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语文 3.10《过秦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557404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中语文 3.10《过秦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8年高中语文 3.10《过秦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8年高中语文 3.10《过秦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8年高中语文 3.10《过秦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8年高中语文 3.10《过秦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中语文 3.10《过秦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中语文 3.10《过秦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秦论 贾谊,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拓展研究,贾生,贾生才调世无伦, 宣室求贤访逐臣。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关于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

2、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时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

3、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3自读课文及注释,结合课文前“预习提示”疏通课文,并完成下面练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合从( )缔交 赢粮而景( )从( ) 因利乘( )便 万乘( )之势 宁( )越 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 宁( )静 乐( )毅 安乐( ) 翟( )景 墨翟( ) 召( )滑 累召( )不应 蒙恬( ) ?( ) 逡( )巡 鉏耰棘矜( ) 矜( )持 度() 长絮( )大 度( )德量力 内立法度( ),(2)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或查字典(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给课本上没有注释的下列加点字词

4、作解释: 务耕织( ) 守战之具( ) 会盟( ) 重宝( ) 明智忠信( ) 尊贤而重土( ) 兼韩、魏之众( ) 杜赫之属( ) 于是六国之士( ) 于是从散约败( ) 开关延敌( ) 天下诸侯已困矣( ),因利乘便( ) 延及孝文王( ) 享国之日浅( ) 陈利兵而谁何( ) 铸以为金人十二( )自以为关中之固( ) 斩木为兵( ) 同年而语 天下非小弱也( ) 为天下笑者( ) (3)说明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外连衡而斗诸侯 然陈涉瓮瞩绳枢之子 序八州而朝同列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秦无亡矢遗链之费( )

5、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5)在横线上填空: “内立法度,务耕织”句省略了主语 。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一夫作难”指 ;“身死”后面省略了 词 ;“为天下笑者,何也?”是 修辞句。,(6)选出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加点词的运用解释正确的一种: A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B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C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富于变化,避免雷同,读来无呆板之感。 D

6、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研习新课,学习第一自然段:,1 朗读指导: 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这是一般的规律。 2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之心,之意”如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3 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 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7、5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明确: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第一课时作业,1完成“练习”一、二两题。 2熟读课文。 3书面翻译第1段。,回第一页,1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

8、,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2口译第二自然段段,其他同学订正。,3第二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1)分四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是第一层,“诸侯恐惧已困矣”是第二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是第三层,其余是第四层。 (2)分两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是第一层,其余是第二层。 (3)“弱国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三层的划分;“延及国家无事”应单列一段。,4 . 在第二自然段第一大层中,三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一小层写秦攻各国,第二小层写各

9、国攻秦,第三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5 诵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下列翻译的正误。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 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 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3)乃使蒙恬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 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 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

10、二个金属人。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 (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 B(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6 第三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 7 第三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第二课时作业,1背诵第3自然段。 2书面翻译课文的最后两段。,回第一页,复习检查:,1背诵

11、第三自然段。 2检查第四、五自然段的译文。,误译举例:,(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遮住窗户,用绳子系住户枢(这样贫穷人家)的子弟,是甿、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谪戍边的征夫。 (2)才能不及中人。 译文:才能不如中等人才。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译文:(他)又是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4)天下云集响应。 译文:天下人如同阴云一样集聚起来,如同回声那样应和他。 (5)崤函之固,自若也。 译文:崤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 (6)非及向时之士也。 译文:(又)不及九国的士人。 (7)

1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译文:一个匹夫发难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继续研读课文:,第4自然段导读:如课本“预习提示”所言,“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这和“过秦”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评写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的仓淬、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钝劣以及“天下云集响应”的形势?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联系上下文,通过比较来探求,而不要孤立地就本段苦思冥想。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会这种比较,我们先来做如下练习:,(1)读本段和上段有关内容,填写下表:,(2)我们之所以将陈涉与始皇作比较,是因为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 ”,说明秦当时国势未衰。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 ,也不是因

13、为秦国的 不强大和 条件发生了变化。,(3)从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可以看出陈涉起义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 ”;从本段对陈涉的地位、出身等叙述看,陈涉反秦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说的因为秦“ ”和“ ”,而是因为秦“ ”。,(4)从第二自然段中,知山东诸侯“会盟而谋弱秦”时,招致人才的办法是“ ”;从本段“天下云集响应,赢穆而景从”来看,“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的原因,并非是陈涉有“ ”之贤、“ ”之富,其原因是三段中的“ ” “ ” “ ”等,总之一句话,如下段所说的,是因为秦“ ”。,2 第五自然段导读:,课文“顶习提示”指出:“第五段转入议论,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作者是如何议

14、论的?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议论如“提示”所言,“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用来对比的材料分别见于上文哪一段?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该如何评价这一结论?这些都是我们阅读时要加以注意的。下面我们仍通过练习来解决这些问题。,练习:,(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这是作者进行比较的前提,也是排除秦亡是由于国家变小变弱的原因。这句话是对前文叙述事实的高度概括和所作的判断。这些事实通过文中这些语句可看出来:第段的“ ”及“ ”;第段的:“ ”、“ ”及“ ”;第段的:“ ”及“ ”;第段的“ ”。,(2)陈涉与“九国”的比较,实质上仍是以秦之今与秦

15、之昔的比较。从第二段中我们知道,昔日作为一国诸侯的秦,与拥有“ , ”的九国较量的结果是 而不是败;而今与陈涉这位不能与九国“ ”的甿隶之人较量,竟然失败!这就告诉人们:一个国家疆域广大,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对手的永远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什么是决定的因素呢?读者在对比之后,不能不深思而发出“ ”的问话。 (3)如何评价作者关于秦灭亡的结论?,第三课时作业,1翻译下面句子: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2自制文言字词卡片,积累知识。 (1)古今异义词 (2)一词多义 (3)词类或用 (4)古汉语句式,回第一页,秦的兴盛史,始强:据.拥,日强:诸侯恐惧,极盛:振长

16、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秦的速亡史:,陈涉起义,强秦灭亡。,秦亡的原因:,贾谊,仁义不施而攻 守之势异也!,思考:,杰出的政治家还 是暴君?,1政治: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 2经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3思想:焚书坑儒 (功绩?) 4文化:统一文字; 5军事:筑长城,北击匈奴,南伐南越 (置 桂林、象郡二郡); 开灵渠(长江 珠江) 6交通:修建驰道,统一车轨 。,秦始皇的功绩,1 徵敛无度,赋税奇重; 2 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 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 ; 4 钳制思想,焚书坑儒。,秦始皇之过,到37页,秦始皇陵远眺,阿房宫,小作文:,我心中的秦始皇,高考接轨:,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略),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