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互动学案同步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531600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4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互动学案同步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互动学案同步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互动学案同步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互动学案同步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互动学案同步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互动学案同步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互动学案同步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bo,sh,p,mi,yo,ji,xin,u,hu hu,sh sh,un un,xin xin,荒谬,未雨绸缪,寂寥,悔过,教诲,晦暗,侮蔑,碑铭,脾气,裨将,睥睨,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拿着火把。拥,持、拿。,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那些到的人更加少。加少,更少。,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照明,这里用作动词。,出洞以后。既,已经,以后。其,助词,无实在意义。,责怪。,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深思而慎取之也,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2、,十分之一。,数词,十一。,不平凡。,程度副词,很,十分。,是两个词,相当于“的缘故”。,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到达,达到地步。,表示另提起一事的介词。,动词,能够 名词,心得,收获。,形容词,平常,寻常 副词,常常。,动词,观察 名词,景象。,形容词,错误 动词,弄错。,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名词用作动词,说明白。,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形容词用作名词,艰险偏远的地方。,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介词,对、对于 介词,在 介词,到,介词,不译。,副词,表示判断,可译

3、为“是”“就是” 副词,竟、竟然 连词,于是 以副词,才。,形容词,是,对 意动,认为正确 代词,这样,如此 连词,然而,形容词后面词缀 助词,的样子。,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其址始舍”。,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地享受那,游览的乐趣。,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广泛,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二、深层探究 7本文是一篇游记,但又不仅仅限于游记,在课文1、2段,为了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作者

4、是如何行文的?试从表达上简析。 点拨 文章1、2段,主要用记叙方式,写出游山的见闻及经过。其中第1段特别提到华山洞旁的“仆碑”上所刻山名为“花山”,为第4段的议论埋下伏笔,认真考证碑上的文字,探索事理的本源,是他“求思之深”的精神,也是文中“深思而慎取”的依据。第2段中四处对比为第3段的议论作铺垫:第一,用“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作比;第二,用“前洞”的“记游者甚众”与“后洞”的“来而记之者已少”“又加少”对比;第三,用“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之深对比;第四,用余进洞愈深所见之景愈奇与“既其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两种不同心情对比。,8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

5、由“仆碑”生发出“深思而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点拨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作者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而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而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

6、,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而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9作者为何由“仆碑”而“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仆碑”和“古书”有什么关系? 点拨 作者并不只想就“仆碑”上的文字进行议论,而是想议论人们对所有“不存”的“古书”上的知识的误传而带来的危害,从而得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结论,因此作者自然由“仆碑”过渡到“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仆碑”和“古书”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是“斑”和“豹”的关系。,10这篇文章的主题,一直被人们理解为是说学习贵在有志。古人如此看,今人也如此看。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 点拨

7、作者记褒禅山后洞之游,因受“怠而欲出者”的影响,“不得极夫游之乐”,回来以后,自悔之情不能已,同时悟出治学之道,庶几类此,因此作文,劝喻人们在学习中必须深入思考,谨慎选取,而不可浅尝辄止,人云亦云。把这篇文章的主题归纳为有志是不够准确的。有志是在学业、事业中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王安石此文不在强调有志,而是在能否深入到险远地方见非常之观的诸多条件中,强调了“不随以止”,只要我们对原文稍加分析,是不难明白这一点的。对于写仆碑上漫灭的碑文中犹可辨识的字,其目的不是为了表现有志的主题,而是为了表现不人云亦云(“随以止”),必须深思而慎取的主题。,1结构图解,2中心主旨 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说明无论是治学还是做其他任何事情,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3写作特色 1因事说理,以小见大。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景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