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单元 第12课 改革开放课件 岳麓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445964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单元 第12课 改革开放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单元 第12课 改革开放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单元 第12课 改革开放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单元 第12课 改革开放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单元 第12课 改革开放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单元 第12课 改革开放课件 岳麓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单元 第12课 改革开放课件 岳麓版必修2(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 经济成长历程,第五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2课 改革开放,针对训练,针对训练1:(2011年浙江文综)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解析】D。材料的中心句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此话正是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所说。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2、在防止激进(左),提防保守(右)的问题,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因此排除A、C。B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也可排除。,备选题 (2011年临沂一模)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这表现在( )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实现工作重心转移 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A B C D,【解析】C。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是在20世纪60年代,不符合题意。答案选C。,针对训练2:(2011年佛山质检)有15家主流媒体征集的“改革开放30周年

3、10大流行语”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白猫黑猫论”、“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 和“雄起”。 第个流行语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法宝,它是 ( ) A南方谈话 B市场经济 C入世 D中国特色,【解析】D。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中国改革开放决策转变就在于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实事求是的根据中国国情,并结合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形势,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备选题 (2011年江门高三调研)2010年9月6日,胡锦涛在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深圳等经济特

4、区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完全正确的。”胡锦涛所说的党的基本理论不包括 (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理论 D“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论,【解析】C。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理论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理论是1956年中共八大上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八字方针,故应该排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针对训练3:(2011年河南安阳高三期末)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贫农是没有土

5、地或土地不足的广大的农民群众,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为此,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在中共对土地制度的态度上表述正确的是 ( ) A一直主张公有制 B新中国成立前主张公有制 C新中国成立后采取土地公有制 D改革开放后土地的经营权归农民,【解析】D。我党在革命和建设不同的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土地制度。(1)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2)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3)新中国成立前后土改政策: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4)三大改造时期:采取积

6、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仍实行集体所有制,经营权归农民。据此A、B、C三项说法没有反映党在土地政策上的灵活性,说法绝对。本题选D项。,备选题 (2011年蚌埠质检)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析】C。城乡差距最小年出现在1985年,说明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这就是改革开放后。,针

7、对训练4:(2010年北京文综节选) 主题 茶叶与民族企业 材料 “张一元”大事年表,请回答: 阅读上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参考答案:发展阶段: 从企业发展角度:,从企业性质角度: 从企业经营角度:,中国经济状况: (1)19001925: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 (2)19251956:民国政府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3)19561999: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

8、4)1999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深入。,备选题 (2011年汕头一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棉纺织厂是一些巨大的建筑物,不过建造方式是尽量多容纳人。大多数房间被机器所占。在我所熟悉的一家工厂里,有几百人工作,工厂常常日夜开工。 1784年当时英国人记载曼彻斯特的工厂 (庄稼)收获完结的时候,各农家的一切工作人,小的老的都去梳理棉花,纺纱,织布。这种家庭制造的、笨重的结实物中国人民就用来缝制自己的衣服,而把剩余的土布拿到近城去出卖。 英国驻广州代办莱特切尔1852年的报告,材料二 18002008年中国城市化比率(%): 注:规模达一万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根据国家

9、统计局资料,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当时中英两国的生产模式及其特征? (2)为改变材料一、二的生产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引进了哪种新的经济模式?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得失? (3)有人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生产模式的变化密切相关,请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1)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工厂制度;大机器生产。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补充。 (2)模式: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三大改造

10、,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实行“一五”计划,加快工业发展。得:基本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或初步建立起国家工业化基础、奠定了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基础);失:但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三大改造急于求成,过渡太快。,(3)正确。理由:1949年以前我国仍然以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为主,城市化进程缓慢;1957年后采用计划经济模式,加快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1978年改革开放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变化: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1.(2011年福建文综)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

11、放14个沿海港口 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B。本题以中国改革开放贸易趋势图表数据入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的过程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题考查读图能力和学生对历史时间概念的把握能力。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984年,进出口总量有了明显的增长,所以可以判断这个年代是1984年。B项是1984年的内容,符合题意,故选B。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1980年,排除A。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20世纪90年代,排除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排除D。,2.(2010年安徽文综)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下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 已

12、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 B C D,【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教材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排除,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中共“十四大”之后,排除。,3.(2009年广东文基)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析】D。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文革”结束后,他深刻地总结了国际

13、和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后说了这一番话。,4.(2011年肇庆二模)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19561966年经济建设遭受挫败,毫无成就 D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开始,【解析】A。“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B错误。19561966年为十年探索时期,国民经济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成就与失误并存,故C错误。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故D错误。而三大改造的完成,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它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故正确答案为A。,5.(2011年北京石景山一模)多年来

14、东莞曾创造了无数的经济奇迹,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下列各项不属于取得这一成就的深层历史原因是 ( ) A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 B生产成本降低提高了经济效益 C东莞市政府重视自主创新能力 D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保驾护航,【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中的“深层历史原因”,指的是东莞自身为经济发展所做的努力,故产业结构的调整、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皆是,排除A、B、C项;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是东莞经济发展的外在政策因素,故答案选D。,6.1979年谷牧视察深圳时说了鼓舞人心的话:“现在往那边跑得多,将来一定是往我们这边来的多。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吧。”能够直接促成“

15、往我们这边来的多”的措施是( ) A“一国两制” B经济特区的设置 C开放沿海城市 D增强企业活力,【解析】B。促成香港人往深圳这边跑的直接原因是划深圳为经济特区,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对外开放政策,利用人力优势、资源优势吸引外商和港商投资,故选B。,7.(2011年中山高三统考改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指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 1978年邓小平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唱的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请回答: (1)材料一、二所述1950年中国土地改革和1978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当时的共同积极作用是什么?从发展的观点看,二者在经营方式上又有何局限性? (2)谈谈你对土地政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参考答案: (1)共同积极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局限性: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 (2)土地政策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存在差异性;土地规模经营要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土地政策要与工业化发展相适应。,【解题方法指导】该题目共有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