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454713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知识点一 群落的概念及特征,答案:各种生物种群 全部 微生物 物种 丰富度 体表 彼此有利,思一思:群落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群落的基本特征有:物种的丰富度,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知识点二 群落的空间结构,答案:各个生物种群 分层 阳光 温度 水 食物栖息空间 光照强度 土壤湿度 种群 镶嵌,知识点三 群落的演替,议一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物种定居后,原来的物种是否还能存在? 答案: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答案:b d a c,(1)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斗争,捕食必须是不同物种

2、之间的关系。 (2)群落演替的特点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空间,从而构成群落特定的空间结构,这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这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对群落稳定性具重要意义。 (4)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初始植被条件不同。 (5)群落空间结构是群落内部具生殖隔离的不同种群的空间配置状况,而不是同一种群中不同个体的分布差异。,群落及其种间关系辨析,1群落与种群的比较,

3、2.种间关系的比较,续表,提醒 (1)两种生物之间可能有多种种间关系。 (2)上述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 (3)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高考对本考点考查着重于群落的内涵、外延。群落的种间关系及实例,群落的物种组成与优势种等,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典例1】(2011上海单科,19)某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与猎物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曲线,能反映这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 )。 A B C D,解析 由图中

4、曲线可知,在一定范围内,猎物种群的密度越高,捕食者所消耗的猎物数越多,其食物数量就会减少。 答案 D,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区分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训练1】下图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问题。,(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_;B._;C._;

5、D._。 (2)造成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_。 (3)与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_。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种间关系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情况。根据图形分析,一般来说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亦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答案 (1) (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 (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4)和 (5)狐死亡,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

6、受草制约),最后趋于稳定,1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 (1)垂直结构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了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下图所示)。,群落的结构及演替,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种群。,2群落的演替 (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2)群落演替的原因 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

7、徙。 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的干扰。,(3)群落演替的结果, 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的概念、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都是高考中常考的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试题一般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典例2】(2011江苏卷)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

8、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解析 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气候不同引起的结果,所以A选项错误;各个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都是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所以B选项错误;蝶类由于食物的原因分布是与植被类型有关的,所以C选项错误。 答案 D,【训练2】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

9、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解析 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种类的差异可受阳光、温度等不同生态因素的影响;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不同植物类群与群落垂直结构有区别;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答案 C,【训练3】(2011大连双基测试)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的是裸岩上的初生演替 B乙可表示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C甲中和处的物种组成完全相同 D若条件适宜,乙群落可演替成森林,解析 甲曲线的起点有生物群落,而乙曲线的起点无生物群落,故可知甲发生的是次生

10、演替,乙发生的可能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之后的物种和以前的物种不一定相同;森林是生态系统演替的顶极阶段,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态系统都能演替到这个阶段,还要取决于当地的气候等条件。 答案 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知识归纳,1实验原理 (1)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3)丰富度: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实验流程,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3实验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

11、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本考点在高考中命题角度着重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计数方法及小动物的收集方法等,题型以非选择题为主。,【典例】(2009辽宁、宁夏卷)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身体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

12、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理由是_。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理由是_。,(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 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_kJ。,答案 (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 捕食 5n,【训练1】(2012嘉兴月考)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调查校园附近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与此相关的叙述中,

13、不正确的是 ( )。 A许多土壤动物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利用小动物的趋光趋热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 D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不能忽略不计,解析 本题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一般来说,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热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如果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忽略不计的话,会人为降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答案 C,【训练2】(2011东北师大附中三次摸底)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14、(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解析 由图可知,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小动物的采集,而不是空气流通;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 答案 A,1(2010安徽卷,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

15、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群落的特征和结构,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种丰富度、种群密度的判断和比较。甲、乙两类群丰富度大小的判断是根据物种种类的多少,甲类群有7个物种,乙类群有9个物种,即乙类群丰富度大,A、D错;某物种的种群密度是3个样本的平均数,物种4是乙类群的种群密度大,物种7是甲类群的种群密度大。 答案 C,2(2010广东卷,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分析。 解析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欺”入手,苗和草不同种,但是会争夺阳光、营养,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 答案 A,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