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新闻阅读(3)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554249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新闻阅读(3)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1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新闻阅读(3)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1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新闻阅读(3)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1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新闻阅读(3)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1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新闻阅读(3)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新闻阅读(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新闻阅读(3)(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新闻阅读(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访蚁族作者廉思却咏梅 “蚁族”群体多为“80后”,接受过高等教育,处境却如卑微的蚂蚁,群居在城市的边缘。 记者:“蚁族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廉思:研究发现,大城市均有大规模的“蚁族”存在。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大都倾向于留在城市,加剧了大城市的磁体效应。2002年,有关部门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允许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其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这就为“蚁族”的产生提供了依据。同时,随着我国首批扩招大学生进入社会,逐年增加的毕业

2、生与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民工潮汇聚成就业洪峰,造成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这也必然要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让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但是很多学生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转变。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市场需求情况并没有及时成为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划定的风向标。 记者:有读者反映,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是艰苦奋斗出来的,“蚁族”并不值得同情或怜悯。你怎么看? 廉思:“蚁族现象”也确实反映了我国社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蚁族”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名副其实的“穷二代”。他们勤奋苦读考上大学,背负着家庭很高的期望,但是目睹同学中“富二代”、“权二代”毕业后

3、轻易获得好职位、买房买车。自己却从村到村(从农村到聚居村)、求职艰难。他们对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的感受跟其他群体是不一样的。如果这样一群“精英候选人”无法参与社会,或者社会使他们“走投无路”,让他们以年轻脆弱的心灵和一无所有的经济能力裸露于经济危机之下,必将时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记者:通过你的研究,“蚁族”现在的思想状况是什么样子? 廉思:中国社会存在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很多乡村出来的大学生自身还承载着父母的厚望、家族的“面子”,所以也会有类似“宁要北上广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迫使他们选择留下来做“蚁族”。“蚁族”普遍认为,在大城市生活会更有利于自己的人生

4、发展。他们急切盼望以积极的思路有序地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剩下的问题就是研究怎么解决、采取什么政策、条件和进程。 记者:最后,请你对“蚁族”们说些心里话。 廉思:我要为“蚁族”鼓掌,“蚁族”并不是失败者,只是尚未成功。放平心态,坚信自己的选择,通过不懈的努力,“蚁族”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节选自2010年2月25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蚁族现象”在各大城市都有存在,它反映出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果不认真审慎地对待这一现象,将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创建。 B“蚁族”群体特点鲜明,他们年轻,坚忍,个人条件较欠缺,来自较落后地区

5、,群居城市边缘,但仍积极融入自己所处的城市。 C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将大学生视为“天之骄子”,使许多大学生不能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改变自我的定位,奋斗目标的预设不切实际。 D大量民工涌入、大批工人下岗再就业增大了“蚁族”社会生存竞争压力,许多“蚁族”无法获得“富二代”那样的家庭帮助。2试归纳概括“蚁族”现象产生的原因。(6分)答: 3结合全文,谈一谈对“蚁族”应持怎样的态度。(6分) 答: 答案:1.(3分)【答案】B【解析】“个人条件较欠缺”不够准确,第一节能看到“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来自较落后地区”表述不准确,过于绝对化了,文中表述为“蚁族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2.(6分)【答案】

6、(1)传统思想观念、家庭的期望迫使大学生选择留在大城市;(2)大城市的人生发展机会吸引大学生留下来;(3)我国就业政策的调整为“蚁族”的产生提供了依据;(4)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5)大学生择业观的相对滞后,没能顺应社会现实的转变。(6)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相脱节。(每点1分)4. (6分)【答案】(1)对“蚁族”无法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表示同情;(2)对“蚁族”给社会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表示隐忧;(3)对“蚁族”不能正确定位自己作为“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表示批评;(4)对“蚁族”的选择与努力表示鼓励。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一个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 他矮胖胖的。 他所在的

7、四川安县桑枣中学,连续l3年都是全县中考第一名,周围的家长都拼命把孩子往里送。学生最多的班,有80多名学生,最前排的学生几乎坐在老师下巴前。 地震来临时,他正在绵阳办事。第一波震荡刚过去,他立即驱车飞快地往学校赶。 路上他就怕学校那栋没有通过验收的实验教学楼会出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没有找正规的建筑公司,那栋楼连楼梯栏杆都是摇摇晃晃的,没有人敢为这栋楼验收,老师和学生谁也不愿意搬进去。 后来,他当领导了,下决心要修这栋楼。 他发现与这栋楼相连的厕所楼质量很差,污水锈蚀了钢筋,就先拆除了;他发现楼板缝中填的是水泥纸袋,生气地重新灌注了混凝土;他将原来华而不实却又很沉重的砖栏杆拆掉,换上轻

