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致病病毒(一) 免疫学概述教学课件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5459760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6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致病病毒(一) 免疫学概述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常见致病病毒(一) 免疫学概述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常见致病病毒(一) 免疫学概述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常见致病病毒(一) 免疫学概述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常见致病病毒(一) 免疫学概述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致病病毒(一) 免疫学概述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致病病毒(一) 免疫学概述教学课件(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致病病毒,(一),呼吸道病毒,呼吸道病毒的定义,指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系统和/或呼吸系统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及引起疾病,核酸类型 病毒 科别 引起疾病 RNA 流感病毒 正粘病毒 流行性感冒 副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 感冒、支气管炎、肺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 副粘病毒 感冒、支气管炎、肺炎 麻疹病毒 副粘病毒 麻疹 腮腺炎病毒 副粘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 鼻病毒 副粘病毒 感冒、支气管炎 风疹病毒 披盖病毒 风疹 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 感冒、咽炎 SARS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DNA 人腺病毒 腺病毒 小儿肺炎,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2、):引起流感的病原体。除引起人流行性感冒外,还可引起动物感染(禽流感),甲(A)型流感病毒可造成流感大流行 乙(B)型流感病毒感染常为局部爆发 丙(C)型流感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一、形态与结构 二、抗原性与分型 三、变异性与流感流行的关系 四、培养特性 五、抵抗力,形态与结构,形态:球形、有包膜、核衣壳螺旋对称 结构: 核衣壳:核酸(单负链RNA、分节段) 核蛋白(NP) RNA多聚酶(PA、PB1、PB2) 包膜:基质蛋白M(内层) 镶嵌蛋白HA、NA(外层),甲型流感病毒结构模式,HA,NA,M,甲型流感病毒(电镜),甲型流感病毒(新分离株),抗原性与

3、分型,1、内部抗原: 核蛋白、M蛋白、RNA多聚酶 可溶性抗原,稳定、具型特异性 2、表面抗原 HA、NA,甲型流感病毒易变异、构成亚型,分型,甲型 乙型 丙型 疾病严重程度 + + + 动物储毒 + 引起大流行 + 引起传播 + + 抗原调变 漂移、转换 漂移 漂移 RNA节段 + + +,抗原变异(流感病毒变异形式有两种) 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 HA和NA发生点突变,变异幅度小(小于1%),量变,与人群免疫选择有关,引起流感中小型流行。,变异性与流感流行的关系,抗原性转换(antigenic shift):变异幅度大(20-50%),质变,形成新亚型,人群完全失去

4、免疫力,引起世界性流感暴发流行。,甲型流感抗原转换与疾病流行,流行年代 亚型类别 代表株 1918 Hsw1N1 1947 H1N1(亚甲型) A/FM/1/47 1957 H2N2(亚洲甲型) A/Singapore/1/57 1968 H3N2(香港甲型) A/HongKong/1/68 1977 H1N1(新甲1型) A/USSR/90/77,命名: 型别/宿主/分离地点/病毒株/ 序号/分离年代(HA与NA亚型号) A/HongKong/1/68 (H3N2),培养特性,1、鸡胚接种:羊膜腔、尿囊 2、细胞培养:猴肾原代、狗肾传代 感染细胞无明显病变,须以红细胞吸附、凝集 试验证实,鸡

5、胚接种,尿囊腔接种,羊膜腔接种,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羊水,尿液,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鉴定病毒,流感病毒+红细胞 血凝,流感病毒+特异抗体+红细胞 血凝被抑制,抵抗力,1、弱、不耐热、56 30min杀灭 (-70 长期保存) 2、对干燥、紫外线、乙醚、甲醛、 乳酸敏感,一、传播方式 二、所致疾病 三、致病机制 四、免疫性,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播方式,侵袭呼吸道上皮细胞增殖引起细胞空泡变性坏死脱落,所致疾病,飞沫传播,致病机制,流感、肺炎,免疫性,1、细胞免疫:存在广泛的亚型间交叉反应 2、体液免疫:同型病毒可形成牢固免疫力 对新亚型无交叉反应,流感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一、微生物学检查

6、 二、防治,咽嗽液、鼻咽拭培养检测病毒及其型别 双份血清血凝抑制试验 其它,微生物学检查,防治,预防:三价灭活疫苗 A/莫斯科/99(H3N2) A/新喀里多尼亚/99(H1N1) B/香港/2001 H1N1 治疗:抗病毒剂、中草药,其他的呼吸道病毒,麻疹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腮腺炎病毒 风疹病毒 鼻病毒 冠状病毒,胃肠道病毒,自 学,肝炎病毒,肝炎病毒的定义,指以侵犯人类肝细胞为主,能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肝炎病毒的类型,病毒 病毒科 核酸类型 传播方式 HAV 小RNA病毒 正单链RNA 粪-口 HBV 嗜肝DNA病毒 双链DNA 输血 HCV 黄病毒 正单链RNA 输血 HDV 负单

7、链RNA 输血 HEV 杯状病毒 正单链RNA 粪-口 HFV 粪-口 HGV 黄病毒 正单链RNA 输血 TTV 细小病毒 负单链DNA 输血,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1、粪-口:HAV、HEV、HFV(流行性) 2、输血、垂直:HBV、HCV、HDV、 HGV、TTV(散发性),乙型肝炎病毒(HBV),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引起乙型肝炎的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一)、形态与结构 (二)、抗原结构 (三)、培养特性 (四)、抵抗力,(一)形态与结构,1、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为有感染性的HBV完整颗粒,球形,直径42nm,由外衣壳、内衣壳和核心三部分组成,A diagram

