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成分,脂多糖的类脂A ….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5492075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成分,脂多糖的类脂A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成分,脂多糖的类脂A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成分,脂多糖的类脂A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成分,脂多糖的类脂A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成分,脂多糖的类脂A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成分,脂多糖的类脂A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成分,脂多糖的类脂A ….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菌内毒素的研究进展目 录中文摘要及关键词(1)英文摘要及关键词(2)前言(3)1 细菌内毒素的化学组成(3)2 细菌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4)3 内毒素的病理生理作用机制(5)4 细菌内毒素受体的研究进展(5)4.1 CD14(6)4.2 TOLL样受体(7)4.3 清道夫受体(8)4.4 LBP(9)5 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10)5.1 鲎氏实验(10)5.1.1 半定量测定-凝胶法(10)5.1.2 定量测定(10)5.1.2.1 浊度法(比浊法)(10)5.1.2.2 显色基质法(比色法)(11)5.1.2.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11)5.2 免疫学方法(11)5.3

2、生物学方法(11)5.4 化学发光法(11)5.5 流式细胞术(11)6 内毒素的制备(11)7 内毒素抗体的保护作用(12)参考文献(13)致谢(14)摘要本文从细菌内毒素的化学组成、生物学活性、致病机理、内毒素的制备与检测及内毒素受体的作用等方面,对细菌内毒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本领域的研究方向及前景进行了讨论。关键词: 内毒素;生物学活性;致病机理;检测方法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bacterial endotoxin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biological activity, the pathogenic mec

3、hanism, within the endotoxin and the preparation and testing, endotoxin receptor in the role of bacterial endotoxins of progress were reviewed, and this field of study direction and prospects were discussedKey words:endotoxin; biological activity; pathogenic mechanism; examination method前言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

4、细胞壁的脂多糖(LPS)成分, 是与细菌细胞壁牢固结合的一种大分子结构物质,只有在细菌死亡时、繁殖时或人工破坏时,才释放到细胞外,发挥其各种效应,细菌内毒素首先由Boivin等11933年用三氯醋酸自鼠伤寒杆菌中提出,当时因其一般蛋白质反应呈阴性,而称之为脂多糖(LPS)。随后其他学者用不同方法从各种革兰氏阴性菌中提出与LPS相似的物质,该物质具有多种毒性反应,为区别于外毒素,而称之为内毒素。另一些学者则根据其具有O型菌的特异抗原性,命名为O抗原或菌体抗原,以区别于H抗原或鞭毛抗原。脂多糖的类脂A是LPS的“毒力中心”。正常机体肠腔内含有大量细菌及内毒素,有报道称正常肠黏膜可允许少量内毒素进入

5、门脉,而少量内毒素对促使肝脏网状内皮系统处于激活状态有一定意义。当机体受到创伤(包括手术)、烧伤、感染、和接受长期传统的肠外营养时,肠黏膜有可能发生通透性增高,导致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在某些情况下,细菌感染可能被控制,但内毒素仍可通过“漏”的肠黏膜,引起炎症的激活及细胞介质的释放,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MOF)2。因此认为,革兰氏阴性菌释放的内毒素是造成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的原因。且革兰氏阴性菌血培养需要花费数天时间,因此细菌内毒素的测定对早期诊断病情比细菌移位更有意义。有研究结果表明,内毒素血症是临床上有用指标,预

6、测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的阳性预测值为48%,而没有内毒素血症就可基本排除发生血症的可能,阴性预测值为99%3。1内毒素的化学组成细菌内毒素是由LPS、蛋白质和磷脂组成的复合物,分子量约1102010道尔顿。内毒素与菌体细胞壁密切相连,其活性成份是LPS,而蛋白质和磷脂与内毒素的活性无关。LPS为革兰氏阴性菌外膜中的脂多糖成分。它是由三部分组成:(1)O-特异性侧链;(2)核心多糖;(3)类脂A。O-特异性侧链由20-40个重复单位组成,每个重复单位由3-7个糖分子组成。它是细菌表面的主要抗原,决定型的特异性,核心多糖可以分为连接O-特异性侧链的外核部分和连接类脂A的内核分。核心多糖相对稳定,同一

7、菌属结构相同。内核部分含有庚糖和2-酮基-3-脱氧辛酸(KDO)两种特殊的糖类分子。它们在LPS结构中起着连结多糖与类脂的作用。其中类脂A是LPS活性不可缺少的部分,可视作LPS的“生物活性中心”,是抗原活性部位,保存着LPS的各种生物学活性4。在类脂A成分中,脂肪酸约占70%80%,各种细菌类脂A的脂肪酸性质和排列不同。类脂A的生物学活性主要在于其以酯键相连的脂肪酸,若其被水解,类脂A或LPS即失去活性。类脂A具有免疫原性,注入动物全内可以产生相应抗体。基于对类脂A整个成份、结构、功能有了详细了解,80年代前后报道了合成类脂A,并将合成类脂A与天然类脂A的生物学活性作了比较,表明合成类脂A具

8、有天然类脂A的某些活性,只是活力比天然类脂A低。2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细菌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多种多样,尤其在机体内的表现,错综复杂,各单项活性之间常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或制约。在体内或特定的体外条件下,所表现的活性,有时为数种活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包括不同的机体、不同的内毒素制品、不同的剂量、不同的测试方法等,所得到的结果也不一致。现将其生物学活性总结如下:第一,内毒素具有致热性,可使人和动物发热,体温升高;第二,给动物注射内毒素,早期白细胞数量减少,后期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第三,内毒素可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触发凝血系统,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具有激活凝血系统作用;第