8、巧美观结实的钢管栏杆。接着,他又对这栋楼动了大手术,将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按正规的要求,从37厘米直径的三七柱,重新灌水泥,加粗为50厘米以上的五零柱。他动手测量,每根柱子直径加粗了15厘米。学校没有钱,他一点点向教育局要,左一个5万元、右一个5万元地化缘,利用寒暑假和周末,蚂蚁啃骨头般,一点点将这栋有l6个教室的楼修好了。 他知道,教学楼不建结实,早晚会出事。就是组织不好,造成学生踩踏事故,也没法向娃娃家长交代。 于是,他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 演习的这一天,课间操或者学生休息时,学校会突然用高音喇叭喊:全校紧急疏散! 娃娃们早已被事先教育好:教室里面一般

9、是9列8行,前4行从前门撤离,后4行从后门撤离,每班必须排成单行,两个班合用一条楼梯,在2楼、3楼教室里的学生要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在4楼、5楼的学生要跑得慢些,否则会在楼道中造成人流积压。疏散到操场上站在自己的固定位置上。他让人计时,不比速度,只讲评各班级存在的问题。 下课后、课间操、午饭晚饭、放晚自习和紧急疏散时都是教学楼中人流量最大的时候,他要求老师站在各层的楼梯拐弯处。因为拐弯处孩子最容易摔,如果摔了,老师可以把将孩子从人流中抓住提起来,不至于让别人踩到娃娃。 刚搞紧急疏散时,学生当是娱乐,有反对意见,但他坚持。 后来,学生老师都习惯了,每次疏散都井然有序。 那天地震,他不在。

10、学生们正是按着平时学校要求、他们也练熟了的方式疏散的。 地震波一来,老师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学生们立即趴下去。 老师们把教室的前后门都打开了,怕地震扭曲了房门 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了教室。唯一没按学校要求的是,几个男生护送着位挺着大肚子的老师同时下了楼。 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里,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 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90多位教师的房子都垮塌了,其中70多位老师,家里砸得什么都没有了。 他从绵阳疯了似的冲回来,冲进学校,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他的学生,11岁到15岁的娃娃们,都

11、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四周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那栋他主持修理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塌。 那座楼上的教室里,地震时坐着700多名学生和他们的老师。 这时,他浑身都软了,哭了。 通信恢复后,老师们大声骄傲地告诉家长:我们学校,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说话时眼中噙着泪。 学校的墙上写着:“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 他叫叶志平,是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四川省优秀校长。 (2008年5月24日新华社稿,有删改)1通观全文,叶志平校长的“避险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答: 2本文没有什么直接褒贬的议论和抒情,通篇充溢着对叶志平校长的敬佩与赞誉。请以文章第八段画线部分的内容为

12、例,评析文章是如何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的。(6分)答: 3有人认为,这篇通讯角度单一,只从“避险意识”的角度来写叶志平,而学校教学质量高等方面仅一笔带过,错失了多视角全面表现一个优秀校长的机会。你认为呢? (6分) 答: 答案:1【答案示例】 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重视教学楼的建筑质量,千方百计进行加固维护。重视平时和紧急疏散时的演练,坚持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答对两点即可。每点3分)2【答案示例】 这篇通讯用事实说话,通篇使用第三人称,主要通过列数据及旁观直描的叙事手法(写实手法)来叙事,如第八段,没有出现一句明显的抒情和议论,甚至没有任何修饰,只是客观地

13、陈述事实和细节,只用简明的数据对比,就已经完全表现出叶志平校长对保障师生生命安全高度的责任心,对工作的认真细致。3【答案示例】 示例一:我不同意此种观点。这篇通讯叙事不枝不蔓,集中体现了文章的写作意图。汶川“512”地震之后,灾区校舍的质量问题已经凸现出来,记者具有敏锐的职业眼光,及时记录和表现了一个尽其所能保障师生生命安全的中学校长形象,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当时人们关于“灾难能否避免”的疑问。而其他与此关系不大的素材则一笔带过,防止喧宾夺主,避免了“高大全”类型化的写作模式,鲜明、集中、准确地诠释了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 (或:这篇通讯角度单一却有深度。作者独辟蹊径,从校长对师生

14、生命安全的关注这个角度,紧紧围绕着“避险”来写,只从一个角度切入,其他素材一笔带过,抓住“加固教学楼”和“组织应急疏散演练”两个核心情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描叙,着力表现叶志平校长的责任心和远见,他的谋略和能力,以及他的坚韧和执著。文章目标明确,挖掘得深,远胜于面面俱到的叙写,更显现了报道的深度) 示例二:我同意此种观点。叶志平是四川地震灾区一名难得的优秀校长,记者如果能够多方面深入了解、开拓素材,比如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建设学校,如何在条件差、待遇低的情况下提高教育质量等,给读者展现一个全面的叶志平,人物形象更为饱满、鲜明,对于全国人民进一步了解灾区的教育状况,了解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工作的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