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2章第2课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445350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2章第2课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2章第2课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2章第2课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2章第2课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2章第2课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2章第2课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2章第2课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课,必修,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及保护措施,1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2)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在几代人乃至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湖沼的消亡。湿地消失的人为因素见下表:,2.湿地的保护措施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

2、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能力。洞庭湖“变”大的措施与其带来的效益具体如下所示:,【真题】(2010山东)下图为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影像。该河口区河流主流曾于1996年人工改道。读图回答(1)(2)题。,(1)比较两幅影像,可判读和分析出( ) A河流主流流向由东北改向东南 B河流故道南部海岸继续淤积增长 C河水含沙量明显增加 D三角洲形态变化主要与河流改道有关 (2)该河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 A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 B建立湿地保

3、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 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思维过程】 第(1)题,由题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出,1989年时,河流入海口在东南方向,而2009年时,该河流入海口则改道向东北入海,选项A错误。由图片可以看出,河流改道后,河流故道南部海岸因缺少泥沙淤积,其面积几乎没有变化,选项B错误。从两幅图片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河口三角洲的面积变化不大,这说明该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绿化工作较好,水土流失减少,选项C错误。显然选项D正确。,【思维过程】(接上) 第(2)题, 由题图,该河流入海口处,因泥沙淤积导致航道淤塞,不宜建设港口,选项A错误。而在河流入海口处,因泥

4、沙淤积,地势相对低平,一般会形成湿地,湿地是一种环境资源,建立湿地保护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显然选项B正确。,【思维过程】(接上) 海滨浴场的建设是有一定要求的:坡缓、沙细、浪平、水清,交通便利,没有排污口,易设置防鲨网等,而河口附近,因泥沙淤积,水流不稳,易产生水下漩涡,具有不稳定的安全因素,不宜设置海滨浴场,选项C错误。河流入海口附近,因地势低平,土层结构不稳定,加之海洋潮汐现象,易形成盐碱土壤,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选项D错误。,1图解湿地资源的功能,规律技巧总结,2图解洞庭湖萎缩的原因,3区域优势资源开发的分析思路,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

5、,然后针对该区域的优势条件进行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2012新课标)下图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12题。,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 A地 B地 C地 D地 2.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D,C,【解析】第1题,从图b可以看出甲、乙两水文站均出现洪峰,但乙水文站比甲水文站流量曲线平稳,由此判断暴雨对甲、乙两水文站均有影响,且湖泊对河流发挥了调节作用。若暴雨出现在、地,甲水

6、文站不会受到影响,即甲水文站不会出现洪峰,排除即可选择。 第2题,湖泊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丰水期,湖泊会把河流的水存储在湖里,而在枯水期,河流水流减少,湖泊又会把湖里的水往外放,因而位于湖泊下游的河流流量曲线将变得平稳。从图a中可以看出甲水文站位于湖泊和乙水文站上游,从而使得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2010山东烟台高三统考)读下面甲、乙两图,回答34题。,3.甲、乙两湖所处的自然带分别是( ) 温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 B C D 4.关于造成两湖泊面积都在缩小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跨流域调水造成甲湖面积缩小 B周围大面积

7、引水灌溉造成乙湖面积缩小 C沙漠侵吞造成甲湖面积缩小 D围湖造田造成乙湖面积缩小,A,D,【解析】 该题考查典型湖泊湿地所处的地理背景及其退化原因。 第3题,通过读图分析可知甲湖泊为中亚的咸海,位于温带大陆内部,降水少,属于温带荒漠带,乙湖泊为我国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第4题,甲湖面积缩小主要与湖泊周围及其入湖河流上游大面积引水灌溉有关,乙湖面积缩小主要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有关。,(2011福建漳州一中质检)对比遥感图像发现,近年来我国新增土地最快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加幅度减小。读下图回答56题。,5.黄河三角洲湿地泥沙来源主要是( ) A黄河上游泥

8、沙 B黄土高原泥沙 C地上河河床 D渤海海底泥沙 【解析】黄河三角洲泥沙主要来自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B,6.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幅减小带来的影响有( ) A耕地面积减少 B地下水位下降 C黄河三角洲海岸后退加剧 D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加幅度上升 【解析】湿地增幅减小,耕地面积未减少,而是湿地增长幅度比原来减小;地下水位不受影响,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幅下降,而三角洲受海浪侵蚀后退幅度加大。,C,7.(2011上海)读乍得湖及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乍得湖地处撒哈拉沙漠南缘,水位常随季节变化,湖面伸缩性很大。乍得湖是一个国际湖泊,有3000多万人靠乍得湖为生。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沿湖国家不仅利用湖区发展

9、渔业,利用湖滨草原发展畜牧业,而且在湖滨地带大规模开辟农田,引水灌溉,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为了在干旱环境下获取更多的水源,一些国家甚至在水源河上建坝截水。然而,在他们过度利用乍得湖的同时,生态与环境问题也同时出现。,(1)简述乍得湖地理位置特征。 答:地处非洲中北部内陆,位于低纬度、热带,周边有乍得、喀麦隆、尼日尔和尼日利亚四个国家。 (2)读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乍得湖水位随季节而变化的原因。 答:乍得湖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湿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丰富,水位上升;干季受东北信风带控制,干旱少雨,水位下降。,(3)根据卫星影像示意图,说明乍得湖近五十年来湖面演变的总体趋势,并简析该趋势发

10、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演变趋势: 卫星影像示意图说明,乍得湖近五十年来湖面的面积急剧缩小 。 演变原因: 全球变暖导致干旱加剧,荒漠化趋势严重造成沙漠逐步南侵;人口增长过快,农牧业过度发展,沿湖国家缺乏统筹安排等(任答两点即可) 。 产生后果: 湖水日趋枯竭,湖区生物多样性缺失(任答一点即可);干旱程度加剧,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任答一点即可);农牧渔业生产难以维系,生存条件恶化(任答一点即可) 。,(4)面对严峻现实,沿湖国家计划从刚果河调水补充乍得湖。说明从刚果河调水的主要理由。 答:刚果河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巨大;降水的季节变化小,河流流量稳定。乍得湖距离刚果河相对较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