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五中八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500760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邵阳五中八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南省邵阳五中八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南省邵阳五中八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南省邵阳五中八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南省邵阳五中八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邵阳五中八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邵阳五中八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 多媒体课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

2、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关于孟子,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

3、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

4、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

5、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

6、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

7、本质特征。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有的人能够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孟子对于士阶层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手段。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

8、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关于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

9、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与的。人心具备天的本质属性,只要反反求诸己,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 孟子极力追求尽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提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认识论的思想,强调主体的自觉、向内追求,认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给加点字注音,畎亩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曾益 拂士,qun,yu,g,y,o,x,zng,b,1、文章开头用排比句式,一连列举了历史上六位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都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了一番艰苦磨练。作者用的是例证法。,2、这几位古圣贤所处时代不同,但共

10、同之处是什么?,他们出身卑微;一生都有一番坎坷经历,经受了艰苦生活的磨练;他们都做出了一番事业。,分析第一段,内容分析,分析第二段,由第一段归纳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过渡句。在论据和论点之间起连接作用。“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既指上述六个人,也涵盖了其他能够担当大任的人。“苦其心志”是思想磨炼,“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生活磨炼,“行拂乱其所为”是行为磨炼,“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则指明了艰苦磨炼的益处:一是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了展一个人的才能,即治

11、理天下的能力。,分析第三段,本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可分为两层。 第1层(从开头至“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一番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人恒过,然后能改”是说错误挫折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起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说改正错误战胜挫折必须经过一番苦心焦虑,才能奋起有所作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说一个人在进行这种思想斗争时的脸部表情和语言表现,有了这种表现,人们才能了解他。 第2层(从“入则无法家拂士”到“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这一层从反面论证一个国家如果在内部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臣子和善于辅佐

12、的贤能之士,外部没有敌对国家入侵干扰的忧虑,常常处于安乐之中,那么,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这一部分通过一正一反的论述,下文所要点明的中心论点已隐含在其中。,分析第四段,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句话独成一段,中心论点鲜明突出。 本文将中心论点置于文章结尾,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以论证“生于忧患”为重点。文章采用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论,结构行文紧凑而完整。另外,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板书设计,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苦其心志(思想)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活) 行拂乱其所为(行为) 人恒过(改);困于心,衡于虑(作) 征于色,发于声(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 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事实),(道理),(推理正面论人),(进一步推理反面论国家),拓展,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为什么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锻炼,你是怎样等待这个问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