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短文二篇》课件(共17张ppt) 长春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430832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3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短文二篇》课件(共17张ppt) 长春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短文二篇》课件(共17张ppt) 长春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短文二篇》课件(共17张ppt) 长春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短文二篇》课件(共17张ppt) 长春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短文二篇》课件(共17张ppt) 长春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短文二篇》课件(共17张ppt) 长春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短文二篇》课件(共17张ppt) 长春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8课短文二篇课件,长春版九年级上,教学目标,1. 了解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2. 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文言词汇、名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道理,评价历史名人,提出个性化的见解。,教学难点,1. 李贽的思想及其题孔子像于芝佛院一文的矛头指向。 2.题孔子像于芝佛院一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第一课时 孔子世家赞,一、导入新课。 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评价孔子为“至圣”,可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在题孔子像于芝佛院中却对尊孔子为“大圣”的“人人”给予毫不留情的批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短文二篇,找到司马

2、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二、七嘴八舌话孔子回顾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三、归纳学生回顾的内容,简介孔子世家。 司马迁作史记,将孔子列为“世家”,原本“世家”只限世袭王侯,而那时的孔子虽被“独尊”,但还未封“王”。后来在孔子的泽被下,孔子的后人果真世袭公爵,历两千余年,成为世界上最悠久的贵族世家,证实了司马迁超前的历史眼光。 孔子世家可以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 第二部分叙述孔子求学的事迹; 第三部分叙述孔子师徒被困陈、蔡的经过; 第四部分叙述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 第五部分孔子去世及其影响; 第六部分太史公论赞,表达其对孔子的仰慕崇敬之情。

3、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孔子世家赞就是孔子世家的结尾部分。“赞”即“论赞”,是史传后面的评语,史记称“太史公曰”。,四、反复诵读孔子世家赞,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五、课文分析。 1. 概括文章的主旨。 本文是作者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极度仰慕、崇敬和赞美。 2. 文中哪个词语最能集中概括司马迁对孔子极度的仰慕、崇敬和赞美之情? 至圣。,3. 司马迁赞孔子为“至圣”的依据有哪些? (1)依据孔氏书表现了孔子伟大的人格精神。 (2)依据在孔子故里见到的与孔子密切相关的器物(庙堂、车服、礼器)以及许多儒生按时在孔子家中虔诚演习礼仪的情景表现孔子对后世的深

4、远影响。 (3)依据与天下众多君王和贤人比较的结果表现孔子至高的社会地位和巨大的社会影响。 4. 文中除了用“至圣”,赞美孔子的词还有“高山”“景行”,你认为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恰当吗?为什么?(各抒己见) 5. 阅读下文,读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及你学过的论语知识,说说孔子给你带来的影响。,六、布置作业。 1. 积累名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并查找资料说说后世常用其表达怎样的含义。 2. 熟读课文,达到背诵。,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一、导入新课。 传统的五伦关系是这样排列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友。可是在封建专制统治的明王朝,有一个胆大包天的人在他的夫妇论里,将五伦关系作了重

5、新排列:夫妇、父子、兄弟、师友、君臣。这个人后来被迫害死于狱中,他就是著名的思想家李贽。,二、简介李贽(具体内容见教案(一)。 三、熟读课文并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四、课文分析。 1.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要驳斥的主要论题是什么?要达到的目的又是什么? 明确:驳斥的主要论题是“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要达到的目的是揭示历代儒家之徒盲目尊孔的荒谬无知。,2. 作者是如何证明“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这一论题是虚假的? 明确:文章全用反语,层层剥开了“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的原因。这就是万口一词,千年一律,陈陈相因,从不以为非,不敢有自己的

6、独立见解。更可笑的是人人相信,人人却又不是真知,只不过是儒家的先辈这样说,父师跟着这样说,大家也跟着这样说罢了。“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就是这么一种滑稽可笑的情状。作者还巧妙地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孔子的原话搬出来。原来“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无非是断章取义,完全是因为主观臆断了孔子的“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与“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既然最原始的论据是虚假的,得出来的结论也必然是虚假的。,3. 李贽在文中多处引用典籍中记载的孔子的话,比如“圣则吾不能”“攻乎异端”“知之为知之”等,请你分析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以孔子自己的话作为材料,揭穿世代

7、相传的所谓“大圣”和“异端”,只是儒先们的“臆度而言之”,与孔子的原话并不一样,是断章取义,这样就用有力的论据,驳倒了对方的言论。 4. 在文章第 2 自然段中,作者直接抨击那些从众之人的“不自知”“强不知以为知”“虽有目,无所用矣”,然而在文章末尾又用四个“从众”把自己写得俨然一个从众俗流,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样写意在表明后世学孔的道学家,他们盲目崇拜孔子,用封建礼教把人们不同的个性“强而齐之”,使人人都变成一个模样,因而更具有讽刺和批判意义。 5. 文章结尾段说:“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你能根据此句推断出作者生活在怎样的社会里? 明确:作者生活在一个思想统治严酷,没有言论自由,人们的个性

8、被严重束缚的社会,有先进思想的人势单力薄,根本无法与统治者的爪牙强大的道学家抗衡,只能被迫屈从。,五、课堂小结。,李贽笔下奉孔子为“大圣”的“人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是一群愚昧懵懂而却自以为“知”的荒谬鄙陋之徒。而司马迁是以大量的史实为依据,亲读孔子之书,亲临孔子故里走访,亲见孔子门徒虔诚习礼后,才分析总结给孔子下历史定论的,他们与司马迁有着本质的不同。晚明政治日趋黑暗,资本主义有了萌芽,这就刺激着一部分具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解放思想,重视现实问题。李贽是这时候涌现出的杰出代表。 李贽一生最着力反对的就是当时封建制度的精神和社会支柱道学家们,即文中的“人人”。这些道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而他们骗人的招牌就是孔子之学。孔子的思想,历史地看,不可以简单地一概否定。李贽于孔子学说本身,就大体而言,并不取否定态度,他所深恶痛绝的是后世学孔的道学家,他们盲目崇拜孔子,用封建礼教将人们不同的个性“强而齐之”,使人人变成一个模样。从提倡个性自由、个性解放出发,李贽当然要给予他们尖刻的批判和讽刺。,六、布置作业。 1. 以“我眼中的 ”为题目作文,横线上可填历史文化名人。要求有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2. 背诵课文。 3. 课后阅读李贽老愤青的童心(中国发展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