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6世界现代政治、经济、精神文明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551870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6世界现代政治、经济、精神文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6世界现代政治、经济、精神文明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6世界现代政治、经济、精神文明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6世界现代政治、经济、精神文明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6世界现代政治、经济、精神文明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6世界现代政治、经济、精神文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6世界现代政治、经济、精神文明(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六】世界现代政治、经济、精神文明【考情分析】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高考试题多以形象的新情境切入,考查对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判断。多极化趋势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欧共体的形成和第三世界的兴起都受到了高考命题者的重点关注。因为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特殊地位,美国的外交政策备受高考重视,特别是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高考命题多侧重考查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表现。2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专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近年来都受到了高考命题者的关注。考查的重点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和原因。从命题形式

2、上看,主要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选择题也占有一定的成份。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多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强调对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的考查。3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近年来对本专题的考查多集中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的改革等内容,以选择题为主。材料解析题集中在二战后苏联的三次重大改革上。本专题的命题多与其他专题联系起来考查,如联系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苏联的解体等。本专题高考还往往联系时政热点问题是的“三农”问题。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专题。核心知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和发展、欧洲一体化进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出现

3、的原因及影响等等。从考查的角度看,本专题多与新航路开辟和两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考查,且综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考查。从考查的主要内容看,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5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专题,涉及到现代的内容只有第三次科技革命,考查的侧重是联系时政热点,多角度综合分析问题。考查的角度往往是中外知识相联系比较,重视考查科技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的相互影响。材料解析题是命题的主要形式。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专题中,只涉及到现代文学和艺术,内容较少。高考中只出现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将是今后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但多与中国古代近代文学艺术、世界近代文学艺术进行综合考查。【知识交汇】一、“

4、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比较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公开破裂和苏联“冷战”的开始。而“马歇尔计划”比较隐蔽,着眼于经济手段,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它企图通过帮助欧洲复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同时,美国乘人之危实行“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意图十分明显。2二者的实质可以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实施步骤和组成部分。“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当然,“马歇尔计划”对世界经

5、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也产生过积极作用。二、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所谓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简而言之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而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三者的关系: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

6、塔体制的瓦解。三、美苏争霸的经过及其两国对中国分别采取的政策1第一阶段:(1)时间: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2)双方基本态势:既有缓和又有紧张。(3)表现:缓和方面:第一个事例是签定对奥地利和约。第二个事例是苏联承认联邦德国。第三个事例是赫鲁晓夫访美。紧张方面:一是柏林墙事件。二是古巴导弹危机。说明战略优势在美国。出现缓和是因为双方实力差距的缩小,出现紧张是因为在争霸中双方存在利益冲突。第一阶段特征以缓和为主。这一阶段赫鲁晓夫主动与西方合作来实现争霸的目的,是因为:美苏势力差距仅管缩小,但优势还在美国方面。所以苏联采取合作形式与美国争霸。(4)与中国关系:苏联:恶化。美国:遏制。2第二阶段

7、:(1)时间: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2)双方态势:苏进攻美防守(3)表现:苏联在欧洲采取缓和战略,而在亚洲以武力进攻。双方战略重点利益在欧洲。美国一是从越南撤军,二是与中国关系正常化。(4)与中国关系:苏联:威胁中国。美国:正常化。3第三个阶段(1)时间:80年代。(2)双方态势:美对苏强硬,苏联全面收缩。(3)表现:美国在争夺第三世界上打小规模战争与苏联竞争,因此很多别国内政问题因美苏双方的介入而国际化,难以解决,如阿富汗问题,一打就是9年。在核战略方面美苏在质量上竞争,如“星球大战计划”,但美国此举意在拖垮苏联。苏联先是裁军,从阿富汗撤军,退出了其最传统的东欧地区。(4)与中国关系:苏联

8、此后不断访华,中俄关系到今天一直保持良好;美国在争霸中取胜,以前通过中国抗衡苏联,现在与中国关系时好时坏,关键有一个台湾情节在其中。四、西欧、日本和不结盟运动对两极格局冲击的差异1具体目的:西欧与日本一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进而建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二是仍坚持与美国一起对抗、遏制苏联。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和非集团的基本宗旨和原则,主张以和平方式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2性质不同:西欧和日本冲击两极格局是企图再现昔日的辉煌,追求大国、强国的地位;而第三世界的反帝、反殖、反霸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3冲击进程不同: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

9、竞争到外交上的抗争;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斗争再到经济斗争。五、二战后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1美国同西欧国家关系的演变:战后初期,经济上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政治上通过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把英法等西欧国家推向了与苏联对抗的最前线。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随着西欧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反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欧共体的成立和扩大,使西欧终于成为能与美国、苏联相抗衡的力量。80年代中期,欧共体的国民生产总值与美国相当,进出口贸易是美国的三倍多,并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2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

10、在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几十亿美元的“特需订货”,从而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为了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结束了占领状态,大力扶植日本经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力强盛,从70年代起,日美经济竞争激烈,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成了最大的债务国。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激化,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六、西欧和日本崛起原因的异同1相同点:二战前就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基础。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和日本采取了扶植的政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受到美国保护,减轻了军事负担,可以集中精力和财力进行经济建设。加强政

11、府对经济的干预,进行社会改革,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和外资,发展新兴产业和外向型经济,重视科教事业。2不同点:西欧走向联合,1967年成立欧共体,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战后在美国占领下被迫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日本战后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后,美军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七、列宁领导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1相同点:(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2)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3)都注意利

12、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4)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2不同点:(1)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3)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13、。(4)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5)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6)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八、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三者的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相似之处背景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内容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

14、的实际需要;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同之点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国内外敌人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新政前美国遭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改革开放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不同苏俄新经济政策侧重于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罗斯福新政侧重于加强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全面干预中国的改革开放立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内容涉及农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目标在实现经济体制的改变。性质不同列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条件下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恢复国民经济罗斯福是在不改变资

15、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实施缓和矛盾,恢复经济的措施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照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创举实施成就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经济恢复,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照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举,使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结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计划性经济和市场性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方式。九、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有什么异同?共同点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背景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三年战争结束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十年“文革”使经济濒临崩溃,社会一片混乱内容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作用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