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7-2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528698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7-2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 7-2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 7-2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 7-2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 7-2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7-2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7-2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迷神引 宋晁补之 贬玉溪,对江山作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简介】 迷神引,词牌名。双调,九十七或九十八字,仄韵。调律谓此调多三字,最为凄咽。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哲宗朝,累迁著作佐郎,后因事遭贬谪。徽宗立,复召为著作郎,官至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与秦观、黄庭坚、张耒齐名

2、。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注解】 绮:锦缎。 浦:水滨,临水近岸之地。 阮:指三国魏诗人阮籍。阮籍有咏怀诗八十余首,表现忧时嗟生、途穷命蹇的感叹。这里词人以阮籍自居。 平楚:楚,丛木也。登高望远,见木林如平地,故云“平楚”,犹言平林。,【故事】 晁补之在哲宗亲政后,因坐元党籍,被贬监处州、信州(在今江西上饶市)酒税。这首词作于贬信州时。小序中“江”指信江,源出玉山县怀玉山。词中通过从日暮到夜晚江边景物的描述,表现了作者遭到贬谪与羁旅生活的哀愁和寂寞。 青山渐渐黯淡起来,红日已经西沉。浩浩大江,不舍昼夜,向东奔流。天上余留的云霞像散开的锦缎,飘

3、向烟波浩渺、一片空茫的水尽头。汴京越来越遥远了,不知在哪里?使人忧愁。几点渔船灯火,闪闪烁烁,细小而微弱,把近岸的船坞照得迷迷。我乘坐的帆船渐渐把桅杆低低落下,慢慢靠近了前面的水滨。,暗暗想到我的生平,勤奋读书,忠心为国,却遭这样的贬谪,真懊悔被读书做官所误。觉得自己而今和阮籍一样,施展宏图抱负不可能了。可又羁于谪宦,想归隐又受到阻挡。眼望一片使人断魂的皎洁月色,洒落在一望千里,令人伤心忧郁的平林之上,我心不禁悲痛。再听到如泣如诉的竹枝歌,悠悠传来,声声都是怨恨,不知是为谁痛苦?突然一声猿啼,一声鸟叫,似乎惊动了水上岛屿。烛光摇摇晃晃,昏暗迷蒙,我终夜不能成眠,只好卧听渡口传来的更鼓声了。,(

4、2010年高考课标卷)(原文在墨子尚贤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译文: _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译文: _,【解析】 (1)“以”“乘”“缘”“堞”及句子大意各1分。 (2)“偾军”“浮断木”“莲实”“哺”及句子大意各1分。 【答案】 (1)贼兵攻打了三天没有攻入,后来就凭借着大船随着水涨起来的机会,通过船尾攀爬到城垛上攻入城内。 (2)遇上了溃败的军队,把她们的船夺走,把她和孩子扔进江里。她抱着孩子浮在江里的断木上漂入了苇洲,采摘莲子喂养孩子,经过了七日孩子(所幸)没有死

5、。,1了解韩非子及其代表作品;积累本文所涉及的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翻译重点文段;理解作者思想;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 3领悟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并思考其思想的现实意义。,1本文共选取了十四则小故事,请概括各蕴涵的道理。,2.第一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 选文1的第一个故事:“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商太宰”指宋国的相国;宋国为商人的后裔,所以常常被称为商。“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请问客”,意思是说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太宰是这样回答的:“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于君。”这句话意思是,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

6、了。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国君。太宰的话很妙,对孔子来说可能十分切当,对子圉来说则未免有点儿贬损。“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贵于君”,指得到国君的尊贵。“弗复见”,指不再荐举孔子。子圉的反应也很妙。他说国君已经见过孔子之后,再来看太宰你,也会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这一方面反击了太宰的贬损,另一方面又使得孔子得不到国君的尊贵(表面上看又似乎全是为太宰考量)。子圉和太宰都认识到孔子了不起,也都阻止孔子得到国君的赏识和任用。其不顾公义,如此。,3宋东逆旅之父说:“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那么,美到底有没有标准呢?

