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十七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447135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 页数:112 大小:4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十七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十七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十七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十七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十七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十七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十七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七,古代诗歌鉴赏,1(2011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苏 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 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第(1)题有两问,考查考生能否读懂词句,理解词中所描绘 的景色,并进行概括与描述,属于诗词赏析的基本要求。对于 第一问,答案在词的上阕,考生只要能理解上阕对初春景色描 写的词句,概括出“初春”是不难的。而第二问,

2、考生只要能 用自己的语言将词中所展现的景色描述出来,或概括词中直接 或间接描写了哪些初春的景象即可。第(2)题考查考生对词的思 想感情的把握,并能够进行简要分析。考生在理解上阕,感受 词人所描写的初春美景的基础上,把握下阕中“花不看开人易 老”、“莫待春回”等句,从中可以概括出赞叹初春的生机与 美丽;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 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答案:(1)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 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时节最 美好。,(2)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 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

3、年华易老,感 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 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或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感情)。,2(2010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东,黄庭坚,【注释】阑:阻隔;阻拦。,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1)题属于炼字型题目。题目已经提示此字有两层含义, 表层意思即句中写景之意,很容易答出。要答出深层含义,首 先要知景语皆情语,往情感方面揣测;其次,应秉持“字不离 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放在全词中理解。隔,隔断

4、、阻隔之 意。诗人身处江水之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 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表达了对江东的 留恋之情。第(2)题明确要求“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上下两片均是前两句写实,后两句写虚,起到以虚衬实的作用。,答案:(1)(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2)示例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 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 孤独。,示例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寻 得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 的情感阻隔。,3(2009年广东卷

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月,杜,甫,【注释】 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 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 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读全文,结 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第(1)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 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描写的月的特点, 再结合诗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第(2)题考查诗歌情感, 结合注释作答。,答案:(1)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

6、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2)“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的天 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 寞之情。“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 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 夜时经长时间飞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 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烘托了诗人 因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 寐的感人形象。,考纲阐释,续表,考情分析,从广东卷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来看,考查的对象主要是古 代诗歌,其次是宋词。选入试题的古

7、诗词文字较浅易,多为情 景交融之作,所抒发的都是人之常情,切入角度较小,较有层 次,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试题是从鉴赏的角度出的,但其 基本的出发点是对诗作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作 一定程度的鉴赏,包括鉴赏感情、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 中,对“形象”的考查集中在对“意象”的考查上,对“语言” 的考查集中在“炼字”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则主要体现 在常见技巧上。,附:20072011 年广东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考查情况一览表,备考策略,诗歌鉴赏题为考生最容易失分的题型之一,在答题时,许 多考生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抓不住要害,大多是不着边际乱写 一通。综观近年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题所考查

8、的不外乎三 方面:作者借助“什么”,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何 种“情感”。这三个方面可以总结为“象”、“情”、“法”: “象”即“意象”,也就是作者寄托情感的“附着物”; “情” 即作者表达的“情感”;“法”即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 而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最重要的是抓住五大方面,做到一审 意象,二品语言,三找表现手法,四品思想感情,五评观点态 度。,诗歌鉴赏规范答题的要诀 (一)符合要求 1符合题目的要求。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 目的要求。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维,【注释】安禅:佛家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题:古人评诗时

9、常用“诗眼”来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 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 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剖析】题目要求:“分析这首诗第三联中的诗眼分 别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但是,此答 案只分析了“咽”,将“冷”置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 境分析其妙处。这一解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答案:我认为是“咽”和“冷”。这两个词用拟人化的手 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 恬静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剖析】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的语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案一: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

10、”和“冷”。 作为山水田园诗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 诗则向世人描绘了一幅幽静恬然的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 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月色动静结合,同时照 应前后联。,2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 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以例 1 中的题目为例。,【剖析】没有对诗眼的分析,只有分析的结果,没有分析,的过程。,答案二:分别是“咽”和“冷”。作者借景抒情,通过 “咽”和“冷”两字,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心境,作 者厌恶世俗的繁杂,渴望一种清净、安宁的生活。,(二)答题角度 1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

11、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题: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 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 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写一段鉴 赏性的文字。,虞美人听雨,蒋 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 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

12、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 前,点滴到天明。 解答此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例如从内容、 形象、线索、语言风格等方面均可。,【答案】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 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为顺叙;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 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 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词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 的,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 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 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 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 乐,也埋

13、葬了壮年的愁和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 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 然,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 生。,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词的上 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顺序, 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 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从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一生是在战乱 年代中度过的。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其写作的高 妙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

14、从自己 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 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自己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 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三)答题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李 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 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题: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 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 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 三至六句是游子

15、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 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前为观点, 后为理由),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 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 归途艰难,感叹相见无期。(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 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前为观点,后为理由),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如“例1”的题,目,就可以按如下作答:,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 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 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

16、声绘色。(结合诗句, 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 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题: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 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 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 (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 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说),4分点作答式。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例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濬弹琴,李 白,【注释】绿绮:古代名琴。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 故。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口钟,霜降而鸣。 题: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的理解。,【答案】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