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第二节课件 人民版选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480257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5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第二节课件 人民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 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第二节课件 人民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 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第二节课件 人民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 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第二节课件 人民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 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第二节课件 人民版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第二节课件 人民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第二节课件 人民版选修1(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要点轻巧突破,经典例题探究,速效提能演练,第二节,教材研读学案,教材研读学案,一、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经济理财方面的改革 (1)青苗法 内容:每年时,国家以低利息贷粮钱给农民,收获后连本带利还给国家。,青黄不接,作用:抑制了大地主、大商人的高利贷盘剥,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均输法 内容:应依据京师实际需要采购商品,并统一运输。,发运使,作用:有利于保证京师的物资供 应,限制了商人对的操纵, 减轻了农民负担。 (3)免役法 内容: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各户按 高下不同,分担。,市场,免役钱,作用:客观上减轻普通农户负担,也使服役农民可按时回乡务农

2、。 (4)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5)方田均税法 内容:重新丈量土地;,按实际土地状况作为的根据。 作用:改变了豪强地主有产无税、农民产去税存的不合理现象。 (6)市易法,土地纳税,内容:在都城开封设, 抑物价。 作用: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操纵,保障市场稳定,增加政府的收入。 2军事制度的改革 (1)置将法,市易务,内容:由北宋政府选派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军官,专门负责地区的军事训练。 作用:使得“ ,将练其 士”,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保甲法,兵知其将,内容:将农村民户严密组织起来,农闲时负责聚集练,时夜间轮差巡查,维护治安。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作用:加强了军事

3、素质,避免了地方的不安定因素。,武艺,民兵,(3)保马法:由民户代养官马,政府拨给。减少了官府养马负担。 (4)设置军器监:负责监督兵器的制造。 3用人制度和科举、学校的改革 (1)用人唯贤唯才:整顿、用人唯贤唯才,加强考核,裁减冗官,裁并机构。,吏治,(2)改革科举考试:取消; 改革进士科,改试策论考试;设明 法科,选拔一批利于改革的人才。 (3)改革学校教育:在太学中增设武 学、律学、医学等专业学校,成绩 优异者可直接为官。,明经科,二、王安石变法的成果与局限 1成果 (1)积贫局面改善: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扭转了国家危机。 (2)积弱局面改变:冗官、冗兵现象有所改

4、变,增强了军队战斗力。,财政,2失败 (1)宋神宗病逝后,变法措施被废止。 (2)原因 触犯了豪门贵族、大地主阶级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反对和破坏。 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伤害农民的做法,引起农民的反对。,3评价 (1)意义:一定程度上达到了 的目的,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局限性:并没有触及封建社会经济 结构, 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富国强兵,土地兼并,要点轻巧突破,1富国强兵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理财又是其改革的重中之重。王安石认 为,最好的理财方法是开源,而不是消 极的节流。,他本着“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方 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青苗法、募役法是当时争议比较大的措施。

5、 2青苗法是在需要播种或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向缺少钱粮的农民借贷,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凡灾伤达五分以上的地区,允许延期归还。实行青苗法的目的,是要使农民在青黄不接之际,不至受豪强地主高利贷的盘剥。跟高利贷者百分之百的利息相比,青苗法取息二分或三分是很轻的。青苗法堵塞了“兼并之家”放高利贷的盘剥之路,,朝廷也从中获得大量利息。 3北宋时期,官绅豪强大地主有免役的特权。各种差役都落在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农民身上。新的募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服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服役。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官绅豪强大地主也要交纳役钱。募

6、役法的实施,使得原来轮流服役的农民回乡耕田务农,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官府也增加了财政收入。 4“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正是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不加重国家赋税剥削,百姓生活安定就不会滋事起义;另一方面则是采用新法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收入,尤其要把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即那些“兼并之家”的部分剥削收入收归朝廷,触及官僚地主的利益,所以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反对。,1背景:北宋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大商人。他们相互勾结,垄断市场,控制商品流通。中小商家为了生存只能加入由商业巨头控制的“行”,,受大商家的压榨。为改变这一局面,王安石推行了市易法。 2内容:市易法主要通过几

7、个方面来实现。第一,设立市易务,由国库拨予本钱,在市场中贱买贵卖,抑物价,由政府来操控市场。,第二,用“官钱”进行商业放贷,商人可以通过抵押得到低息贷款,也可赊购市易务中的货物,到一定期限连本带利息以货币形式归还国库。第三,商人可以将滞销的货物折价卖给市易务,商人所需商品也可委托市易务购买(有偿代买)。,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是政府常工作所需物品要通过市易务来向商人采购,根据竞标灵活购买。 3影响:市易法的实施的确不利于大商人进行商业兼并和垄断,但是对中小商人的打击却更为严重。,原因在于,国家代替了原先的商业巨头来垄断市场,大至冶金,小至水果,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必须通过市易务来流通。,1作用 (

8、1)进步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2)局限性: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挽救北宋政府面临的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但是这些危机从根本上说是由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身造成的,因此,变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很重。 2失败的原因 (1)触犯了守旧派及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2)宋神宗的动摇。,(3)司马光任宰相后废除新法。 (4)王安石变法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用人不当,在新法推行过程

9、中有危害百姓的现象。,(5)根本原因:没有触及社会根本问 题,不能很好地解决社会根本矛盾, 没有真正给农民更大利益,得不到 广大农民的支持。,经典例题探究,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时提出了以下观点,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 )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解析】 王安石变法要解决北宋中期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而这些社会矛盾是北宋中央集权制度本身造成的。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一员,,王安石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 某些问题,但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 种制度

10、,这就决定了其变法的结局。因 此,A、B、D三项的叙述都有偏颇之 处。王安石的性格偏执,缺乏政治艺 术,是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因素。 【答案】 C,(2010高考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2: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1,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2)材料2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 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 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解析】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第(1)问,北宋人才选用的弊端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整合归纳回答,即注重诗词歌赋,,不注重实际学问。第(2)问,为了改变上述弊端,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具体改革措施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