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中生物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同步课件 苏教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399531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中生物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同步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2013年高中生物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同步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2013年高中生物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同步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2013年高中生物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同步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2013年高中生物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同步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高中生物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同步课件 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中生物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同步课件 苏教版必修3(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学习导航 1.种群的特征。(重点)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重难点),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_生物的_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概念:某一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全部个体数。,同种,所有,调查方法为取样调查法。 动物:_;植物:_。 (2)出生率和死亡率 概念: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或死亡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意义:_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标记重捕法,样方法,决定,(3)年龄结构 概念:一个种群中各

2、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_: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密度将增大。 _: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密度较稳定。 _:老年个体较多,幼年个体较少,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密度将减少。,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4)性别比例 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_种群密度。 3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及意义 (1)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数量的变化。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_、_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年龄组成、性别比例是_的主要依据。 (3)实践意义 保护_。 监测、预报和有效控制_。 监控人口

3、数量。,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珍稀濒危生物,有害生物,判一判 (1)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 (3)种群密度是种群结构最基本的参数() (4)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记重捕法,如蚂蚁() (5)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二、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1建立数学模型 (1)地位:对种群进行动态研究过程中的_。 (2)过程:表达与验证。 (3)目的:阐明_的规律及其调节机制。,关键环节,自然种群动态变化,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形成的条件:食物和空间_、_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公式:NtN0t。N0为种群

4、_,为每代的_,Nt为种群第t代的数量。,条件充裕,气候适宜,起始数量,增长率,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形成条件:在有限的环境中,随种群密度的上升,种群个体间的竞争_,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数量_。 (2)K值:在_的情况下,环境条件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加剧,增加,有限环境,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材料选择:_繁殖速度快,个体小,作为研究种群变化的材料,容易建立具有代表意义的科学模型。 (2)研究计划: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设计_;设计计数的时间和方法;设计研究结果的记录表格。 (3)总结交流:用_表示酵母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酵母菌,酵母菌的培养条件,曲线

5、,想一想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数量能维持恒定不变吗?为什么? 提示:不能。由于环境是时刻发生变化的,故其容纳量也会发生变化,其数量会发生波动。,1种群的概念 (1)判断某一地域中的生物是否是一个种群的方法,一看这些生物是否是“同种生物”; 二看是否包括这个区域中“全部”的同种生物。 (2)对种群概念的理解 把握两个“要素”:“同种”和“所有”。 “同种”:指的是同一物种。 “所有”:指全部个体,包括该物种的全部幼年、成年、老年的个体,不分性别。,把握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种群必须具有一定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不存在。 把握种群的特征:种群具有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

6、征。 a种群的特征是个体不具有的,个体只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b种群不是个体数量的简单累加,个体与种群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个体层次到种群层次是一个质的飞跃。,2比较种群的特征,3.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1)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出生率高、迁入多时种群密度增大,相反,种群密度减小。 (2)间接因素:年龄结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4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1)年龄结构,(2010高考海南卷)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

7、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思路点拨】 该题考查年龄结构的相关知识,解答该题关键主要掌握: 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 分析题干表中数据。 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解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甲种群幼年个体较多,而老年个体较少,应属增长型;乙种群三种年龄段的个体基本持平,应属稳定型;丙种群中幼年个体最少,而老年个体最多,应属衰退型。 【答案】 A,【探规寻律】 三种年龄结构曲线比较,变式训练 根据下面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

8、是(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年龄结构的类型及识图能力。,1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出现条件:理想环境 数量增长公式:NtN0t Nt:第“t”代种群数量;N0:种群起始数量;t:代数;:每代增长率,当1时,种群呈J型增长; 当1时,种群稳定; 当01时,种群下降; 当0时,种群无繁殖现象。,(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2“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特别提醒 (1)有关“J”型曲

9、线: J型曲线只有在无环境阻力状况即理想状态下,才可能出现。 曲线的起始部位有一定数值,而不是从坐标原点开始。 若是绘成增长率的曲线,则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2)有关“S”型曲线: 自然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一般呈“S”型。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渐近于K值,但不会超过K值(即环境容纳量)。 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以后保,持相对稳定。若环境条件改变,K值也会随之改变。 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达最大值;在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如图所示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的

10、增长曲线。请回答:,(1)图中表示的是种群增长的_型曲线,表示K值的一点是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一点是_。 (3)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逐渐加快是从第_年开始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第_年后开始的。,(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_点所代表的水平。 (5)种群迁入第二年,增长明显加快的主要原因是_。 (6)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由图可知,该动物迁入该环境后的8年内,种群个体相对数量不断增加,说明该动物的种群

11、密度不断增加,数量不断增多,因此d点所示的种群数量最大。由于该种群生活在有限的条件下,因此种群的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但在达到K值的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是不断改变的,开始时种群的增长较慢。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一般将种群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值时,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的速率将开始下降,因此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且不影响种群的再生,应使种群的数量保持在K/2值,即图中的b点。,【答案】 (1)“S” d (2)b (3)2 6 (4)b (5)已适应环境且环境资源十分丰富 (6)生活

12、空间和食物资源的减少,互动探究 (1)如果该题中的资源动物种群迁入的环境是完全理想状态,则该种群数量将呈现什么曲线? (2)请画出上题中资源动物种群的增长率曲线。,【提示】 (1)“J”型曲线。 (2),对种群数量的测定方法掌握不透彻 【例题】 “标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的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000 m2),随机布设100

13、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_。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解析】 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

14、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据此可写出公式M/Nm/n,因此NMn/m。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由于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则1 hm2有360个洞,洞口数/田鼠数3601442.51。 【答案】 (1)NMn/m (2)144 高 (3)8/9(或32/36) (4)2.51,【纠错笔记】 测定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样方法: 确定调查区域范围,应选择种群分布较为均匀的地块,选择熟悉又容易计数的生物作为调查对象。 选取样方时,数目、样方大小要统一,按要求选取,不能随意更换位置和样方面积。,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样方内的生物个体和样方相邻边线上的个体都要计数。 计算种群密度时,应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2)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 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产生伤害。如选用着色标记时,要注意色素无害、溶剂无毒;如果用切趾、剪翅等方法标记动物,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正常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