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17区域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556980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17区域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17区域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17区域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17区域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17区域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17区域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17区域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2012年预测题) 区域产业竞争力系数表示该区域某产业的输出额占一定区域市场的比重,产业竞争力系数越大,产业竞争力也越强。产业竞争力系数可以衡量产业转移的动态趋势。读甲乙两地区某产业竞争力系数变化图及上海与浙江制造业在全国的竞争力系数比较表,回答13题。上海与浙江制造业在全国的竞争力系数比较表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产业产品不可能是文体用品B在T2时,甲地区开始向乙地区转移该产业C甲地区的经济实力总是略小于乙地区DT3到T4期间,该产业可能向其他地区转移2区域产业升级遵循的一般规律是()A由资金、资源密集型产业升级到劳动力、技术密集型产业B由资源、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升级到资金、技

2、术密集型产业C由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到资源、劳动力密集型产业D由技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升级到资金、资源密集型产业3根据表格,关于1990年2003年期间说法正确的是()A上海的家具企业规模一直小于浙江B皮革和文体用品可能存在从上海向浙江产业转移的趋势C浙江省一直输出表中制造业的产品D上海的产业均有向浙江转移的趋势解析:第1题,读图,结合题设条件可知,甲地区在T1时产业竞争力系数最大,某产业的输出额占一定区域市场的比重最大;T1后,比重降低,说明此时已经开始转移;甲地区在T1和乙地区在T3,产业的输出额占一定区域市场的比重相同,竞争力相当,输出额不一定相同;产业转移中一般是由经济综合实力高的

3、地区转移到相对较低的地区。第2题,区域产业升级遵循的一般规律是:由资源、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升级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第3题,由题意可知,上海的皮革和文体用品竞争力系数降低,而浙江竞争力系数变大,说明可能存在从上海向浙江产业转移的趋势。答案:1.D2.B3.B(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某市寻找适合布局工厂的地点,该厂址要满足两个条件: 地形平坦;距河流1 km范围内。图1中“空间资料”是该市地形与河流的空间分布,每一小方格代表1 km2(该区面积共16 km2 );“属性资料”是地形和河流的类别资料。根据选址条件,对照空间资料和属性资料,符合条件为“1”,不符合条件为“0”,若同一小方格内有两

4、种不同属性类别分布时,为求简化,占有面积比例较大的属性作为评估对象。完成45题。图14如图是四幅“河流”资料的评估值图,其中正确的是() 图2ABC D5根据地形、河流两项资料的综合评估,图3中适合布局工厂的地点是()1乙0011丙0甲1丁01111图3A甲、乙B乙、丙C乙、丁 D甲、丙解析:第4题,注意对文字材料的阅读和关键信息的提取,材料中要求距河流1 km范围和符合条件为“1”,不符合条件为“0”,并且占有面积比例较大的属性也作为评估对象也为“1”,依据这些条件可以判断图是符合要求的。第5题,甲、乙两地靠近河流并且地形平坦,丙地位于坡地,而丁地离河流太远。答案:4.B5.A(2011年高

5、考安徽文综卷)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完成67题。6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Aa、b、c Bc、b、aCc、a、b Db、c、a7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A西电东送 B西气东输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 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解析:第6题,重心变化规律的分析是该题的难点,“重心变化”这一名词考生不易理解,但却是解题的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北的油气产量增产空间越来越小,相反,中西部的煤、水电等的开发越来越快,能源生产重心从

6、东北地区向西南方向转移,故曲线c代表能源生产总量重心变化轨迹。东南沿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几十年的迅猛发展使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都向南偏移,其中体现改革开放经济成果的GDP的重心更靠近东南沿海。故曲线b和a分别代表能源消费总量重心和GDP重心的变化轨迹。第7题,能源生产的重心偏西,能源消费的重心偏东,要缩小这个东西间距,就要在东部建设能源生产基地,故D项正确,而A、B、C项发展的均是西部的能源基地。答案:6.B7.D 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89题。8图示区域秋色各有特色,按入秋时间早晚正确的赏秋顺序是 ()Aabcd BcdabCdcab Dbadc9在d城附近山区,能欣赏到的秋天景色是(

7、)A苹果香满山坡 B麦浪滚滚C绿草茵茵 D红叶尽染山林解析:第8题,根据经纬度准确定位,地势海拔高的先入秋,纬度高的先入秋,由此做出正确的判断是A项。第9题,d城附近山区,位于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区,秋季景色是漫山红叶。答案:8.A9.D读我国东部某市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演变图,回答1012题。10有关图中信息的推断,正确的是()A甲代表第一产业 B乙代表全市生产总值C丙代表第二产业 D丁代表第三产业11结合上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市已由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化为以第二产业为主B目前该市产业结构已经达到最优化状态,不需要进行产业升级C该市应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D该市应加快第一产业发展,提高第

