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413485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纲展示,1能说出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区分三大类岩石 2重点探究地壳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3能比较说明山地、高原、平原等不同地形对聚落形 态、密度和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线密度的影响,能力要求,以热点事件或地质景观图、示意图为背景,结合时事工程建设、能源问题等,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构造的判读及实践意义 结合岩石的成因类型或有关示意图,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以区域图或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等的影响,命题预测,1,2,3,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第一节

2、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划分依据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1,(2)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界面C:_,两类地震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界面D:_,S波传播速度完全消失,P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纵波,固体,固体、液体,和气体,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_:C以上部分。 (2)_:C、D之间部分。 (3)_:D以内部分(外核E和内核F)。 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_(软流层以上)。,2,3,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地球外部圈层示意,1A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 成分是氮和氧。

3、2B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_的圈层。 3C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_ _。 三、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大气圈,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生物圈,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2表现形式及作用,断裂带,褶皱山脉,海陆变迁,喷出地表,四、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_。 2主要表现形式,太阳辐射能,生物,冰川,流水,崩解和破碎,地表岩石,风化产物,侵蚀,风化或侵蚀,堆积地貌,五、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基础 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间的相互转化。 2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的分类:A是_;B是_(或变质岩);C是_(或沉积岩)。 (2)

4、地质作用:_;_(或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_。 意义 (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形,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4)改变了地表的环境。,3,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冷却凝固,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地壳“厚薄”歌 大陆厚,海洋薄海陆差异; 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 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巧学易记,岩石圈地壳 (1)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的总称。 (2)岩石圈包括地壳,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误区警示,数字法记忆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两种地震波,即纵波和横波。 二

5、:两个不连续面,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三:三大内部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三大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巧学易记,(1)判断某一地质作用是否属于内力作用的基本方法:一必须是自然作用;二必须是来自地球内部能量。 (2)内外力的相互关系: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方法技巧,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

6、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误区警示,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技巧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通过变形产生多种不同的变式。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要掌握以下几点技巧: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方法技巧,图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 依据地震波在地

7、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 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 下图表所示:,考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图说考点,地壳与岩石圈的关系,1读地球内部的结构图,回答(1)(3)题。,针对训练,(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A和BC是_,D是_,CDE是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是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解析 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CDE是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F是地壳和地幔的

8、分界面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 答案 (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2)莫霍界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考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图说考点,(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上

9、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外力地貌的应用 (1)风向的判定,(2)河流流向判定,(2011山东文综,34)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针对训练,2,(1)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 )。 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 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 丙处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

10、 丁处修建挡土坝,拦 A B C D (2)图中、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B、 C、 D、,解析 (1)甲地位于山前缓坡处,在该处平整土地,可提高土地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故正确;乙处位于北半球河流左岸并且是凸岸,为河流的沉积岸,护坡堤应该建在河流的侵蚀岸,故错误;丙地位于山脊处,坡度大,不宜修建水平梯田,故错误;丁地位于沟谷口处,在此修建挡土坝,会起到拦截沟谷中河流带来的泥沙、淤泥的作用,故正确。(2)图中显示,、处分布着深厚的沉积岩,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处是断层,处是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岩,可见和处都是内力作用形成的,故D项正确。 答案 (1)A (2)D,岩石圈的物质在内

11、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上面的模式图:,考点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说考点,【思维拓展】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特点和用途,【指点迷津】 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同学们注意: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这个环节,直接过渡到了沉积岩。,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某些有用的矿物富集形成了矿产。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3)题。,针对训练,3,(1)图中与煤炭资源形成相关的地质

12、作用过程是 ( )。 A B C D (2)图示各相关地质作用中,能表示大理岩形成的是( )。 A B C D (3)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变质岩能形成新的岩浆 答案 (1)A (2)B (3)A,常考热点 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命题规律:从考查内容看,“地质作用与形成地貌”是近年来高考的一个热点;从考查形式上看,多数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多是描述地貌特征和分析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考查能力上看,直接考查名词、概念的试题不多,对理论和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高。,(2010山东文综,56)

13、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典例1】,(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 A B C D (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 )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解析 第(1)题,首先判断每个数字代表的地理要素,喀斯特地貌是由可溶性岩石发育形成的,最早,其次流水侵蚀形成溶洞,最后流水沉积形成石笋、石柱;由于流水自高向低流判定形成早于。第(2)题,由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理环境分析如下:,答案 (1)D (2)C,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

14、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读图,回答(1)(2)题。,【典例2】,(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 )。

15、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 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2)火成岩就是岩浆岩,如果图中有花岗岩存在,则可能是 ( )。 A沉积岩1 B沉积岩2 C火成岩1 D火成岩2 解析 (1)沉积岩地层由下至上分布,年龄由老到新,故沉积先后顺序为沉积岩3、沉积岩2、沉积岩1;火成岩1侵入到沉积岩3和沉积岩2中,说明其形成比沉积岩3、沉积岩2晚;火成岩2切穿了火成岩1并在沉积岩2之上形成了火山,然后沉积岩1覆盖在火山周围,说明火成岩2出现在沉积岩1之前。(2)火成岩1为侵入岩,火成岩2为喷出岩(形成了火山),花岗岩属于侵入岩。 答案 (1)D (2)C,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判读这类示意图,关键是要读出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