课程;选修课有英汉笔译、应用文写作、报刊阅读、英语演讲、文秘英语、科技英语、英语文学欣赏、影视欣赏等课程这几乎就是现在绝大多数高校大学英语的所有课程的翻版,如果大学英语再不改革,就势必导致教学资源的极大重复和浪费。
蔡基刚( 2004)在 “ESP 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 ”一文当中明确指出,高校英语课程安排和课程设置与高中的课程安排和课程设置重复内容太多, 建议大学英语教育应调整课程设置,逐步把重心向专门用途英语 (ESP)教育发展,并且就专门用途英语和基础英语教学的关系、所用教材和从事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素质和 4能力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其实,刘润清( 1996)教授早就指出 ,“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 21 世纪的英语教学主流 ”另外还有许多学者都曾站在我国大 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的高度,指出随着我国和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 ,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大学的进校新生的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秦秀白( 2003)教授认为: “从长远角度看,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和主流应该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根据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小学英语教学应该定位在通用英语上,高校英 语教学应该定位在专用英语上 ” 章振邦( 2003)教授更是明确指出 ,“需要对我国外语教育作战略性的调整 ,要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 ,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
”刘法公( 2003)教授也赞同“只有把基础英语教学拓展到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我们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 我国于 2001 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 WTO)以后,对外交流已经扩大并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诸多领域,各行各业对既精通专业又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外语的工具性和应用性特征已日益凸显可以说,随着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需要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趋势,学生学习外语也表现出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ESP 教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以网络化、数字化、多媒化、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 ESP 课堂教学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并促使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堂组织、教学手段、资源共享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己成为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即选择什么信息内容,采用何种信息形式、方法以及运用哪种媒体手段、怎样组合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结构,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我们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1.2 研究问题及方法 鉴于国内目前 ESP 的教学研究现状,本文拟跳出早期 ESP 本体研究的窠臼,另辟蹊径,以教学设计为突破口,将 ESP 教学、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结合起来进行跨 5学科研究通过《商务英语》 、 《外贸函电》和《涉外文秘》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重点研究了如何在建构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来帮助 ESP 老师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有效改进并提高他们的 ESP 课程教学效果 讨论的问题主要包括: 1. 国内高校 ESP 教学困惑及改革方向 2. ESP 需求分析、教学设计原则 3. 基于网络环境下 ESP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