8、一产业比重和产值12目前,本市的发展面临“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困境。对此,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控制人口规模B实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水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C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自主创新,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一产业D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价格,以解决土地利用空间不足的问题 解析:第10题,目前我国东部城市基本上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可以推断出图中甲代表全市生产总值,乙代表第三产业,丙代表第二产业,丁代表第一产业。第11题,由图示可知,该市已由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化为以第二产业为主

9、;该市产业结构仍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该市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不是加快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比重和产值。第12题,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提高土地价格,在现实中均不可取,排除A、D两项,本市应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排除C项。答案:10.C11.C12.B二、综合题13(2012年预测题)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经纬网判定,北水南调是由_流域调入_流域。(2)试分析该地区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原因有哪些?(3)试分析北水南调工程的有利条件及其影响。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可知,为松花江流域,为辽河流域。第(2)题,跨流域调水的原因在于调入区水资源短缺,调出区水资源相对富余。图中

10、河为辽河,流经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且辽河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重工业发达,需水量大,致使水资源短缺。第(3)题,由图可知,工程经过地区多为平原,地势平坦,调水难度小,利于工程建设。松花江流域水资源调出一部分,可以减轻该流域的洪水危害。同时还可以缓解辽河流域的水资源紧张问题。答案:(1)松花江辽河(2)辽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辽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3)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减轻松花江流域洪水灾害,缓解辽河流域水资源紧张状况。14 (2011年绍兴质检)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受到区域发展基

11、础条件、产业发展和体制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除传统的城镇化影响因素(如工业化)外,我国出现了许多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如区位优势、第三产业、户籍制度、建设资金投资主体多元化等)。我国大陆沿海各省区(市)推动城镇化的影响因子差异很大。影响因子意义第一因子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省外迁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交通干线公路网密度反映人口乡村城市流动、跨区域流动的强度和便捷程度第二因子港口吞吐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外商实际投资额反映城镇化中非工业化的拉动因素,即工业化不高情况下的城镇化第三因子人均GDP、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反映综合经济实力壮大从而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情况材料二20

12、00年与2005年大陆沿海省区城镇化水平及变动幅度。材料三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是浙江省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规划中提出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升浙江整体产业层次。(1)简述20002005年,我国大陆沿海省区(市)的城镇化发展的特点。(2)从工业结构差异入手,分析说明广东省和辽宁省的城镇化第一因子的差异。(3)京津冀和福建的城镇化有明显的非工业化推动特征。据此推测这些省(市)三大产业共同的变化状况。(4)简述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自然条件。未来浙江省可以发展哪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解

13、析:第(1)题,20002005年,我国大陆沿海省区(市)的城镇化发展的特点,读图分析即可。第(2)题,结合材料,说明广东省和辽宁省的城镇化第一因子的差异,但要从工业结构差异入手。第(3)题,三大产业共同的变化状况从城镇化发展角度分析。第(4)题,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自然条件从海岸线、港口、海洋资源等角度分析;未来浙江可以发展的新兴海洋产业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分析。答案:(1)城镇化水平较高;各省(区、市)城镇化水平差异很大;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均衡。(2)辽宁省的重工业比重大,产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镇发展慢,城乡居民收入较少,铁路交通网络密度大,而公路网密度较小,省外人口迁入少;广东

14、省的轻工业比重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小城镇发展迅速,工业化发展速度快,城乡居民收入较多,公路网密度大,吸引大量外来人口。(3)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小,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值占GDP比重大。(4)优势自然条件:海岸线漫长曲折,岛屿众多,多优良港湾(深水港);海洋资源(能源、化学资源、矿产资源、渔业资源)丰富等。新兴产业: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水淡化)、海洋能源利用等领域。15(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方面争取了国产大飞机总装等项目,另一方面向安徽等地转出部分制造业。同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制造业集中分布区不断调整。下图表示上海市2004年制造业就业比重的空间分布。(1)图中甲地为_(功能区),简述判断理由。(2)分析国产大飞机总装基地落户上海的原因。(3)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解析:根据图中有关信息可以看出,甲地制造业比重低,位于市中心,可以得出结论:该地的功能区类型是商业区。 国产大飞机是技术、资金密集型工业,落户上海,可以利用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从自然、人文等方面分析作答。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经济因素是现阶段的主要因素,题目也要求从“产业转移”的角度分析,说明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安徽迁移的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