7、有人认为,美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态,美的东西到处都有,需要人们去发现,去认识。不同时代的人、同一时代的不同的人,对于美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浩瀚无边、气势磅礴的大海美,晶莹剔透的露珠也美;高山的险峻美,石子的光滑也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美,茅草屋、篱笆墙、牧童樵夫的恬静山村也美。,也有人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美能在形象中显出,不管是自然界当中的“江南可采莲”的美,社会里舍身救人的美,还是文学艺术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美,都有种种具体形态,而这正是美的形象性所在。,4“三虱食彘”的故事有何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 “三虱”的愚蠢之处在于,它们只

8、从个人利益出发,鼠目寸光,为争“肥饶之地”而互相争斗,没有看到它们的个人利益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一味进行毫无意义的争执,很可能因“腊之至”而全被烧死。如果想每人都享得美味而且保全自身,必须先保住它们赖以生存的母体。 “三虱食彘”的寓言,其实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往往也像这三个愚蠢的虱子一样,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互相倾轧、尔虞我诈,不去共同维护集体利益。而集体利益不存在,哪有个人利益可言!大到一个国家、民族、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大自然都是同样的道理。,5第八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第八个故事:“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这是说鲁国一对夫妇双方都有特长,想要迁往越国去谋求发展。“或谓之

9、曰:子必穷矣。”这人断言他们夫妇一定会穷困。那鲁国人自然不解,就问道:“何也?”看他怎么说:“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他的话意思是,草鞋或麻鞋是要穿在脚上踩在脚下的,可是越国人光着脚板走路(用不着鞋子);生绢是要做成帽子戴在头上的,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用不着帽子)。,凭你们夫妇俩的特长,到用不着这些特长的国家去活动,想要使自己不穷困,难道可以做到吗?人要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鲁国那对夫妇竟然想去一个毫无发展空间的地方,岂不是十分盲目? 6韩非子中的故事用来说理,其主要手法是什么? 善于利用比喻说理。如

10、犁锄简洁清晰的救人救火的比喻,把鲁国身处列国间的当务之急说得明明白白。杨布跟狗生气,狗跟杨布生气,其道理是一样的。诸如此类。,【答案】 A(过:经过),【答案】 B (A组,于是,就/趁机;B组,均为“因为”;C组,到/代词,他(孔子);D组,变为/为了。),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B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C陈轸贵于魏王 D焉往而不美 【答案】 D(D是宾语前置,其它的是状语后置),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人性恶的句子是 ( )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太宰因弗复见也 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 越远,利以避

11、难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A B C D 【答案】 A,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圉把孔子引见给宋国的太宰,子圉后来问孔子这人怎么样,太宰给孔子很高的评价,希望把孔子引见给国君。子圉怕孔子得到国君的重用而忽视了自己的地位,就劝告太宰别把孔子引见给国君。这则故事说明为国家选材是来不得半点私心杂念的。 B狗认不认识杨布是凭着杨布出门穿过的衣服,这暗示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以貌取人,仅靠容貌判断会闹出许多笑话,判断一件事情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不能犯形式主义错误。,C鲁穆公为了跟晋国、楚国搞好关系,以便在患

12、难的时候能找到盟军,不惜派儿子们去他国掌管兵权。犁锄一席话击中了要害,这样做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所做的对鲁国潜在的危急于事无补。 D三只虱子为了在猪身上争夺最佳地盘吵吵嚷嚷,最后这些虱子不在争吵一起叮咬猪,猪不胜其纷扰,消瘦了下去。这则寓言表明了人们常常为眼前利益而忙乎,不能为长远利益而筹划。 【答案】 C(“不惜派儿子们去他国掌握兵权”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

13、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三虱食彘,相与讼。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彘臞,人乃弗杀。,【答案】 D(足:满足),7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衣缁衣而反 B天雨,解素衣 C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 D彘臞,人乃弗杀 【答案】 D(A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B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C树,名词活用作动词,种。),8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 译文: _ (2)彘臞,人乃弗杀。 译文: _,【答案】 (1)水用来做边际的,是没了水的地方;富裕用来做边际的,是人感到满足的地方。 (2)猪消瘦下来,人们就不杀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