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专题10 古代诗歌阅读课件(广东专用)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434869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 页数:307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专题10 古代诗歌阅读课件(广东专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07页
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专题10 古代诗歌阅读课件(广东专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07页
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专题10 古代诗歌阅读课件(广东专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07页
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专题10 古代诗歌阅读课件(广东专用)_第4页
第4页 / 共307页
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专题10 古代诗歌阅读课件(广东专用)_第5页
第5页 / 共3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专题10 古代诗歌阅读课件(广东专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专题10 古代诗歌阅读课件(广东专用)(3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 古代诗歌阅读,第1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1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1讲 | 考情分析,考纲在线 新课标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鉴赏评价D。 考情透析 诗歌中的形象是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之一,近年来辽宁卷、安徽卷、四川卷、湖北卷、湖南卷、重庆卷都考查了形象鉴赏,考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分值不等。广东卷多年考题涉及本考点命题情况如下:,考情分析,第1讲 | 考情分析,(2007年)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008年)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2009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 (2010年)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2011年)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第1讲 | 真题体验,注:加“”为本考点题。 12011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真题体验,第1讲 | 真题体验,(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答:_ _,第1讲 | 真题体验,答案 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

3、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第1讲 | 真题体验,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是一首写景的词。上阕重在写景。词人集中描写了初春的景象。春天来临,黄莺婉转啼鸣;微雨润滑如酥,给人轻柔舒适的感觉;最惹人喜爱的是初生的青草,远远望去一层淡淡的嫩绿,走近去看,却几乎看不到春草的踪影。这些景物给人以生机和活力。上阕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运用贴切自然,不露痕迹。下阕重在抒情。词人触景生情,感慨“花不看开人易老”,美景易逝,年华易享老。但词人并未由此而消沉,反而更加萌生

4、了热爱生活、受人生的豪放情感。,第1讲 | 真题体验,(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_ _,第1讲 | 真题体验,答案 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解析 写景诗往往扣住所写之景的具体特点来抒发作者的情感。阅读鉴赏时要注意抓住写景诗的这些特征。解题时注意具体的要求,注意筛选答案要点,同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第1讲 | 真题体验,2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

5、回答问题。(8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 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第1讲 | 真题体验,(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答:_ _,第1讲 | 真题体验,答案 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光阴诗卷”,指的是生活情趣;寻“多病”“固穷”的老友,说明他重友情;“试春风”体现诗人的飘逸。

6、,第1讲 | 真题体验,(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答:_ _,第1讲 | 真题体验,答案 示例: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宁静淡泊、顺心适意的感情。,第1讲 | 考点精讲,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又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

7、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种:,考点精讲,第1讲 | 考点精讲,一、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和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理解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的烘托渲染,概括出人物的特点,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1诗中主人公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或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诗经氓刻画了

8、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第1讲 | 考点精讲,2诗人自身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诗人自身形象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藐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诗人自身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塑造的是一个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诗人自身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如陶渊明饮酒中塑造了一个归隐田园的诗人自身形象。,第1讲 | 考点精讲,(4

9、)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诗人自身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这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表达了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进而凸显了他们矢志报国的爱国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自身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杜甫的兵车行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塑造了一个反对征伐的诗人自身形象。,第1讲 | 考点精讲,二、景物形象(包含意象、意境)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来表达主观感情

10、,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是景物形象,即“意象”。如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第1讲 | 考点精讲,所谓意象,就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人通过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个建筑的一些砖石。如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11、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画面、景象)。意象是具体的事物,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第1讲 | 考点精讲,三、事物形象(包含意象)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大自然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所以,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

12、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中“梅花”的形象,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竹”的形象。,第1讲 | 考点精讲,四、诗歌常见意象及分类 诗歌常见意象及其寓意如下: 1送别类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 (1)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第1讲 | 考点精讲,(3)

1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诗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不胜枚举,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思乡类 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第1讲 | 考点精讲,(2)鸿雁。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

14、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代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4)捣衣。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李白子夜吴歌之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第1讲 | 考点精讲,3愁苦类 或表达忧愁、悲伤的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的气氛。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

15、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第1讲 | 考点精讲,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杜鹃鸟。古诗中的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李白蜀道难诗:“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第1讲 | 考点精讲,4抒怀类 或托物显志,或抒发感慨。 (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