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长江三峡》精品课件 苏教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529745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长江三峡》精品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长江三峡》精品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长江三峡》精品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长江三峡》精品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长江三峡》精品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长江三峡》精品课件 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长江三峡》精品课件 苏教版必修3(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江三峡,作者简介:,刘白羽,现代著名作家,1916年9月28日生,北京通州人。他是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散文集芳草集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他与杨朔、秦牧被称为“现代三大散文家”。,长江三峡,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 193 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 90 公里,宽谷段合长 103 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学习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学习体会本文

2、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全文可分几个部分?,提示: 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第二部分(2)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3-5)写船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 第四部分(6-9)写船在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第一部分(1)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文章第一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一段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 “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雄伟”、“瑰丽”概括了三峡的主要特征,“大自然的伟力”是作者对三峡的赞美,“母亲河流”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热爱的真挚感情。 从全文看,作者就是通过对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的描写,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的。,第二部分(2)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请找出描绘瞿塘峡的语句:,思考:三峡的景物主要是山和水,如何写出气象万千的景致变幻呢?作者在安排自己所见的景物时又有什么特点呢?,本段的景物描写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景随时异。 步移景异。 同景换角。 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征。 在拟声绘色地描写基础之上,恰当地抒发情感,

4、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第三部分(3-5)写船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巫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巫峡的特点表现出来的?,巫峡两岸山峰秀美 写作手法: 点面结合 运用大量的比喻 按时间和航行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第四部分(6-9)写船在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西陵峡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除了直接描摹自然景视以外,还用什么方法来写出西陵峡的凶险?,从课文中找原句回答 总写西陵峡特点 :“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这部分着重介绍了“秭归”和“香溪”两个县城,并引用有关屈原的传说和杜甫的诗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

5、的境界,使神奇秀丽的三峡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更加增添情趣和美感; 告诉人们,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长江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使行文更富于起伏变化。,课文的中心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革命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游记散文的写法 :,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 描写景物要注意自己的立足点和视察角度 文章结构安排一般以游程或时间为序 根据表达需要安排详略,可用“广角镜”描绘场面,也可用“长焦镜”展示“特写”,有远有近,有面有点,使文章错落有致 选取准确、鲜明的语言,善用各种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的特征,使读者也如身临其境,布置作业:,完成优化设计和导学练上的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