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故乡教案语文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489810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故乡教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故乡教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故乡教案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故乡教案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故乡教案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故乡教案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故乡教案语文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故乡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这些?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1.识记文中的生字、生词;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文章主旨。(重点)2.体会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明确肖像、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小说中

2、议论的作用。(重点、难点)3.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 生字注音 2 生词注解 阴晦:阴沉昏暗。无端:无缘无故。愕然:吃惊的样子。嗤笑:讥笑。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展转:这里形容生活

3、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恣唯:放纵,凶暴。 3 作者名片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新文化战线上一面光辉的旗帜。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4 背景追溯故乡的素材,源于鲁迅1919年12月回故乡的亲身经历。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的住宅,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同年12月,鲁迅离开北京回到故乡绍兴,打算

4、接母亲及家眷到北京。在故乡期间,鲁迅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这期间,他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却已满脸皱纹,面容憔悴。他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同情。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小说的行文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交流点拨】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时间先后顺序,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第6-77段),写“我”在故乡的

5、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第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着信念。(二)深层理解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逐个说说各自给课文原标题:故乡:前加的定语,并引用课文来阐述理由。【交流点拨】在“故乡”前加的定语有:“日趋破产”“清晰而又模糊”“萧条、衰败”等。其中我认为加“萧条、衰败”这两个词最准确,理由是第2段中所写的天气“阴晦”、冷风“呜呜地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等故乡农村景象就是衰败荒凉的。2 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交流点拨】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本文的

6、主要人物,“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3 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到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故乡的景色,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各有什么特点?两幅图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交流点拨】现实故乡图景: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记忆故乡图景: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

7、鲜明的对比。(一切景语皆人语) 四、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感知了小说故乡的内容,通过争论,明确了小说的主人公是闰土。这节课,我们就来合作探究,共同赏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一)走进人物1.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描写闰土的?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文中写闰土的句子,完成下面的表格。(用小黑板出示表格)(学生在黑板上填表,并让学生不断补充。)【交流点拨】2.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变化?【交流点拨】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迷信的木偶人。

8、“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3.“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交流点拨】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是封建统治使闰土由当年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麻木迷信的木偶人&是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隔膜。闰土这个形象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4.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

9、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交流点拨】其实这也是一种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展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5.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杨二嫂的?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交流点拨】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二)走进语言齐读课文第三部分,品味、领悟小说的语言。1.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交流点拨】文中的“我”是一个有着作者的影子

10、,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句中的“高墙”指什么?【交流点拨】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3.在“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交流点拨】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4.“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为什么要“害怕”?【交流点拨】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不一定能够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5.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交流点拨】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

11、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6.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交流点拨】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两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交流点拨】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就有实现的可能。(三)走进写法运用对比,突出主题。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反映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

12、;“我”与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反映等级观念的鸿沟难以逾越;闰土与杨二嫂两个典型人物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闰土的同情;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比,反映了黑暗社会病人膏肓;故乡情景前后变化的对比,反映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关系的对比,反映作者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走进主题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了许多分歧,以下四种为代表,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本文内容,说说理由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隔绝一气。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

13、,捕鸟磕头、打拱4.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器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交流点拨】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人,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我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三、拓展延伸围绕闰土、杨二嫂后代的生活状况,写一篇小作文,30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