9、四,内毒素既能激活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也能活化旁路途径。活化过程中产生的C3a、C5a具有过敏性毒素作用;第五,内毒素可导致动物发生什瓦茨曼(shwartzman)现象;第六,内毒素进入动物体内可导致心肌损害、肺损伤、肝衰竭、肾衰竭、胃肠道损伤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第七,内毒素具有较强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同时也能增强机体非特导性免疫力,即诱导抗感染的特异性抵抗力;第八,内毒素具有免疫佐剂活性。内毒素作用于靶细胞产生细胞因子TNF、IL-1、IL-6等,可被作为复合免疫佐剂;第九,内毒素注射入实验动物,常可导致动物死亡。此外,内毒素还能导致怀孕动物流产、早产或死胎;抑制红细胞生成;具

10、有致敏和抗敏作用;刺激淋巴细胞有丝分裂;鲎细胞溶解物(鲎试剂)的凝集;肿瘤细胞坏死作用等。3 内毒素的病理生理作用机制内毒素(endotoxin,ET)主要通过刺激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使其产生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白细胞致热源(LP)和睫状体促神经因子(CNTF)等细胞因子而致病。LPS所引起炎症反应的病理作用分系统和细胞两个方面。在系统方面,LPS导致凝血系统活化,纤维蛋白形成增加,纤维蛋白降解减少。凝血系统出现的这些改变造成临床患者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在细胞方面,LPS可刺激一些效应细胞产生活性

11、因子,尤其是LPS刺激单核细胞巨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多种促炎症细胞因子,如N17-n、11-IB。受LPS刺激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迅速活化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导致机体代谢、激素水平和神经内分泌的改变,进而造成细胞功能的异常和不同器官的进行性衰竭。研究证明,内毒素所引起的各种生物学效应是通过与靶细胞作用而诱导这些细胞产生一系列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表现出来的,并非内毒素本身的效应。这些靶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粒细胞、血小板、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内毒素诱导产生的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有C3a、C5a、内啡呔、凝血因子、PAF、TNF、IL-1、IL-6、IL-8、IFN等。LPS是目前所知

12、诱导IL-1和TNF 最重要的因素5。内毒素诱导细胞因子的合成与分泌。已经证明动物细胞上有类脂A受体的存在,LPS与靶细胞的结合依赖于靶细胞的LPS结合蛋白(LBP)和CD14。LPS和LBP形成LPS-LBP复合物后,再与CD14结合,诱导胞膜及胞浆内蛋白磷酸化,然后启动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产生细胞因子。过敏性毒素内毒素在激活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过敏性毒素C3a 、C5a,二者均可使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细胞产生组织胺,引起血管扩张,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平滑肌收缩和支气管痉挛等。此外,C5a还可诱导TNF、IL-1等的分泌,参与炎症反应。内毒素可诱导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细胞、血小板、上皮细胞等分泌P

13、AF。PAF能引起了血小板聚集释放活性物质,使平滑肌的收缩和血管通透性增高。血小板聚集,触发凝血系统,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聚集或参与形成的微血栓栓塞于各脏器,是各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细胞因子TNF和IL-1是内毒素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等所产生的两种主要细胞因子,它们能作用于各类细胞增强与促进局部和全身炎症过程有关的基因表达以及增强内皮细胞粘附因子的表达。TNF和IL-1作用相似,均为内源性致热原,可导致发热6,促进白细胞渗出,破坏血凝-抗血凝平衡,抑制抗凝血机制,导致血栓形成等。内毒素诱导靶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一方面可激活机体局部和整体的免疫系统参与清除细菌感染;另一方面如果细胞感染严

14、重,大量细菌在血中繁殖,使循环血中堆积大量内毒素,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则可能导致内毒素性休克。4 细菌内毒素受体近年来有关内毒素受体的研究报道的非常多,已发现了4类分子家族与LPS脂质A部分结合参与炎症信号转导,包括CD14、脂多糖结构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LBP)、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清道夫受体、T和2白细胞整合素(CD11a/CD18,CD11b/CD18,CD11c/CD18等)。目前有关2白细胞整合素的文献报道较多,现重点对前四者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4.1 CD14(分化抗原14)CD1

15、4是最早确认的LPS受体。1985年有人用单克隆抗体发现了单核细胞表面、髓样细胞(myeloid cell)培养上清液和正常人血浆中一种55ku的蛋白质,后来这种蛋白质在国际白细胞抗原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phos on leukocyte antigens)上被命名为CD14,成为髓样细胞分化抗原中的一员。动物体内有两种形式的CD14,一种是膜结合形式(mCD14),主要分布于髓样细胞表面,并作为这类细胞分化的标志,mCD14通过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在细胞膜上7,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104515104;另一种是可溶性形式(sCD14),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介导非髓样细胞的激活,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18104516104。sCD14主要来自髓样细胞表面mCD14的脱落,或由髓样细胞合成后分泌8。LPS入侵机体后首先由单核细胞对它产生识别与应答作用,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等。而在这个过程中CD14起主要的介导作用,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