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拾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次调研考试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507372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拾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次调研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北拾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次调研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北拾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次调研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北拾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次调研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北拾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次调研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拾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次调研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拾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次调研考试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景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次调研考试试题6.19一、选择题(本题共48小题,每题1.5分,共72分)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2.吕氏春秋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为解决以上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A按遗嘱继承制B按年龄继承制 C按军功继承制 D嫡长子继承制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对右图阳陵虎符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通过它皇帝可以调动全国的军队 B、皇帝拿虎符的右半边,太尉拿左半边 C、皇帝拿虎符的右半边,将领拿左半

2、边 D、它是秦朝太尉调动军队的凭证4.某本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谕文武百官曰: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纲之纪纲。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弊,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赖神发其奸,皆就殄灭。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据此,这位“上”应该是A秦始皇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明成祖5.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

3、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6.古今奇观第二十一卷老门生三世报恩中说:“如今是个科目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这反映了当时 A否定科举制的作用 B科举考试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科举考试限制了儒学的发展 D科举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7.清雍正时,川陕总督年羹尧有谢御书陆贽奏议叙文折。硃批:“览卿奏谢,知道了。此事当具本奏,令众知不私。此篇文朕先已发出乾清门,满汉大臣看过。本上文意可另斟,着特谕。”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奏事密折直接呈送皇帝 B.一般事务奏事另有途径C.提高了军机处办事效率 D.皇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8.“来自星星”的都敏俊教授1

4、609年来到地球。如果他在当时的北京和伦敦之间瞬间移动,最有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中国商人叫卖粉彩瓷,英国农民收获马铃薯B中国女人穿着旗袍,英国男人正去工厂做工C中国文人参加科举考试,英国绅士争睹莎翁戏剧D中国小孩放着鞭炮,英国市民乘坐火车机车9.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耆英曾说,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军队。在你看来,导致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军队的根本原因是:A老百姓对清政府的腐败不满 B长期的专制统治,老百姓没有主人翁意识C老百姓没有爱国精神 D老百姓对列强的本质认识不清10.下表是19世纪中期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其中导致1844年进口猛增的原因是:年代

5、1842184418461848正当贸易货物总值(万英镑)96.9230.5179.5144.6A鸦片输入减少 B自然经济解体 C列强夺取了政治经济特权 D5%的低关税11.80年前,戴季陶在日本论中写到:“中国这个题目上,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到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功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这句话主要体现了作者( )A希望中国人最大限度地去服从日本 B认为日本人比中国人在对待对方上更明智C主张对日本加深了解,进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D认为义和团运

6、动是思想上的闭关自守12.美国历史学家柯文的名著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运动的史实;第一部分是直接参与义和团运动的中外各类人物当时的想法、感受和行为;第三部分评述在20世纪中国产生的关于义和团的种种神话。对该书解说历史的方式理解正确的是A目的在于揭示历史真相的不可知性 B提供了探寻历史真相的三条不同途径C直接参与运动的人物的感受最接近真相 D西方史学家对中国历史的解说较为客观13.“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被用作电视剧大刀的主题曲,该剧以艺术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军队从1933年的长城抗战到1937年的卢沟桥抵抗,这支军队应是 A.国民革命军 B.八路军

7、 C.中国工农红军 D.14.1937-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抗战胜利时,日本230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9万多人。这说明抗日战争 ( )A.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 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D. 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15.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

8、平天国A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B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C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D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16.某人游南京有感,题诗曰:“何处幽灵诸夏行,西方邪教祸苍生。太平只在宣传里,专制独裁胜满清。”请问最能体现“太平只在宣传里”的是哪个文件?诗中所反映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A.天朝田亩制度;缺乏群众基础 B.资政新篇;中外联合镇压C.天朝田亩制度;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D.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17.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

9、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18.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哪些语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中国各报刊上()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B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三权分立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19.右图是我军缴获的国民党新六军下级军官李涤生日记。该日记最有可能写于 A1945年 B1946年 C1949年 D1950年20.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

10、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美国商品借资本输出完全垄断中国市场侵华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A.B. C. D.21. 196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票面采用汉、蒙、藏、维、壮五种民族文字。透过人民币票面的文字,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民族平等原则少数民族进入了社会主义 民族区域自治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ABCD22.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一书中写道:“中国与其他新兴国家不同,中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被西方接受,而非作为西方社会的荣誉会员”。下列事件中不能体现该观点的有()A建国初“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

11、则的提出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D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23.对以下两张照片内容理解错误的是()A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B两岸文化同根同源,都认可“一个中国”C体现海峡两岸对实现国家统一途径的认识不同D“一国两制”方针表明大陆已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24.中国在对待台湾问题上一贯奉行决不妥协的政策。“决不妥协”是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必须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凡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坚决反对“”分裂活动。ABCD25. 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

12、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对该条约理解错误的是()中苏双方同意一致制止日本的侵略行动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表明中苏双方互助与合作的愿望中苏双方都表示拥护周恩来提出的利平共处五项原则。ABCD26.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毛泽东在中国之外的形象,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是指()A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既同

13、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国密切接触C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D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7.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197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5个,1972年达到了18个。70年代中国建交高潮出现的关键因素是()A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B中美关系的缓和C中国重返联合国D改革开放的推行28. 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突破期,对于这一阶段外交特点概述错误的是()A坚持一个中国是建交的重要原则B民间外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C超越了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限制D结伴外交使中国外交更灵活2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俄关系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相比,其不同在于()A结伴而不结盟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缔结同盟关系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0.邓小平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针对的是两极格局逐渐解体的国际环境变化“韬光养晦”指的是专注国内发展、少参与国际事务“有所作为”主要表现为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ABCD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