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语言的锤炼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461128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语言的锤炼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语言的锤炼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语言的锤炼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语言的锤炼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语言的锤炼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语言的锤炼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语言的锤炼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语言的锤炼,考查方式,1、以赏析生动传神的词语(炼字)的方式考查 2、以鉴赏“诗眼”的方式考查 3、以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的方式考查 4、以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优劣的方式考查,一、以赏析生动传神的词语(炼字)的方式考查,设题方式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释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注意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

2、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如果有,也要写进去)。 (描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点情境),炼字的基本内容,1、动词 2、修饰语(一般指形容词、副词或表状态的词)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一、在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照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答题示例: 南

3、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二、在诗词鉴赏中,要关注修饰语,秋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具有双关意义的形容词,在写景诗中,可以写景也可以体现人物情感。,三、在诗词鉴赏中,要关注特殊词 (叠词、拟声词、颜

4、色词等),1、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拟声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表颜色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h皱波纹迎客棹zho。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h皱,绉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提问】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句,有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请说说你的理解。,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闹,本指热闹,此

5、处指春意盎然。,参考,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花满枝头充满生机的景象,以动写静,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步骤三),(步骤二),(步骤一),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3、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泊 船 瓜 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对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绿活用为动词,是“使变绿”的意思。这使很抽象的色彩顿时

6、化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析字义) “绿”字表现了在春风吹拂下,江南大地的野草由枯到荣的变化过程。仿佛春风一过,江南大地便万物复苏一般。(绘景象) “绿”字更好地写出江南春天时节家乡的美丽景色,是人借以此景表达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表情感),二、以鉴赏“诗眼”的方式考查,1、什么叫“诗眼”,诗中最能够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词。,2、提问方式,A、本首诗歌的诗眼是某一字,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B、你认为这首诗某一联中“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3、答题步骤,1、点出诗眼,并释义。,2、紧扣诗眼,解释句意。,3、点明诗眼是如何体现出来的。,4、点明全诗的主旨或作者的情感。,【提问】古人有

7、“一诗之眼”的说法。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以颔联为例,说说是如何体现诗眼的?,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诗眼是“孤”,即孤独之意。,参考,“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有谁会心生怜意啊”。,“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步骤三),(步骤二),(步骤一),颔联形象地写出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同时也是作者对自己孤苦漂泊境况的真实写照。,(步骤四),1、点出诗眼,并释义。,2、紧

8、扣诗眼,解释句意。,3、指出如何突出诗眼。,4、总结该联如何点明主旨,突出诗眼。,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提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迁移训练,参考,“诗眼”分别是“咽”、“冷”。 “咽”即呜咽之意, “冷”即阴冷之意。(第一步),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

9、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第二步),“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第三步),表现了作者恬静的心境。(第四步),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提问变体:前人认为,某词(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有何看法?,三、以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的方式考查,3、解答分析:古诗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统领全诗的主旨,分析关键词必须围绕全诗进行赏析。,(1)全诗紧扣该词分别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2)该词对领起内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3)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如线索、呼应、铺垫等)。,赏析“关键词”步骤分析

10、:,夜 归 (宋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qin)行, 冷燐依萤聚土塍(chn)。 村店月昏泥径滑, 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倚筇:扶杖。燐:燐火,俗称鬼火。 萤:萤火。土塍:田埂。,【提问】 “夜归”是本诗的关键,它是怎样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直接点明“夜归”,刻画出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疲惫之态。(步骤一),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凄凉, 烘托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反衬归客急切归家的心境。(步骤二),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场面结束。与先前的凄凉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步骤三),四、以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优劣的方式考查,【提问方式】,A、诗中的某一词

11、或某一句,有的版本说法不同,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 B、诗中的某一词有人认为换成某词更好,你的看法呢?,【步骤分析】,一、明确回答自己认可的对象,绝不含糊; 二、解释手法、内容(考虑结构、表情达意、音韵等方面的作用。) 如在写景句,就勾勒其描绘的画面, 如在抒情句,就写出其能更好地抒发的情感 三、确定比较点,强调认可答案的优处。 (注:也可以适当分析相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不足),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提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

12、?,【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步骤一)“雁引愁心去”好。 (步骤二)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它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步骤三)“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想象更奇特,更新颖,与后一句对仗映衬,更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回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参考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的意思是闲居。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迁移训练,【提问】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第二句中的“敌”字说:“敌”字险而稳。这里本可以用一个“对”字,为什么用成“敌”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参考答案,“敌”字更好。(第一步),“敌”在此处是“抵挡”之意,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第二步),“敌”字偏于主观精神状态。 “对”字偏于客观描绘。用“对”难以达到以上表达效果。(第三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