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讲 地球的运动 公转课件 中图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448153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讲 地球的运动 公转课件 中图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讲 地球的运动 公转课件 中图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讲 地球的运动 公转课件 中图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讲 地球的运动 公转课件 中图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讲 地球的运动 公转课件 中图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讲 地球的运动 公转课件 中图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讲 地球的运动 公转课件 中图版(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讲 地球的运动公转,一、地球公转的特征 1轨道:近似正圆的_,太阳位于其中一个_。 2方向:_。 3周期:1恒星年,即_ _。,椭圆,焦点上,自西向东,365日6时,9分10秒,4速度:随公转位置而变化。如下图所示:,巧学妙记 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公转速度较慢,所用天数较多;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时,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公转速度较快,所用天数较少。所以北半球夏季时间长于冬季,北极点极昼的天数多于极夜天数。,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_ _之间往返运动,并且有如下规律:,南北,回归线,【图表解读】 (1)地轴总是与

2、赤道平面垂直,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约为6634,与黄赤交角二者互余。 (2)南北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 数;南北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度数。,(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但春分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秋分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 (4)南、北回归线太阳每年各直射一 次,回归线之间的地点,太阳每年都直射两次。,三、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南,昼短夜长,昼越短,昼夜等长,巧学妙记 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分 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产生昼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 转,产生昼夜长短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由_所在纬

3、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太阳直射点,北回归线,南半球,春、秋分日_上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北半球,南回归线,赤道,3四季更替和五带 (1)形成原因:_和_的时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白昼最长,太阳最高,3、4、5,(3)五带的划分,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方法突破 图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理解几种数据间的关系.如下图:,针对训练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直射点移动路线上B、C、D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的纬线名称。 B_,C_,D_。 (2)写出的度数和表示的含义以及存在的结果。

4、,(3)当黄赤交角变大时的度数会_ (填“变大”或“变小”)。五带将怎样变化? 解析:(1)从图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和直射点的位置可以看出B为夏至 日,C为秋分日,D为冬至日。(2)为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它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回归运动。(3)当黄赤交角变大时,的度数将变大,热带和寒带将变大,温带将变小。,答案:(1)夏至,北回归线 秋分,赤道 冬至,南回归线 (2)2326。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回归运动。 (3)变大 热带和寒带将变大,温带将变小。,考点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 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5、。(如下图所示),正午太阳高度图,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具体如下图所示:,(2)季节变化 什么时间离直射点近,什么时间正午太阳高度就大;什么时间直射点向该地接近,什么时间该地太阳高度就增大。,(1)A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从冬至二分夏至逐渐增 大,夏至日达一年中最大。 (2)B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高度从夏至二分冬至逐渐增 大,冬至日达一年中最大。,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与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90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之差

6、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日影为零。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计算楼距: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近;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远。,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以我国为例(见下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

7、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 为:Lhcot H。,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h90(如图)。,方法突破 太阳高度变化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太阳高度变化与正午太阳 高度变化不同,如右图所 示,A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四周呈同心圆减小,到晨昏线减小为0。,针对训练 2(2012浙江宁波模拟)下图为夏至日和冬至日甲地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下列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有极昼极夜现象 B甲地的地理坐标是(2326N,15E) C甲地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向 D甲地的气候干湿季分明,(2)

8、h的值是( ) A2326 B47 C6634 D43 (3)判断图中n与y的关系( ) Ay13n By26n Cy36n Dy48n,解析:第(1)题,图示夏至日时,甲地最大太阳高度为90,说明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上,没有极昼极夜现象,A错。甲地北京时间7时为正午时刻,则可计算出甲地经度为165W, B错。北京的地理坐标是 (40N,116E),,该地的地理坐标为(2326N, 165W),由此可判断C项正确。由甲地坐标可以判断出甲地位于海洋 上,故D错。第(2)题,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计算出冬至日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3。第(3)题,,根据同一地点冬至日昼长夏至日昼长24小时,可得

9、出2(n7)2(y7)24,则y26n。 答案:(1)C (2)D (3)B,考点3 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状况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由此可见,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如下图所示:,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由此可见,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与直射点位置无关。如下图:,3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

10、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如下图所示)。,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 (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昼长)相等。 例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方法突破 图解昼夜长短的变化,针对训练 3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据此,完成(1)(3)题。,(1)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四地纬度依次是 ( ) A66.5N、66N、40N、40S B66.5S、66S、40S、40N C6

11、6.5N、66N、0、40S D66.5S、66S、0、40N,(2)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 ) Aa月内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 Bb月内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C地较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 D地与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 (3)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与Pb的关系应符合( ) A01,解析:该图表示上半年,即16月,1月1日至6月22日之间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短。第(1)题,从图中看出,从a月到b月三地昼渐长,所以三地为北半球,地昼渐短,所以地为南半球。第(2)题,看图,,a月和b月三地昼长小于12小 时,所以昼短夜长,而地昼长大于12小时,所以昼长夜短,故

12、A、B都 错。地昼长接近12小时,所以地纬度比地低,昼夜长短的年变幅 小,故C错。地与地之间的赤道上昼夜等长,故选D。,第(3)题,地在a月昼长变化约为2小时,在b月昼长变化约为5小时,故0Pa/Pb1。 答案:(1)A (2)D (3)A,昼夜长短的判读及应用 (2010高考四川文综卷)下图是某日同一经线日出时刻(地方时)随纬度变化图。,图内三条曲线,其中一条是正确的。请阅读正确曲线,回答(1)(2)题。,(1)若上图表示6月22日状况,则南纬4050地区的夜长约为( ) A15小时16小时20分 B17小时19小时20分 C19小时20分21小时20分 D22小时40分23小时20分,(2

13、)若下图表示南半球的状况,当北京时间12点时,下列四图中与之相符的是( ),(注: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思路点拨】 若图中表示南半球的状况,由于日出地方时均在6点前,为南半球夏半年,此时地球上除了极昼极夜地区,越向北昼越短,故B、C不对。因为北京时间(120E)为12 点,计算出6时经线为30E,18时经线为150W,(即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A图所示150W地方时为6点(过晨线与赤道的交点),D图所示150W地方时为18点(过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故选 D。 【标准答案】 (1)A (2)D,【失分溯源】 本题考查全球各地不同季节昼夜长短(或日出时间)随纬度的变化规律,以及读图析图能力

14、。造成失分的地方如第(1)题,很容易因判错某日同一经线日出时刻(地方时)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导致参照错误,进而产生错选。,准确判读正确曲线的方法是,根据所学知识,仔细读图,并联系实际进行判断。第(2)题,除了会因判错某日同一经线日出时刻(地方时)随纬度变化的曲线而出错以外,还会因时差计算失误和晨昏线判断反了而出错,因此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避免出错的关键。,【得分技巧】 在地方时、区时、日期判读以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其计算时,必须熟练地掌握三个关系: (1)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内的最大太阳高 度,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直射点向南、向北正

15、午太阳高度逐渐降低,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的绝对值。 (2)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并且这个半球的极圈内有极昼。,直射点向哪条回归线运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 (3)太阳直射点与时间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为直射点所在纬线昼长的中间点(昼长的平分点)。,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及产生的影响 下图为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完成(1)(2)题。,(1)该地可能是( ) A刚果盆地 B撒哈拉沙漠南缘 C巴西高原 D北美洲五大湖地区,(2)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有( ) 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 冬至到春分,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增大 春分到夏至,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 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A B C D 【信息提取】 (1)该地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