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分项练习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557108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分项练习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分项练习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分项练习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分项练习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分项练习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分项练习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分项练习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分 项练习试题(必修3)一、选择题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2011泉州模拟)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在上海滨江地区开幕。上海世博会会徽(见右图)图案形似汉字“世”,其设计灵感取自中国远古的甲骨文的笔画字形,这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A广纳包容 B源远流长C博大精深 D兼收并蓄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知识点。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材料。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灵感取自中国远古的甲骨文的笔画字形,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特征,故选B项。答案:B2(2011茂名模拟)信宜镇隆飘色是流传于粤西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而踩高跷则是流行于我

2、国北方的一项传统艺术活动,虽然一南一北,但各有各的精彩。这体现了中华文化()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知识点。材料中的“一南一北”、“各有各的精彩”体现了中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3(2011北京海淀模拟)圆明园的皇家庙会、琉璃厂的笔墨纸砚、大栅栏的百年老号、大观园里游红楼赏民俗一场场具有特色的庙会在兔年春节开启,庙会如今渐渐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体味中华文化的途径之一。这表明()A文化通过传播得以创新B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C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与特征D各

3、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特征。材料中的“一场场具有特色的庙会在兔年春节开启”表明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与特征。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4(2011盐城模拟)“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一曲龙文打动人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旋律,更有涌动着的连绵不绝的中华文化血脉和融入其中的民族情感。对此认识正确的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ABC 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文化对人的影响。材料的前半部分体现了中华文化

4、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故符合题意。材料的后半部分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故符合题意。与题意无关,应排除。答案:D5儒学与两岸文化发展密不可分,是两岸文化的重要根基。在海峡两岸人民心中儒家思想早已根深蒂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A博大精深 B源远流长C一枝独秀 D有着辉煌的历程解析: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两岸人民心中根深蒂固,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故应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6为将儒家礼仪中的优秀思想融入公交服务中,江苏某公交公司编印公交论语供职工学习,并精选论语经典名句挂在公交车厢内,打造公交车厢文化,以提高服务质量,陶冶市民修养,提升城市文明。假如以此为主题写一篇新

5、闻报道,你认为最合适的关键词是()A文化影响道德修养文化建设B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面向世界C色彩斑澜尊重差异文化创新D和睦相处文化融合文化竞争力解析:将儒家礼仪中的优秀思想融入公交服务中,打造公交车厢文化,提高服务质量,陶冶市民修养,提升城市文明,是发挥文化对人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提高市民道德修养的表现,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故A项最符合题意。答案:A7一弹戏牡丹/ 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 /一竖字铿锵/一画碟成双 /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 /一点茉莉香这体现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纽带一方水土孕育了一方文化A BC D解析:本题的解答可

6、以采用排除法。说法错误。故本题应选C项。答案:C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8(2011南京模拟)中华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生命力和无限魅力,除其蕴含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A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和源泉B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C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D比其他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顽强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9(2011泉州模拟)2009年在中国举办“俄语年”、2010年在俄罗斯举办“汉语年”是

7、中俄双方继互办“国家年”之后在文化交流领域的又一件大事。中俄双方在文化交流中要实现共赢,应该()A平等交流、和睦相处,认同外来文化B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汲取外来文化C求同存异、相互借鉴,维护文化多样性D取长补短、积极创新,弘扬传统文化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在中国举办“俄语年”、俄罗斯举办“汉语年”,中俄双方在文化交流中实行双赢,要求做到求同存异、相互借鉴,维护文化多样性,故C项符合题意;而A项中的“认同外来文化”,B项中的“汲取外来文化”,D项中的“弘扬传统文化”均与题意不符。答案:C10(2011西安模拟)白胡子圣诞老人和五光十色的圣诞树之间,装饰着大红的中国结或喜庆的红灯笼每年岁

8、末,走在上海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区,类似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圣诞装饰”令人眼花瞭乱。“中国式圣诞节”体现了()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中华文化的继承性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这体现了包容性,故选择B。答案:B三: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1(2011成都模拟)丽江古城历史悠久,丽江民居既吸收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这体现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性一方水土,一

9、方文化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无法区别A BC D解析:不符合题意,观点错误。答案:A12(2011长沙模拟)国庆期间,天安门广场有56根民族团结柱。在民族团结柱的每根柱子上都精心雕刻出一对身穿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青年男女,他们的舞姿、乐器和盛装最具民族代表性,一眼望去,人们便可辨知这是哪个民族。这表明()A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B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C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D民族节日是识别不同民族的唯一标志解析:根据舞姿、乐器和服装,便可辨知是哪个民族,这说明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C项符合题意。答案:C二、非选择题13(2011温州模拟)材料1:“中国蓝

10、、蓝动天下”这已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浙江卫视打响传媒品牌的雄心,蓝色代表着“蓝海”,象征着浙江卫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春来江水绿如蓝”,蓝是江南文化品质的本色;地球上最大面积是蓝色的,海阔天空,蓝象征着生生不息、波澜壮阔和放眼天下。材料2:自确立“中国蓝”品牌战略以来,浙江卫视传统的人文主义重装上阵,以一种崭新的概念诠释“中国蓝”中那一笔“春来江水绿如蓝”。如推出的浙江文化地理等节目融合了天文、历史、地理等元素,综合了新闻、纪录片、电视散文等电视语言于一体,全景式展现浙江悠久人文历史和多样自然面貌,呈现给观众非同一般的视觉观感和精神享受。结合材料1和材料2,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简要说明浙江卫视

11、“中国蓝”文化的特点。解析:回答本题应透过材料把握材料所体现的文化知识,可以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特征的表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以及文化继承与创新等方面组织答案。答案:(1)坚持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体现了“中国蓝”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2)春来江水绿如蓝,蓝是江南文化品质的本色,体现了“中国蓝”具有区域性特点。(3)浙江卫视传统的人文主义重装上阵,以一种崭新的概念诠释“中国蓝”,推出的浙江文化地理等节目,呈现给观众非同一般的视觉观感和精神享受,体现了中国蓝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文化。(4)“海阔天空、生生不息、波澜壮阔和放眼天下”说明了“中国蓝”是一种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文化。14材

12、料1: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国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山东馆的外形,体现“海岱交融”的自然与文化特色。外观以大海的浪涌为顶,以泰山为主视角,形成“青山连绵不绝,绿水长流不断”的文化意境,在一片层层上涌的流线形海浪中,五岳之首泰山拔地而起,形象地诠释“齐鲁青未了”的主题,也颇具齐鲁文化风味。材料2:近几届世博会的主题1998萄牙里斯本海洋未来的财富1999中国云南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2000德国汉诺威人类自然科技发展2005日本爱知县超越发展:大自

13、然智慧的再发现2008西班牙萨拉戈萨水与可持续发展2010中国上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注: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一个好的主题,总是在筹办世博会中经过多次酝酿而产生。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既延续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现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1)请你结合材料1,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2)结合材料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回答,历届世博会主题的确立反映了哪些道理?解析:本题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背景,选取其中的两个素材,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问,解答本问的关键在于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根据材料,联系教材内容,应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

14、深、包容性等方面分析说明。第(2)问,应注意,小“注”比表格对本问的解答更重要。答案:(1)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齐鲁建筑和“海岱交融”的文化特色,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历届世博会的主题,都是在举办世博会的活动中确立并随之不断发展的。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历届世博会的主题,既延续关注自然这一主题,又不断注入新的内涵。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历届世博会的主题虽然各个不同,但都共同关注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