8、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hepatitis B virion and the surface antigen components.,Dane颗粒结构:外衣壳、内衣壳、核心三部分构成。,外衣壳,内衣壳,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组成 (相当一般病毒包膜), HBsAg、PreS1和PreS2 镶嵌于脂质双层;,病毒的内衣壳20面体 对称,直径27nm, 表面HBcAg、HBeAg; ;,核心,病毒DNA+DNA多聚酶,,2、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成分HBsAg,很少PreS1和PreS2抗原,是病毒组装过程中过剩的衣壳,不含DNA和DNA多聚酶,无传染性;,3、管形

9、颗粒: 由小球形颗粒串连而成。,(+),C,(-),Pre C,PreS1,PreS2,S,基因结构模式,HBsAg,编码DNA多聚酶,HBcAg,HBeAg,编码HBxAg,S区:有S基因,前S1基因和前S2基因,分别编码HBV的 外衣壳蛋白(HBsAg,Pre S1和Pre S2抗原). C区: 有C基因和前-C基因,分别编码HBV的HBcAg、 前-C蛋白(经切割加工后形成HBeAg并分泌到血液.) P区: 最长,编码DNA多聚酶. X区: 编码HBxAg,可反式激活一些细胞的癌基因及 病毒基因,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1)是HBV感染的标志; (2)有抗原性,抗-HBs为主要中和

10、抗体,是疫苗的最主要成分。 (3)四个基本亚型:adradwayrayw; (4)PreS1、PreS2抗原性极强,其抗体有阻断病毒吸附的作用。,(二)抗原组成: HBsAg、HBcAg、HBeAg,1.表面抗原HBsAg:,(1)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结构表面,为内衣壳成分,外有HBsAg覆盖,故不易在血中检到;,2.核心抗原HBcAg:,(2)HBcAg抗原性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HBc IgG在血清中持续时间较长,抗-HBc IgM常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为非中和抗体;,(3)HBcAg可在感染的肝细胞表面表达,为杀伤性T细胞识别并清除HBV感染细胞的靶抗原。,(1)HB

11、eAg为可溶性蛋白质,游离于血清中,其消长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消长基本一致,故HBeAg(+)可作为有HBV复制及血清具有强感染性指标。,3.e抗原(HBeAg):,PreC,C 区,HBcAg,HBeAg,(2)抗-HBe为中和抗体,对HBV感染有一定保护作用,是预后良好的指标。,(3)PreC区的变异使病毒不能转译出HBeAg,而出现HBeAg(-),抗-HBe(+)的HBV DNA(+)患者。,(三)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 易感动物:黑猩猩,常用于病毒致病机制及疫苗效价及安全性的研究。 细胞培养:肝癌传代细胞,(四)抵抗力: 1、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有耐受性; 2、不

12、被70%酒精灭活; 3、高压灭菌,或10010分钟,环氧乙烷可灭活HBV;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亦可用于消毒HBV。,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二)、所致疾病 (三)、致病机制与免疫性 (四)、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癌,传染源与传播途径,1、输血传播 2、性接触传播 3、垂直传播 4、口-口传播(唾液检测HBV-DNA),所致疾病,急性肝炎 爆发型肝炎 慢性肝炎,(1)急性肝炎(可恢复):病毒感染面不大,机体免疫应答处在正常范围,则特异性CTL可杀灭被感染细胞,抗体可中和游离病毒;,(2)重症肝炎:病毒感染面大,机体免疫应答超过正常范围,引起大面积肝细胞坏死

13、,肝功能衰竭;,(3)慢性肝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病毒可在感染细胞中复制并持续存在,并可感染其他肝细胞。其造成的肝病变可促成纤维细胞增生,引起肝硬化。,致病机制,病毒直接损伤 感染后免疫损伤(主要) 整合感染:致癌,HBsAg+抗-HBs,沉积于肝内,急性肝坏死,免疫复合物引起病理损伤:,免疫复合物,III型超敏反应,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 关节滑膜等,肾小球肾炎 关节炎等,肝毛细血管栓塞,重症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后暴露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LSP),产生针对肝细 胞的免疫反应,自身免疫反应所引起的病理损伤:,HBV与原发性肝癌: 高相关性,免疫性,1、保护性免疫 抗HBsAg抗体主要中和抗体 针对

14、HBeAg的细胞免疫是清除病毒的主要机制 2、免疫损伤 针对HBsAg、 HBcAg、 HBeAg的细胞免疫造成肝细胞损伤 抗HBsAg抗体可致免疫复合物损伤,微生物学检查,(一)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乙肝“两对半”,HBsAg,发现无症状携带者 献血员筛选必检指标,(二)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分析,HBsAg(+):急、慢性肝炎及无症状携带者,有传染性,如伴有HBeAg(+),表示病毒复制,则有很强传染性。,抗-HBs(+):感染已恢复或痊愈,效价高预后更好, 抗-HBe(+)表机体已获一定的免疫力,抗-HBc IgM常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 。,HBV抗原、抗体的形成及意义,0 1 2 3 4 5 6 7 8 (月),窗口期,HBsAg,HBeAg,Anti-HBs,Anti-HBe,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