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案 第十单元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457905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案 第十单元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案 第十单元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案 第十单元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案 第十单元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案 第十单元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案 第十单元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案 第十单元课件(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2讲,第23讲,单元整合,第22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讲,第23讲,单元整合,出现上述材料中状况的原因是什么?,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和三大改造,【思考】,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 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 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第22讲,第23讲,单元整合,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政治保障;1952年底,国民经 济形势基本好转;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

2、会主义工 业化的主张。,(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 系。,(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4)成就,第22讲,第23讲,单元整合,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过程,农业:1953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 5年全国掀起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手工业: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按行业分期、分批、 分片改造。,资本主义商业

3、: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第22讲,第23讲,单元整合,经销代销等形式,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 合营。1956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3)结果: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4)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 道路。,二、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中共“八大”正确决策,(1)内容,基本形势: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已基本建立。,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对于 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第22讲,第23讲,单元整合,的矛

4、盾。,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思考】,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跃!跃!,第22讲,第23讲,单元整合,漫画反映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造成了怎样的后果?,2.“左”倾错误发展,(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2)表现: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 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发动以“一大二 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3)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4)后果: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5、;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是导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3.国民经济的调整,(1)内容: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第22讲,第23讲,单元整合,(2)作用: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思考】,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什么影,第22讲,第23讲,单元整合,响。,4.“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1)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 徘徊。,(2)“文革”十年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细节1】 “公私合营”是建

6、立公私合营企业吗?,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不是建立公私合营企业, 而是实现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细节2】 “一五”计划的主要经济项目为什么都分布在东北?,(1)从客观条件看,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第22讲,第23讲,单元整合,路交通十分便利。,(2)从历史上看,解放前该地区重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比较发达。,(3)从地理位置看,东北地理位置背靠苏联,便于接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 援助。,【细节3】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一回事吗?,“大跃进”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 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变革生

7、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 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细节4】 “八字方针”主要调整了什么?,1960年纠正农村“左”倾错误时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农、轻、重工 业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 根本上得到纠正。,第22讲,第23讲,单元整合,【细节5】 党在十年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是什么?,(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规模与比例问题。,(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1953年6月,毛泽东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10年到15年 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精析一】

8、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特点,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 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第22讲,第23讲,单元整合,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3.社会主要矛盾: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 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力之间的矛盾。,4.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 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 开并通过了中

9、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时期的结束。,19531957年,中国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0%,工业为18% (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精析二】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突出特点,1.主要任务:“一五”计划主要提出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 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打下基础。二是继续发展农业、手工,第22讲,第23讲,单元整合,业的合作化,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继续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把其分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2.突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其原因如下:,(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

10、底子薄。,(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 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 业的策略。,(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第22讲,第23讲,单元整合,19491960年我国粮食产量统计表,第22讲,第23讲,单元整合,【精析三】 1957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革”的 特征和影响,第22讲,第23讲,单元整合,(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要充分认识国情;生产关系 的变

11、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 系;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2)“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要始终 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是重要的经济形态;统购统销是国家 资本主义的重要手段,而教材均叙述很少,备考复习时应予以关注。,2.经验教训,第22讲,第23讲,单元整合,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它代表着各革命阶层的经济利益,是一种特殊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形式,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的

12、过渡形式。它既不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也不是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而是既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又有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还有各种形式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其整体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建国后则表现为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统购统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这一决议是根据陈云的意见,由邓小平起草的。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取消

13、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80年代改革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新民主主义经济】,第22讲,第23讲,单元整合,【链接高考】,(2011高考福建文综,19)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 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 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 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14、经济形态,主要考查辨析基本历史概念的 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材料所涉及的经济成分共同体现的经济形态的,特征。从毛泽东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新成立的人民共和国的一个显著特征就 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旧民主主义经济形 态是私有经济,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以公有制为主。,第22讲,第23讲,单元整合,教材较详细地叙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但没有说走社会主义道 路是一个选择的结果,下述材料从宏观角度说明新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并 且取得巨大成就。,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 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

15、的探索和 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 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复兴之路解说词,点评:材料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确立,建立起比 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为当代中国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第22讲,第2

16、3讲,单元整合,全面考察新中国发展的历程,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 作为伟大的政治战略家,他高超的政治军事韬略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统一, 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赢得了机遇。其次,他“为人民服务”的 崇高理想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团结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形成了最大限度的资源动员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业化减少了 摩擦、降低了交易成本。与历史比较,新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董志凯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点评:材料强调了毛泽东对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作用,一是维护了中国的独 立与统一,为工业化建设赢得了机遇;二是为工业化建设减少了磨擦、降低 了交易成本。对此,你有何看法?,第22讲,第23讲,单元整合,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 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 、靠山、隐蔽的方针。,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步骤一:整理设问,理清目标与途径,带着问题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