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2.5《文化创新》分项练习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557096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2.5《文化创新》分项练习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2.5《文化创新》分项练习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2.5《文化创新》分项练习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2.5《文化创新》分项练习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2.5《文化创新》分项练习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2.5《文化创新》分项练习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2.5《文化创新》分项练习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2.5文化创新分项练习试题(江苏专版必修3)一、选择题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2011临沂模拟)电视剧沂蒙从唯物史观和民族大义的高度,创新思维,将发生在沂蒙老区的真人真事,通过原汁原味、质朴真实的拍摄手法和场景设置以及平实的方言和朴实的表演,彰显了沂蒙人民的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旋律作品创作的源泉艺术来源于客观,灵感来自于主观要积极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ABC D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和要求。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表述错误;灵感作为人的主观意识,其内容是客观的,说法错误;正确,属于题干材料给

2、我们的启示,故选A。答案:A2(2011汕头模拟)岭南民居由于历史悠久,对外交通频繁,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民居艺术,有潮汕式民居、家常民居、侨乡碉楼民居等。由于岭南气候炎热、风雨常至,民居形成小天井、大进深,便于通风散热。岭南民居丰富多彩的现象是岭南文化的多元性的缩影。这说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文化在交流中继承和发展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A BC D解析:本题以岭南居民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文化的交流、继承和发展以及文化与实践的关系等知识。“居民形成小天井、大进深,便于通风散热”和“岭南民居丰富多彩”说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故符合题意。千姿百态的岭

3、南民居形式都是在交流中继承和发展的,也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这些精神产品都离不开物质载体,故也符合题意。答案:C二:文化创新的意义3(2011启东模拟)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意味着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也意味着生命的衰竭,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A创造新文化 B提出新问题C文化继承 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解析:A、B、C项不符合题意。D项指出了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答案:D4(2011杭州模拟)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中存在着与传统制造业类似的现象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只能做贴牌加工,或仅仅出口文化“零件”和“素材”。要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必须()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B推陈出新、革

4、故鼎新C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D彻底改变传统文化解析:从题干中的“缺乏自主品牌”“仅仅出口文化零件和素材”可以看出提高文化竞争力就要创新,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C、D两项说法太绝对。故选B项。答案:B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5(2011烟台模拟)听到的是京腔京韵的侯宝林的相声,看到的却是卡通人物在说学逗唱;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旦净末丑的表演,听到的却是流行歌曲的韵律。借助Flash等现代化手段,传统戏曲也逐渐地被“80后”甚至“90后”所喜欢。传统戏曲的这一个“漂亮转身”启示我们()A文化创新的立足点在于满足更多人的需要B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工具便能实现文化创新C文化创新不仅需要继

5、承更需融入时代元素D文化创新需要注重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解析:文化创新的立足点为推动社会实践,排除A项。B表述错误。D不符合题意。传统戏曲借助现代手段为文化创新融入了丰富资源,从而实现了“漂亮转身”。故选C项。答案:C6(2011常州模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今天,我们倡导的“孝”,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层面的义务和责任,是现代家庭中调节父母与子女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上述对“孝文化”的认识()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摒弃正确把握了文化创新

6、的根基A BC D解析:“彻底摒弃”的说法错误,均符合题意。答案:C7(2011盐城模拟)世博会中国馆建筑的构思主题是“东方之冠”,它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鲜明地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这启示我们()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唯一途径B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C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民族精神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世博会中国馆建筑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给我们的启示是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故B项符合题意;C项与题意不符。A、D两项表述明显错误。答案:B四: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8(2011枣庄模拟)前几届世博会的主题分别是

7、:“海洋未来的财富”;“人类自然科技发展”;“水与可持续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世博会的这些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海世博会既继承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达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这体现了()在兼收并蓄中进行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的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继承传统文化是繁荣民族文化的动力A BC D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知识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与前几届世博会的主题相比较,说明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需要兼收并蓄。故符合题意。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说法错误;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新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保证,说法错误。答案:D9(20

8、11汕头模拟)潮汕抽纱曾经是潮汕人最重要的谋生手段,它是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传入的。它融合了潮汕织绣工艺,在潮汕人独特的审美观、精工细作和耐劳刻苦文化的滋养下,散发出沁人的艺术芳香。这说明潮汕抽纱的艺术创新()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文化借鉴外来文化体现时代精神A BC 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对选项进行取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均符合题意。答案:B10(2011哈尔滨模拟)两百多年前,周易被译介到欧洲。欧洲哲学家和科学家从周易卦象中得到启示,提出二进制数学,后来二进制数学成为电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之一。这一现象

9、说明()A中华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母体B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C文化的交流、借鉴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D先进民族文化必然不断取代落后民族文化解析:题中材料表明,中华文化与欧洲文化的交流、碰撞实现了文化创新,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不合事实,排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B说法欠妥;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D项说法错误。答案:C(2011镇江模拟)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并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当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韵味,因此他的作品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据此完成1112题。11上述材料表明,文化创新的

10、过程是()改造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开展文化合作,消灭文化差异的过程A BC D解析:中“消灭文化差异”违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错误;均符合题意。答案:A12徐悲鸿文化创新的做法对我们的启示是()抛开传统文化,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A BC D解析:抛开传统文化或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做法都是违背文化创新的要求的,错误;是文化创新的正确做法,故选C。答案:C二、非选择题13(2011杭州模拟)材料1:“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这句古

11、诗的用意在于劝诫世人珍惜生命、爱护自然。这种思想在古代的律法中已有所体现:朝代内容夏春天禁止砍伐、捕鸟、猎获幼兽商春天禁止伐木、捕鱼、猎获幼兽周春天禁止伐木、捕鸟、猎获幼兽、捕获鱼类注:类似内容在以后各朝代都有规定。材料2: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其中就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1)材料1、材料2共同反映了什么主题?(2)材料1、材料2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3)试分析材料1、材料2之间的内在联系。解析:要准确地回答本题,认真阅读材料是最为关键的。要分清楚每一则材料的主要思想。答案:(1)材料1、材料2共同

12、反映了我国重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材料1、材料2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的特点。(3)材料2中所体现的思想是对材料1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我国古代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注重爱护自然,珍惜生命。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水平的制约,古人不可能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发展和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14(2011上海模拟)材料1:近年来,中外文化活动频繁举行。继2005年法国文化年、2006年意大利文化年

13、和2007年中西(西班牙)文化年之后,2009年中俄两国互办“语言年”活动,此前,中俄两国还举办了2006中国“俄罗斯年”和2007俄罗斯“中国年”。材料2:世博会是当今世界人类创意的最大盛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它既是为世界各国搭建的交流合作的平台,也是进一步加强与世界交流、向世界学习的重要契机。它将成为全人类相互之间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大舞台。材料3:针对上述现象,三位同学就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发生了争论。甲同学:外来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应该照搬过来。乙同学: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差异太大,应该坚决抵制。丙同学:外来文化中有优秀的部分,也有落后的部分,我们应该根据

14、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1)材料3中三位同学的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并指出错误观点的主要倾向。(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请你根据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全面阐述自己的认识。解析:该题以中外文化交流为背景,以学生的争论为切入点,着重考查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认识,考查学生的综合评判能力。第(1)问,从争论的内容看,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丙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甲同学的观点属于“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乙同学的观点属于“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第(2)问设问角度明确,回答时要注意,该问的核心是强调通过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推动文化创新,要抓住“如何”二字,依据教材知识体系逐条梳理。答案:(1)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丙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甲同学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